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聖言啟航】未完的試探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四旬期第二主日

未完的試探



Pietro Perugino: Collegio del Cambio (Trasfigurazione)

每年的四旬期第一主日,禮儀都以「耶穌受試探」為福音選讀的主題;至於第二主日,則以「耶穌顯聖容」為中心。讀經一方面,三年的第二主日都圍繞著聖祖亞巴郎的故事。乙年的舊約選讀是俗稱「亞巴郎獻子」的一幕。而這一幕,與《谷》的「耶穌受試探」放在一起時,似乎突顯了「耶穌受試探」鮮為人所提及的一個面向。

讓我們回想一下,在耶穌『顯聖容』(谷9:2-10])之前,祂與門徒們之間發生了甚麼事?沒錯,就是在耶穌首次預言自己要受難然後復活,接著伯多祿勸阻,最後耶穌斥他為「撒殫」(8:33)。然後耶穌召集門徒及群眾,公開地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34-38節)。按《谷》脈絡,就是在這一幕過後六天,耶穌帶著伯多祿,以及載伯德雙子(勿忘這倆兄弟後來的要求;見10:35-45),上山,『顯聖容』。

「撒殫」一詞,除了耶穌為自己辯解(3:23, 26)和比喻中(4:15)的不算,真真正正在《谷》的場景中登場的共有兩次:一次是「耶穌受試探」之時;另一次,沒錯,就是在上述耶穌罵伯多祿的時候。從這角度看來,耶穌『顯聖容』與魔鬼的試探,未必毫無關係。

不過,兩者之間也有顯著的分別。頭一次,魔魔的試探—即說服耶穌不以天主的安排,而按自己的意思行事—是直接與耶穌面對面發生的(也許藉著耶穌的內心掙扎)。這一次,試探是來自一個耶穌選擇與其緊密生活行動的門徒。這門徒顯然而已被這試探所說服,並在耶穌揭示自己要走的路之後仍予以阻撓。也許,耶穌之所以顯聖容,就是要定軍心,讓他們一窺苦難之後的希望所在。

問題是:『顯聖容』究竟是甚麼?最直接的答案,當然就是耶穌「變了容貌,祂的衣服輝耀潔白,遠勝於世上一切的白布」。但這只是肉眼可見的現象。那麼,『顯聖容』的真象是甚麼呢?《谷》的細節有給我們一些提示。

《谷》寫道:「厄里亞和梅瑟也在他們面前出現,和耶穌交談」。為甚麼是「厄里亞和梅瑟」呢?最為人熟悉的說法,梅瑟代表猶太律法,厄里亞代表猶太先知。這很可能是答案,但我斗膽想到另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們二人類似的遭遇:無論多少猶豫,最終按天主旨意履行使命。

梅瑟解放了在埃及世代奴役的以色列人。然而,在他有這意識之前,他已出於義憤救了一個被埃及監工毆打的同胞。他卻為避禍而逃到米德揚地方,並在那裏成家立室、生兒育女,又為岳父顧羊,過著幸福安穩的生活。當然,命運還是逃不過的。面對上主的呼召,這個以公主兒子身份在宮廷長大和受教育的人,卻以口舌不靈為由多次推搪。想來,實是不欲放棄安穩生活去接受這兩面不討好的使命罷了。最終,我們都知道,他仍接受上主安排,協助完成上主選民神人之約的創舉。

厄里亞的情況更是明顯。他在殺死所有在北國以色列中巴耳神的先知之後,反而被異邦(教)王后依則貝耳下格殺令。為保存性命,他逃進曠野,躺睡求死。此時,上主兩度派使者供他飲食,並對他說:「起來,吃罷!因為你還有一段很遠的路」。最終,他起了吃了上主的供給,也走完上主要他走的路。

話說回來,「試探」也是讀經一的主題。「亞巴郎獻子」這一幕開宗明義說:「天主試探亞巴郎說⋯⋯」。當然,讀經一與福音選讀之間也有很大差別。前者是試探的過程,後者則是耶穌如何幫助伯多祿等面對試探。但與此同時,耶穌也要再次面對這試探,儘管祂早已下定決心。

這幫助,可見諸祂「顯聖容」。但如上述,這是外在的部分。「顯聖容」的另一部分,在於耶穌再次確定,無論從人性上說,祂要面對的如何難受,祂甚至可能有所躊躇,但祂仍決定會好像兩位前人一樣,一步步走向加爾額略山。祂皎潔的聖容,輝耀的白衣,可說是這份充滿信德的決心的外在顯現。

