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31日 星期三

【聖言之光】 乙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 破碎心靈的醫生

聖言之光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破碎心靈的醫生



今天,禮儀藉讀經邀請我們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思考人生。思考的角度有三方面:一)人生的艱難、痛苦和無奈;二)耶穌來減輕這些痛楚,讓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三)耶穌的門徒要宣講祂的這份救恩喜訊。與此同時,禮儀也接續著上個主日的主題,繼續向我們解釋成為基督門徒之道。


每個人都有失望甚至痛苦的時候。某些人甚至會視痛苦為人生的本質。他們只會集中想著人生痛苦的部分,以致讓當下的痛苦把過去快樂的時光都吞噬,也看不見未來的光輝。對他們來說,人生不再是一趟有低也有高,有伏也有起的旅程;生命淪為沒有意義的苦差事。這樣的人不再視痛苦為要耐心克服的試煉,最終會過去的考驗。這樣看的話,痛苦成為人生最終命運,所謂「人生苦短」,只會哀歎人生既苦且短。抱持這樣的想法的話,我們便會讓自己的人生被痛苦所定義。一切失去意義。這正正就是今天所聽到的《約伯傳》中一段中想提出的議題。


但耶穌深知人生艱苦,因為祂也是人。更重要的是,祂在祂所愛護的人的生命中看出背後的艱苦,祂更是因為他們所受的折磨而心有感觸。祂已來到人間,把人們從那些支配他們的污靈手上解救他們,從那些侵蝕他們人生的疾病中解放他們。祂已來到人間,把天主國帶到世上來,把和平及成全的國度帶到世上來。祂已來到人間,來醫治那些心碎了的人,來包紮他們的傷口。祂那解放人生、醫治人心的大能,向所有願意接近祂的人傾注。只要我們讓祂進來,祂便會支持我們,面對一切。


保祿視自己為這救恩和圓滿的福音的傳訊者。因此,要理解保祿,關鍵就不在於他有否宣講,而是他如何宣講。究竟他是自願而且富熱情地宣講,還是因為不得不做而心不甘情不願地宣講?有趣的是,保祿一方面承認,他自己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只能去宣講,因為這就是他的命運。然而,另一方面,他卻是全心全意地去宣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宣講盡心盡力的地步,讓他能夠與所有聽他宣講的人產生共鳴。他讓自己成為奴隸、軟弱的人、心碎的人,以及所有對人生的難苦有深刻體會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使他所宣講的訊息不會看起來好似跟人的實際生活現況毫不相關。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去『離地』的宣講。


的確,我們很容易與約伯所受的苦——或更宏觀地,對他所抱怨的人生艱苦——產生共鳴。然而,禮儀在承認這一點的同時,也呼籲我們應以同樣的態度面對保祿和耶穌:我們應與他們的所言所行產生共鳴。藉著天主的大能,耶穌處理了他時代的人的需要;藉著同一位天主的愛子的大能,保祿也面對了他時代的人的需要。我們既然與保祿一樣,都是基督的門徒,我們便也應把福音帶給心碎了的人,帶給那些因被不同的人、事、物奴役而失去自由久久不能自己的人,並帶給那些弱勢社群中的人。然後,我們便能分享這福音喜訊的幸福。


今天禮儀的精神,當代教會領袖們也有所反映。成為基督徒,就是讓自己的人生轉向一個全新的方向,正如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寫道:「一個人之所以會成為一名基督徒,不是一個道德選擇或者一個高尚觀點的結果,而是偶遇一個事件,是與一位人物相遇的結果,這次相遇使人生有一個全新的視野,因而作出一個關鍵的人生方向改變」(拙譯自《天主是愛》1)。具體是轉向哪個方向呢?教宗方濟各有所反思:「對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的真正信德(或信仰),是與無私給予、投身團體、服務他人、與人修好等行動分不開的」(拙譯自《福音的喜樂》88)。再者,基督徒應關心的,不應只是微觀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也應關注宏觀上的系統性或結構性的改變,正如1971年世界主教會議的文件《Justitia in Mundo》(公義於世)所聲明:「宣講福音的使命要求我們應在當下投身於在此世中把人民從他們現時的情況之中解救出來。因為,除非愛和公義的基督信仰訊息透過世間的公義行動得以展現其效力,基督信仰的訊息要取信於我們時代的人將更加困難」(35號;拙譯)。讓我們在與聖詠作者一起「讚頌醫治破碎心靈的上主」的同時,師發基督,在醫治破碎心靈的工作上奉獻出一己之力。共勉之。


