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沒有『勝利』的尊威和光榮

聖言啟航
梁展熙
耶穌顯聖容(甲年)

沒有『勝利』的尊威和光榮


刊於:澳門《號角報》2017年8月4日
基督顯聖容(約繪於:1487年)。
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約1430–1516年)。
現藏於:意大利拿玻里國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

在教會禮儀的主日讀經編排,每年四旬期第二主日的福音選讀,都以耶穌顯聖容為主題。既然如此,為何恰好在今天禮儀又會慶祝耶穌容貌改變呢?


其實,這慶節來源不明。在西方教會歷史中,只有到第九世紀中才有所記載。及至第十世紀,大部分教區都有慶祝這節日,只是所定的日子不盡相同,包括有每年8月6日。

在第七世紀自伊斯蘭教正式出現後,勢力不斷藉武力向外擴張,數世紀間一直與當時統治大部分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有武力衝突。阿拉伯人先後取得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約即今土耳其)大部分土地。

第十一世紀末,東羅馬帝國與教皇【教皇國時期之教宗】復交,並請求救援。於是,教皇烏班諾二世於1095年發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協助東羅馬帝國取回一部分土地。然而,這些土地後來再度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此外,加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的軍隊竟然轉而攻陷君士坦丁堡,搶掠破壞。雖然東羅馬帝國後來得以恢復,但國力大不如前,同時鄂圖曼帝國內亂既定,逐步向外擴張。最終於1453年5月29日,阿拉伯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鄂圖曼帝國欲乘勝追擊,向歐洲擴展。然而,於1456年7月22日,在匈牙利王國的協助下,貝爾格萊德城(今塞爾維亞首都)最終擋住了阿拉伯軍隊的攻勢,止住了其擴張計劃。捷報於8月6日抵達羅馬,教皇嘉禮三世(Callixtus III)為紀念此戰的勝利,遂頒令普世教會每年8月6日慶祝「耶穌顯聖容」。


這「勝利」的意像,乍看之下與今天的讀經一吻合。按達尼爾先知自己在神視中所見:「那年高者便把王權、尊榮和國度賜與那像似人子的。各民族、各邦國和說各種語言的人都要侍奉他。他的王權千秋萬世,永無終結;他的國度也不會消滅」。但耶穌的光榮似乎有另一層更深的意義。

在讀經二中,《伯多祿後書》的作者也有描繪出類似的圖象:「實在,我主耶穌基督從天主接受了尊威和光榮」。然而,他馬上指出這尊威和光榮的由來:「因為當時從顯赫的光榮中,有聲音發出說:『這是我的愛子,祂令我喜悅』」。這句話,也就是耶穌在山上改變容貌時,雲中聲音所說的。

那麼,與這尊威和光榮有緊密關係的顯聖容是甚麼一件事?要了解一件事,通常不可忽略發生在之前和之後的事。按《瑪》的脈絡,在耶穌改變容貌之前,祂首度向門徒們預言自己的死亡及復活。然後,伯多祿不接受這樣的事,這不但使耶穌在當下稱他為撒殫,更重申要跟隨祂的人就要像祂一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16:21-28)。然後,耶穌就帶同(剛剛才否定耶穌的)伯多祿以及載伯德兄弟上山顯聖容。下山後,先是門徒們因缺乏信德而無法治好附魔兒童(17:14-21),然後耶穌再度預言自己的死亡及復活,門徒聽後仍舊憂鬱(17:22-23)。參照對觀的話,繼續可見門徒們爭論在天國裏他們之中誰最大(谷9:34),載伯德兄弟在耶穌第三次預言後要求在耶穌的光榮中出任『左右丞相』(谷10:35-45 // 瑪20:20-28)。

由此可見,耶穌顯聖容一件是夾在祂兩次預言自己的死亡和復活中間,以及充斥其中的門徒們對此事的沒法接受(缺乏信德?),甚或各人自身對耶穌國度的誤解。某程度上,耶穌顯聖容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顯示自己,而是為了讓心懷這誤解或缺乏信德的人(以伯多祿和載伯德兄弟為代表?)明白跟隨祂的真正意義。

基督徒的十字架是甚麼?在耶穌改變容貌時,天上聲音還有一句,是《伯後》略去了的:「你們要聽從祂!」。我們就是要按耶穌的教導生活,在《瑪》中尤以山中聖訓以及當中有關天國的比喻為甚。最重要的,是在以人標準看來是徹底失敗十架中看出天主真正的勝利:對人世間的愛的勝利!

在四旬期間,顯聖容讓我們勇敢面對聖週星期五,懷著希望迎接復活節。在常年期中,這節日也許再一次提醒我們,一個人所散發的光彩,不在於世間追逐中的勝利失敗,而在於我們有否活出耶穌對所有人的期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