因此,當伯多祿仍妄想可以在這彷如世外桃源之境中苟且偷安之際,雲中聲音卻要他們聽從祂。祂不但以行動拒絕了伯多祿的提議,並祂吩咐他們保守秘密,而且秘密中隱藏的一句—「直到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卻揭示出祂無比堅定的決心,要按天主父的安排,走畢祂應走的路。

在我們的社會中,成為基督的門徒,並不需要付上如此沉重的代價。不過,要時刻提醒自己要以上主的愛的旨意為宗旨來生活,卻也不見得容易。基督乃萬民之光,而教會的存在,就是要映照出基督的光芒(見《萬民之光:教會憲章》1)。要使我們面上散發光芒,讓我們那件與基督同死共生的白衣無比輝耀,靠的並不是外在的化妝漂白,而是聖詠作者所誦唱的—「有生之日,我都要在天主面前行走」—的決心。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聖言啟航】 甲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 有味道的鹽 有溫暖的光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有味道的鹽 有溫暖的光





《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五十六至六十六章,是寫給從巴比倫流徙回以色列的遺民的。《三依》要回答當時以民的最重要問題是:『我們要如何作方可再一次中悅上主?』。在舉國精英流放異地五十年之後,鄉土頹垣敗瓦,滿目瘡痍,人們心中想必不是味兒。在禮儀為我們選讀的部分(依58:7-10)的前數節,載有以民的抱怨:他們經已好像祖先一樣守齋,可是他們仍然無法使上主喜悅(3節)。

依撒意亞先知對他們的回應,先是訓斥他們不公義的賺錢手法,以及時常抱怨的態度(見3-4節)。也許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各大城鄉回到故土後,樓破城空的一幕幕使他們失去了對上主的信德。他們以為自己能夠透過宗教行動和儀式來操控上主。然而,依撒意亞先知要他們把焦點放到別處:只要我們關顧身邊的近人,留心他們的需要,然後就會發現上主會迅速地聆聽我們的禱告。以色列子民在回鄉後,一直對於貧窮人和無家可歸的人視而不見,互相反目,並作假見證來陷害近人。很自然,先知對這些行為不屑一顧。依撒意亞單刀直入的言辭,是為迫使以色列民明白到,他們自己的行為,才是天主遠離他們的真正原因;而關顧近人,則是通往上主的途徑。

這主題延續到答唱詠。在禮儀選取的部分,答唱詠重句說:「黑暗中必有光明向義人照耀」(4節)。由於義人「仰賴上主,心智堅強」,他「永不動搖」(6-7節);因此,他無懼人生的變幻,甚至能夠面對邪惡。那些富慈悲憐憫之心對待貧苦和弱小的人,天主必定常伴其左右。義人映照出天主的光,成為他人希望和撫慰的來源。義人彷彿已得永生【聖詠成書時尚未有基督信仰對死後復活的信念】:「他的仁風萬世流芳」;換言之,義人的善行和寬大,將永遠活在後人的記憶中。

上主日本來是常年期第四主日;不過,由於剛好那一天是二月二日,與獻主節日期相撞,故按禮規,教會慶祝後者而略去前者。可是,因為今天的福音選讀是緊接著上主日的,所以我們需要稍稍回顧一下甲年常四的福音選讀。

上主日(常四)的福音選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真福八端〉,也就是耶穌向門徒們以及群眾教導天主國度的一段。按《瑪竇福音》所載,作為〈山中聖訓〉的開始,〈真福八端〉宣講的地方是在山上,這使讀者想到在《舊約》傳統中另一座十分重要的山—西乃山,即「梅瑟律法」向以色列子民頒佈的地點。

誰才會是真正有福、真正幸福的人呢?在天主的國中,只有那些能夠超越自己,並且明白到自己需要天主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那些因為真正關心他人而哀慟的,將會得到痊癒。溫良(=謙卑)的人,即那些把別人放在自己之先的人,將會居住在天主的土地裏。那些對公義的熱愛永不止息的人,將會得到滿足。那些願意寬恕別人的人,就會在天主的國度得到同樣的對待。那些能夠專注於天主而放下其他一切事物的人,將可面見天主。最後,那些為了宣講基督而願意放棄尊榮以及他人讚譽的人,將得到尊榮與讚譽。

真正的幸福並不難找,但並非不必付出。身為耶穌的門徒,我們的付出就是:必須把別人置於我們之先。我們必須超越自我中心的心態,讓自己帶著一種具有憐憫、勇敢,以及有信德的無私精神為別人服務。事實上,今天的福音選讀,是沿著這思路推進下去的。