2001年1月11日 星期四

【聖言之光】 乙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 我們都是基督的門徒

 聖言之光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我們都是基督的門徒



乙年的常年期一開始,就是以基督徒蒙召活出的門徒之道作為主題。這份召叫,並不只是一小撮人的專利。這是我們受洗時的承諾,因而每個基督徒都責無旁貸。今天的讀經列出了這份召叫的不同階段,並指出各階段各自的特色。事實上,基督的門徒,可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每個人,包括你和我。然而,儘管基督的門徒不過是平凡人,但有時他們卻能做出非凡的事。一般來說,基督徒門徒之道的階段包括:接受邀請、進行辨別,以及人生改變。


要成為基督的門徒,並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的。基督門徒的身份,首先是來自天主的邀請。當然,這邀請的形式,各人各異。有時,會是一個內心呼召的聲音,類似一種如夢似幻的經驗或啟蒙(如讀經一的撒慕爾),又或者是某個人或某件事吸引到我們(如福音中的若翰的兩個門徒),並使得我們嘗試更深入地一步步走下去。天主的呼召可能在一個仍然是孩提的時候就已發出,又有可能在一個人已經從人生之路上萃取得智慧之後。總之,天主幾時呼召,邀請便是那時發出。有時是在我們參與宗教活動的期間,或者是在家庭之中,甚至是當我們在與某些朋友相聚的時候。在經驗看似平凡的人、事、物的時候,我們不應錯誤地等閒視之。只要我們留意內心的搏動,我們就能夠發現,天主可能正透過平凡的人、事、物來作不平凡的事:向我們發出呼召。


基督徒門徒之道的第二階段,就是要辨別該次經驗的真實性:這真的是一次來自天主的邀請,抑或不過是自己衍生的幻象。我們大部分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來看出一次經驗在靈性生命中的重要性。由於這些經驗就是聖神打破日常生活的流程的特別時刻,我們需要靈性生命相當成熟的人來幫助我們解讀天主的行動。我們需要回到基督徒團體中尋找幫助,因為這位打破常規的聖神一直在默默引領著這團體。在基督徒團體中,我們能找到靈性生命相對成熟的人——不分男女——有能力去幫助我們辨別。這些人有可能是度修道生活的人,或是特別具有先知特質的人,甚至是知己好友或是我們深愛的親友。他們對我們了解相對深入的同時,也對天主在他們自己的人生中的作為十分靈敏。我們被召叫成為基督的門徒,就是要投身於遠比自己個人更偉大的事業,那麼,我們找其他人來幫助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了。這一個角色,在讀經一中撒幕爾的師傅厄里的身上,尤其明顯。


最後,天主向我們發出的,那要我們成為基督的門徒的召叫,其實也就是一次徹底地改變自己的召叫。一旦我們聽見了呼召,無論天主的召叫是甚麼,我們都要準備好接受使命,正如撒慕爾的回應一樣:「上主,請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見讀經一)。在接受了基督的邀請之後,我們便要展開一個新的人生。某程度上,或是從靈性的層面上說,是連生活的環境也改變了——「〔若翰的那兩個門徒〕說:『辣彼!【意即師父】祢住在那裡?』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於是他們去了,看見了耶穌住的地方;就在那天,在耶穌那裡住下」(見福音選讀)。我們不再只是屬於自己的了。既然成了耶穌的門徒,我們也就屬於基督的奧體了。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的召叫就是去向世界宣講天主的公義。


當然,這份召叫並不是特定某些人的專利。「天主本身是無限的美善和真福,按祂純粹慈愛的計畫,自由地創造了人,使人分享祂的真福。為這緣故,祂時時處處接近人。祂召喚及協助人去尋求祂、認識祂、並全力地愛慕祂。祂召集所有因罪惡而分散的人,回到祂合一的家庭——教會裡去」(《天主教教理》第1號)。「所有的人都被召進入天國」(《教理》第543號)。


禮儀藉著今天的讀經,邀請我們反思一個很重要但很多人會有意無意避免的問題:為了要成為基督的門徒,我們願意付出甚麼?正如我們在〈集禱經〉中一同祈求的:「天主,求你以無限的慈愛,俯允你子民的祈求和願望,使我們看清當盡的職務,並賜給我們善盡職務的能力」。同時,禮儀也邀請我們,要與聖詠作者一起——「願大地踴躍,無數島嶼,也都要歡樂!」,因為我們已領受了成為門徒的召叫而喜樂。