觀乎上文下理,耶穌並不單單指出甚麼人是有福的,祂更要求舉凡跟隨祂的人都必須成為有福的。換言之,這是每個基督徒的使命。為此,祂一連使用了兩個圖像來說明:鹽和光。

鹽,不單有調味的功用,在古時更是保存食物的必需要,當時是貴重的食材。另外,按戶18:19,鹽也用於訂立盟約的儀式。再者,鹽也會與祭品一起奉獻予上主(參肋2:13)。加上上文脈絡,便可以解讀出鹽的味道(=耶穌在〈真福八端〉中所列舉的要求)是何等重要!門徒們這些關心和照顧近人的行動,有如鹽的味,不單可以保存他人的生命,為別人的人生調味,他們更成了天人盟約的標記,代表天主與世人有著一份關係。

光,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耶穌也用這圖像來向門徒們解釋他們使命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世界中的角色。在《舊約》中,光也與天主的拯救行動(依2:5;詠44:4)和天主受苦之僕(依42:6; 49:6)相關連。天主的旨意就是,透過那些忠信於祂的人來把救恩帶給所有人。

基督徒的存在,不可好似帶不出味道的鹽和不能發放光芒的蠟燭。天主的救恩,只有透過祂門徒們—我們—的行為而為人所知。基督徒因他們的善行而得到的讚美與光榮,某程度上就是天主得到了世人的讚美與光榮。換言之,公義地行動、對弱小和有需要者的關心和照顧,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讚美天主。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獻 主 節

獻 主 節

進堂詠 (詠,肆捌,十至十一)
  天主,我們在祢的殿內,想念著祢的慈惠。
天主,祢的名號遠達地極,
祢應受的讚美,普及人寰,
祢以正義統治大地。

集禱經
全能永生的天主,我們懇切祈求祢,
  使我們身心純潔,作為呈獻給祢的禮品,
    就像祢的獨生子今天帶著我們血肉的身體,
    被呈獻於聖殿中一樣。
  以上所求是靠祢的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      亞孟。


讀經一 (拉,參,一至四)
  上主天主這樣說:「看,我要派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上主,很快就要進入祂的聖殿;你們所想望的盟約使者,看,祂快要來臨了—— 萬軍的上主說。」
  「但,在祂來臨之日,有誰能抵受得起?在祂出現之時,又有誰能站得穩?實在,祂好像煉金的熊爐,又像漂布的滷汁。祂靜坐下來,進行精煉與淨化,煉淨肋未的子孫,如同煉淨金銀一樣,使能以應有的虔誠向上主奉獻祭品。到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祭品,必如往昔一樣,中悅上主。」── 這是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貳肆,七,八,九,十)
【重句】 上主,你是光榮的君王。(參:八節)
    
一、城門,請高舉你們的門楣,
  古老的門戶,請高抬門扉,
  因為光榮的君王要進入城內。
二、誰是這位光榮的君王?
  是那英勇大能的上主,
  是那強力作戰的上主。
三、城門,請高舉你們的門楣,
  古老的門戶,請高抬門扉,
  因為光榮的君王要進入城內。
四、誰是這位光榮的君王?
  萬軍的上主就是這位光榮的君王。
 
讀經二 (希,貳,十四至十八)
  恭讀致希伯來人書。
  子女既有相同的血肉,基督也取了和我們同樣的血肉,以便藉著死亡,摧毀那掌握死亡的權力者——魔鬼,並解救那些因怕死而終生為奴的人。
  事實上,祂並沒有援救天使,卻援救了亞巴郎的後裔。因此,祂應與弟兄樣樣相似,以便在與天主有關的事上,成為仁慈與忠信的大司祭,以補贖全民眾的罪孽。
  祂曾親自經歷過試探,也飽受過痛苦,故必能救助所有試探的人。── 這是上主的話。

福音前詠 (路,貳,卅二)
  這是啟示列邦的光明,以色列子民的光榮。

福 音 (路,貳,廿二至卅二;另有長式:廿二至四十,請照聖經宣讀。)
  恭讀聖路加福音。
  梅瑟法律規定的取潔日期一到,瑪利亞和若瑟便帶著嬰孩耶穌到耶路撒冷去,把祂獻給上主——因為上主的法律記載,所有首胎男嬰都該奉獻給上主——並根據法律規定,獻上一對班鳩或兩隻雛鴿,作為祭品。
  那時,耶路撒冷有個名叫西默盎的人,他公正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聖神在他身上,且曾啟示他:在去世之前,必能見到上主的受傅者。在聖神引導下,他來到聖殿;耶穌的父母也正在抱著聖嬰走進來,以便為祂施行法律規定的禮節。
  西默盎把聖嬰抱在懷中,讚頌天主說:「上主,現在可照祢的話,讓祢的僕人平安去世,因為我已目睹祢為萬民準備的救恩,就是啟示列邦的光明,以色列子民的榮耀。」── 這是上主的話。

信友禱文
主祭:各位兄弟姊妹:天父打發聖子降生成人,祂是祭品同時也是司祭。現在我們與基督一起向天父祈求:
領:請為神職人員祈禱。求主使他們肖似基督,熱愛人靈,成為仁慈和忠信的司祭。我們同聲祈禱。
【答】求主俯聽我們。
領:請為窮困患病者祈禱。求主使他們憶念基督也曾經歷試探,因而勇氣大增,面對困苦。我們同聲祈禱。【答】
領:請為青年們祈禱,求主賜他們能毅然獻身,成己成人,多救人靈。我們同聲祈禱。【答】
領:請為即將去世的人祈禱。求主賜未入教者得認真主,已奉教者獲得善終,安息主懷。我們同聲祈禱。【答】
(可加上其他意向)
主祭:天父,你既把惟一聖子恩賜世人,求你也在我們心中傾注聖愛之神,使我們在現世飽享基督的平安,來日瞻仰祂永恒的輝耀。祂是天主,永生永王。       亞孟。

獻禮經
上主!你曾願意你的唯一聖子,無玷羔羊,
  為拯救世人的生命,自作犧牲呈獻給祢;
求祢接受祢教會今天歡欣奉獻的祭品。
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基督。          亞孟。

頌謝詞 (獻主節頌謝詞)
  主、聖父,全能永生的天主!我們時時處處感謝祢,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並能使人得救。
  因為今天祢的永生聖子獻身於聖殿;西默盎蒙聖神光照,宣稱祂是以色列的榮耀,萬邦的光明。
  因此,我們也前去歡迎祢派遣的救主,並與天使和諸聖讚頌祢的光榮,不停地歡呼:

領主詠 (路,貳,三十至卅一)
上主,我已親眼看見你為萬民準備的救恩。

領聖體後經
上主,你既實現了西默盎的願望,
  懇求你藉著我們所領的聖體,
    也在我們心內灌注你的恩寵,
  使我們能像西默盎一樣,
    在接受你的聖子基督之前,決不會見到死亡;
    因而滿懷信心,前往迎接救主,以獲得永遠的生命。
  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     亞孟。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 新天新地・由愛開闢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新天新地・由愛開闢



"Jesus Washing Peter’s Feet" by Ford Madox Brown

「新」是個有魔力的形容詞。它幾乎主宰了廣告中的口號和噱頭來吸引消費者。但同時,它也在聖經的不少段落中出現,表達出人類的終極盼望。基督信仰的思想是建基於舊約和新約,舊約的天主選民和新約的天主子民的對比;以及建基於藉著從舊而會死的生命到新而永恆的生命的逾越(=洗禮)和遵守新的法律(而擯棄舊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帶著已被終極更新的心態來活出我們的人生。在今天禮儀的聖經選讀中的「新天新地」和「新的耶路撒冷聖城」的圖像,就是用來描寫這新的心態和生活角度。之不過,怎麼世上一切仍看似陳舊迂腐,而非新生不息、活力充盈?

因此,去反思耶穌基督向我們提出的「新」(究竟為何物)就顯得格外重要。就聖經學者的眼光看來,這就蘊含在福音中一句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話中:「我給你們一項新命令:你們應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你們也要照樣彼此相愛」(若13:34)。這整句話的首兩句與末兩句相對(或稱平行)。從這寫作手法來看,耶穌這命令之所以謂「新」,正正就在於:「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去〕愛」這動詞本身並不新,「去愛(近人)」的命令本身也不算親。在《舊約》中就已有所載,如:「不可復仇,對你〔的同胞〕,不可心懷怨恨;但應愛人如己」(肋19:18)。耶穌的誡命之所以是「新」,在於要我們「好像耶穌」那樣去彼此相愛。