2001年1月7日 星期日

【聖言之光】 乙年耶穌受洗節 —— 天主的聲音 基督徒的行動

 聖言之光

梁展熙

乙年耶穌受洗節


天主的聲音 基督徒的行動


隨著我們今天慶祝耶穌受洗節,聖誕期也正式宣告結束。今天的慶典,接續我們在上主日——主顯節——所慶祝的天主在普世的臨在,並在耶穌受洗的一刻向人類歷史宣示的默西亞使命中認出這份普世性的臨在。某程度上,耶穌受洗節可說是整個聖誕期的訊息的概要:那在我們中間誕生的,就是那位把公義的許諾與希望的實現帶給全人類的天主之僕。今天的禮儀選讀為我們帶出了三個主題。首先,天主之僕乃是萬民的光明與希望。接著,這位僕人的使命是面向普世的,並呼喚整個世界來回應祂。最後,耶穌的洗禮向世界宣示祂就是這位面向普世的天主之僕,並確認祂就是天主所喜愛的兒子。


天主之僕,就是得到了聖神的傅油——「我已把我的神灌注到他身上」(讀經一),以及從天主手中獲派使命的人物。這份普世性的使命就是向萬邦宣告並建立正義——「叫他將正義傳給萬民」、「是我召叫你去施行正義」(讀經一)。這位僕人既是引領那些活在黑暗中的人的光明,又是天主的救恩計劃得以完成的工具。他是天主賜給列國萬邦的僕人,作為未來能夠得到解放的許諾和希望——「使你成為人民的盟約和眾民族的光明,為使盲者復見,囚犯出獄,並把生活於黑暗中的人引離監牢」(讀經一)。耶穌就是這位天主之僕,祂的使命是向所有人開放的。在天主的計劃中,所有人都有他的位置的。天主在給予光明和建立正義的事情上,是完全不會偏私的。


這位天主之僕在萬民中的工作是何等重要,以致引起整個受造界的回應。看到天主對普世的這份偉大恩賜,諸天和大地都歡呼喝采。天主的聲音具有創造的力量;祂的聲音對整個受造界說話——「上主的聲音響徹水面⋯⋯上主的聲音具有德能,上主的聲音具有威嚴」(答唱詠),並在耶穌受洗時從約旦河水中冒出來的一剎那對祂說話——「祢是我深愛的兒子,我因祢而喜悅」(福音)。天主的作為更新了整個受造界,並使萬物都因耶穌的使命的歡躍。


初期教會相信,耶穌在受若翰洗禮的時候,已得到聖神的傅油——「當祂從水中出來時,聖神有如鴿子降到祂上面」(福音)、「納匝肋人耶穌,領受了天主賞賜給祂的聖神和德能」(讀經二)。由此,耶穌獲派遣去開展祂的先知工作,去宣講並施行包容,並驅除束縛和恐懼——「〔天主〕藉著萬民之中耶穌基督,向他們宣告和平喜訊」(讀經二)。隨著天空的開啟,天上的聲音確認了耶穌就是天主所疼愛的那位(見福音,並散見於各篇禮儀禱文)。因著天主對祂的喜愛,整個基督徒團體也被天主視為與耶穌——天主之僕——共成一體——「當基督在約但河受洗時,聖神降臨在祂頭上時,〔天主〕祢曾隆重的宣佈,祂是祢的愛子;我們已藉著水及聖神得到重生,成為祢的義子」(集禱經)。


透過洗禮,基督徒分享基督的先知職務,以及其他彰顯出天主臨在人間的使命。在那一刻,基督徒們接受了一項命令,要投身為貧窮的人和有需要的弱勢群體服務,並要一生心懷慈悲憐憫之心。可以說,耶穌受洗節是禮儀對所有基督徒的一切提醒,基督徒的身份與對貧窮的人,有需要的人,社會上弱勢的、被忽視和冷待的,以及受壓迫的社群的關愛分不開。


的確,基督信仰並不只是空話,而是需要真正的見證的。在今天的讀經中,我們聽到依撒意亞先知告訴我們,一位忠信的僕人是如何行事的。聖詠作者也邀請眾生去光榮和讚美天主,因為祂賜給了普世萬民的祝福。然而,如果沒能化為實際行動,光榮和讚美的說話不就淪為空話了嗎?正如《天主教教理》所提醒的:「基督徒參與教會生活的責任,促使他們作福音及源自福音之義務的見証。這種見証就是把信德以言以行傳下去。見証是一種正義行為,証實真理或使人認識真理。所有基督徒,無論生活在甚麼地方,都應藉生活的榜樣及言語的見証,顯示出他們因聖洗而成了新人,並因聖神的能力藉堅振聖事而強化。」(天主教教理,第247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