不過,我們要緊記的是,一切都有其歷史背景。上面提到的耶穌的新命令也不例外,而且這句話的上文下理頗為複雜。首先,猶太信仰中的愛的觀念,即關愛近人,關愛自己社區的成員,關愛旅居社區之中的異鄉人,以及某種對所有人都應博愛的觀念,當時早已存在。其次,希臘世界中也有一種愛的觀念。這是基於(至少理論上)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某種普世平等博愛的態度。當時業已存在的,當然還有情愛和友誼。然而,正如保祿宗徒在《致羅馬人書》中所言(參5:7-11),上述的這些愛的觀念並不會使得一個人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性命(giving [up] one’s life)。由此看來,基督的愛確實是交出/給予生命的愛(life-giving love),祂代替了「弟兄姊妹」們的位置而交出了祂自己的生命,為的是使這些弟兄姊妹能藉天主父而被提升到基督的那裏,成為祂的一份子。

當然,世上有些文化或宗教也提倡博愛。也當然,並不是所有基督徒都能夠活出,甚至根本沒打算活出,基督以自己的身死來親見展示的愛的誡命。然而,世上再沒有另一個團體是這樣具體而明確地以這道愛的誡命來定義自己的特質的:「只要你們能彼此相愛,人們就會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5)。若從這句話的上文下理來看,這份愛尤其美好。在較早前,耶穌就替門徒們洗了腳,作為徹底的愛的象徵。之後,祂就把這份徹底的愛(love until the end)實踐出來:死在十架之上。

舉凡這份愛出現之處,事情就會變得不再一樣。所謂「現狀」,正正出於人保護(或至少不想失去)自己既有好處的本能:沒有人會為了別人生活得更好而傷害自己的。只有在「先自己而後近人」的所謂「常識」被打破的地方,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才能夠發生。而打破了這「常識」的,就是天主。因此,我們只能從祂那裏期待那全然的「新」,畢竟眼前的一切並不見得是問題的更好解答。這恰好也是《默示錄》(讀經二)的作者所夢寐以求的。在人類歷史的盡處,他看到了一個新天新地(是依65:17的實現)。屆時再沒有海洋,因為在《舊約》的世界觀裏,海洋是「Levianthan」(《思高》有譯作「海怪」〔如約3:8〕,又譯「里外雅堂」〔如詠74:14〕)的居所。在這「新」世界中,有位新娘已在盛裝等候她的新郎。這是一場具默西亞意義(意指:與救世主結合)的婚宴。那裏就是天人共住之所(見則37:27)。這就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的圓滿(見依7:14)。這就是人心能夠得到的天主撫慰的完全(依25:8; 35:10)。這就是人所能夠渴望的一切。這就是新的創造(參依65:17)。

在我們的時代,提倡不同的新時代、新社會、煥然一新的美好將來的聲音未絕於耳。然而,在歷史的實驗場中,這些嘗試最終都已失敗告終(至少一直未竟全功)。歸根究底,要建立一個人人都生活得幸福快樂的烏托邦,並不能單靠人的理論和想像。這樣的美麗「新」世界,只有以耶穌已給予了我們的「新」—以祂為榜樣的彼此相愛—為基礎,方能成就。

這確實是個艱鉅的任務。但只要我們學習保祿和巴爾納伯,把自己「託付於天主的恩寵」,並且時時謹記,一切事都是天主在和我們一起完成的。這樣,儘管我們沿路跌跌碰碰,最終也必能不負所託,讓人們認出我們就是那頒下愛的誡命的基督的門徒。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丙年復活期第四主日 —— 向外流溢的・才是生命之泉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復活期第四主日

向外流溢的・才是生命之泉



Mystic Lamb (局部).
Jan van Eyck  (ca. 1390–1441).
@ Saint Bavo Cathedral, Ghent, Belgium.

如果大家在今天感恩祭中留心細聽主祭禱文的話,今天的禮儀主題就開宗明義的在〈集禱經〉中出現【拙譯】:「全能而永恆的天主,〔求祢〕領我們往那天上喜樂之家,好教那卑微的羊群,也可到達牠們那強有力的牧者早已前往的地方去!」(拉:Omnipotens sempiterne Deus, deduc nos ad societatem caelestium gaudiorum, ut eo perveniat humilitas gregis, quo processit fortitudo pastoris.)。

在第二篇讀經(《默示錄》)中,我們再一次讀到羔羊的描寫(參上週):這羔羊引領著羊群。只是,在這週的讀經中,這羔羊的圖像也多了一重寓意:『牧人』。把「羔羊」和「牧人」這兩個不能重疊的描寫同時應用到基督一人身上,並不是《默》作者的思路錯亂,而是「默啟文學」體裁的風格使然。如我們在上週已看過的,作者使用羔羊的描寫在基督身上,強調出祂願意站在羊群的一邊,成為牠們的一份子(the Lamb’s solidarity with the flock),並正正出於這原因,無辜的祂卻竟願意揹起牠們的罪罰,讓自己成了贖罪的祭品、逾越的犧牲。然而,今天我們看到,同樣的情況,但事效的方向卻相反。在這大群義人的神視中,是(義)人—因著他們在迫害中的堅定—(願意)站在羔羊的一邊([righteous] human beings’ solidarity with Christ),成了潔白無瑕的,如同基督一樣。他們在迫害中所流的血,洗淨了他們,使他們好像基督一樣的無垢。至於羔羊,猶如一個會牧放餵養羊群的牧人,領他們到水源。這撫慰之源,就是那會拭去每個(受苦的)人眼中淚水的天主。

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讓我們默想的,是同一個思想。唯一不同的是,在《若望福音》第十章中,福音作者強調的是耶穌的牧人身份,而沒有把焦點放在祂作為天主的羔羊的描寫。在《若・十章》的〈我是善牧〉首兩部分中(分別見甲、乙年復活期第四主日福音選讀),我們已得知基督善牧不只為人世間帶來「生命」,而且是「更豐富的生命」(10節)。事實上,這生命就是祂為羊群捨棄的「自己的性命」(11節;參11-18節)。我們已經知道,耶穌在這裏所講的,其實就是那天主性的生命。今天的福音,看來是要嘗試探討這恩寵背後的奧蹟:基督與父本為一體。既為羊群的我們,被帶到那水源、那生命之源(參:默7:17),即天主本身(若10:27-30)。

然而,從保留到現在的《若》的結構看來,今天的福音選讀與之前的章節其實是分開,因為《若》作者在10:22中直白地交代了新段落發生在新的時序背景:「那時,在耶路撒冷舉行重建節,正是冬天」。《若》作者上一次交代時序背景,是在第七章的開始:「那時,猶太人的慶節,帳棚節近了」(2節)。換言之,7:1—10:21是為一部分;10:22是新篇章【要留意的是,現時在各版本中的章節分隔,屬後人所加,並非原文所有】。這樣,我們就能更容易理解群眾的反應。從耶穌首次說明祂是善牧(10:1-21)之後,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猶太群眾尚未能領會耶穌的身份。隨著這段時間日復一日的過去,他們愈發按捺不住心中煩惱,於是情緒爆炸,對耶穌這樣說:「你使我們的心神懸疑不定,要到幾時?你如果是默西亞,就坦白告訴我們吧!」(10:24)。正是猶太群眾的這番質問,讓耶穌回答出我們今天禮儀中的福音選讀。可惜的是,他們最終沒能明白耶穌的說話,反而指控祂褻瀆上主,要對祂行石刑(即用石頭砸死祂;見31節)。可是,耶穌作為默西亞,正正就是要引領我們默思細想祂父的奧秘(見若14:9)。祂所給予我們的生命,並沒其他人能給,因為「〔祂〕與父原是一體」(見10:30)。既然我們要追隨祂,就要放自己在天主手中,讓祂做判斷,而不是我們去做判斷。假若我們要站在基督善牧身邊(our solidarity with him),我們就要讓祂引領我們到祂的力量以及祂那無可憾動的生命的泉源:天主性的生命。

今天,禮儀藉選自〈若望著作〉的兩篇讀經邀請我們,去跟隨羔羊基督:祂要去甚麼地方,我們也就跟著往那地方去。或死或生,我們都要與祂在一起(solidarity with Him)。換言之,我們就是要分享祂所活的生命:屬於天主的生命。我們必須讓自己被牧人基督帶領,因為祂已為我們而交出了祂的生命。而祂的生命,並不純粹是祂的,更是天主的。羔羊—牧人基督的引領是如何的呢?就是:「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谷8:34);「愛惜自己的,必會喪失〔自己〕;在現世憎恨自己的,必會保存〔自己〕入於永生」(若12:23;所作修改與希臘語「ψυχή」〔=psyche〕的本義有關,參《Difusora Bíblia》:Quem se ama a si mesmo, perde-se; quem se despreza a si mesmo, neste mundo, assegura para si a vida eterna.)。

當然,基督羔羊—牧人引領羊群的方向以及我們要一同到達的地方(=活出的生命)最簡單直接的記述,就是:「你們稱我為師為主,說得正對:我原來是。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目的地和方向都已有了,我們可以起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