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


神學展望(慈悲特殊禧年系列)

文/意大利週刊《credere
譯/梁展熙

我們教區應慈悲特別禧年而籌備的一連串活動已公告天下。但我們不應因忙於參與活動而忘卻禧年本身的訊息。教宗方濟各近日就在一篇訪問中道出原委。以下是教宗接受特別禧年官方意大利週刊《credere》訪問的內容:

教宗閣下,現在禧年快要開始,你可否解釋一下,是甚麼樣的心思驅使你去強調慈悲這主題?在這問題上,在世界和教會現時的情況中,你察覺到甚麼緊急狀況嗎?

自教宗保祿六世起,教會生活就一直著重慈悲的主題。若望保祿二世藉《富於仁慈的天主》(Dives in Misericordia)、聖女傅天娜的封聖,以及在復活八日慶期中建立神聖慈悲瞻禮來強調這一點。同樣,我感覺到這大概是主的意願,向人類展示祂的慈悲。因此,這並不是我突然想到的;相反,這只是一直存在,又相對較新的傳統而已。

我以教宗身份所講的首次三鐘經講道就是有關天主的慈悲;而當時,我也提及一本有關慈悲的書,那是卡斯柏樞機(Card. Walter Kasper)在教宗遴選期間送給我的;同樣,在我以教宗身份首次作的彌撒講道中,在主日,三月十七日,我在聖亞納堂區中提到慈悲。這不是個策略;這是從內在而來的:聖神想要一些東西。很明顯,今天的世界需要慈悲,需要憐憫(compassion),或更好說是「感同身受」(compassion=一同受苦)。我們已經對壞消息、殘忍的新聞,以及那些侵犯神(=天主)的名字和生命的最嚴重暴行習已為常。世界需要發現到天主是慈父,發現到世上有慈悲,發現到殘暴的行為並非出路,發現到判斷他人有罪(condemnation)並非出路,因為教會自己有時也走強硬路線,她有時也陷於走強硬路線的誘惑,陷於只強調倫理規範,讓許多人被排除在外。

於是,我想到的教會意象(image),就是戰後的一所戰地醫院;的確,受了傷的和被摧毀了的人何其多!受了傷的人應得到照顧、幫助和醫治,而不是要接受膽固醇測試。我相信,這就是慈悲的時刻。我們全都是罪人,我們全都背負著內心的重擔。我感覺到,耶穌切願打開祂的心扉,天主切願展示祂最深層的慈悲,並因而向我們派遣聖神:去推動我們、去止住我們。這是寬恕之年,修和之年。尤其是,我們眼見軍備貿易、殺人武器的製造、以最殘忍的方式來殺害無辜、壓榨人、礦工、兒童:進行褻瀆人性(humanity)的事──容許我這樣說,因為人是神聖的(sacred),人是常活天主的肖像。看啊,天主這樣說:「停手!到我這裏來吧!」。這就是我在這世界中看到的。

你曾說過,跟所有信友一樣,你感到自己是個罪人,需要天主的慈悲。在你成為神父和主教的人生旅途中,神聖慈悲有著甚麼樣的重要性?你能否記得,在你人生中,你清楚的感受到主的慈悲目光的一剎那呢?

我是個罪人,我感到自己是個罪人,我肯定是這樣的。我是個主已經以慈悲目光注視了的罪人。一如我在玻利維亞對囚犯們說過的,我是個已得寬恕的人。天主已經以慈悲目光注視了我,祂已寬恕了我。即使現在,我也會犯錯和犯罪。我會每十五至二十天就去辦告解。而我去辦告解,是因為我需要去感受天主的慈悲再次傾注在我身上。

我記得──我已多次提過這事了──上主以慈悲目光注視我的時候。我總感到祂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照顧了我,但最重要的時刻就在1953921日,當時我十七歲。那是春季慶日──【按:南北半球四季相對】,我仍是個阿根廷的中學生,我本可與其他學生一起歡度那一天。當時,我是個定時參禮的(practicing)教友,我會望主日彌撒,但沒有其他了…我參加了公進會,但甚麼也沒有做過;我只是個定時參禮的教友。走在通往佛羅薩(Flores)火車站的大路上,我經過堂區,我感到有股力量推動我進去。我進去了,我看見一位神父從一旁走過來。我並不認識他。我不知道當時甚麼事發生在我身上了,但我發覺我需要去辦告解,就在左手邊的第一個告解亭──很多人都在那裏祈禱。我也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但我走出來時已全然不同了,改變了。我回家時,就肯定我要把自己奉獻給主,而這位神父陪伴了我將近一年。他是個來自哥連恩特(Corrientes)的神父,伊巴勒神父(Father Carlos Benito Duarte Ibarra),他就住在佛羅薩神父寓所裏。後來,他患上白血病,要入院接受治療。他翌年去世了。在喪禮過後,我哭慘了,我感到完全迷失,恐怕天主已經拋棄了我。

這就是我與天主的慈悲相遇的時刻,而這與我的晉牧格言十分相關:九月廿一日是聖瑪竇瞻禮,而在可敬的畢特(Bede the Venerable)提到瑪竇的皈化時,說耶穌「miserando atque eligendo」的注視了他。這是個不可能準確翻譯的句子,因為在意大利文,甚至在西班牙文中,這兩個動詞都沒有名詞式(gerund)的。字義上的翻譯是「富慈悲憐憫的並正要揀選的」(意:misericordiando e scegliendo;英:having mercy and choosing),這略嫌生硬。「對他有了慈悲之心」(英:had mercy on him;慣譯:憐憫了他),是文字的意譯。若干年後,在誦唸拉丁日課經時,我發現了這段教父著作,並明白到上主早已在我身上傾注了祂的慈悲。以前,每次我來到羅馬,因為我下榻在斯哥羅法道(via della Scrofa),我都會去法國的聖路易堂(Chiesa di San Luigi dei Francesi),在卡勒梵治奧(Caravaggio)的油畫「聖瑪竇的召叫」面前祈禱。

根據聖經,天主慈悲所住之處就是子宮,即被觸動到會寬恕罪過的天主的母性心腸。慈悲禧年能否成為重親發現天主「母性」(maternity)的契機?以及教會更「女性」(feminine)的一面?

的確,天主親自確認了這點。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祂說,也許一個母親會忘記她的孩子,就算一個母親真的能夠忘記她的孩子…「但我永不會忘記你」。於此,我們可看出天主的母性。當有人談及「天主的母性」一詞時,並非每個人都能明白,這畢竟不是大眾的語言,這看似是個刻意挑選過的用詞。所以,我偏向使用「溫柔」(tenderness)一字,這是母性的特質,天主的溫柔,從父性心腸所生的溫柔。天主既是父,亦是母。

聖經又提到,慈悲使我們認識到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富感情的」(emotive)天主。發現到祂是個會為人而感動(moved)並動憐憫之心的天主,能否也改變我們對弟兄姊妹的態度?

發現到這一點,使我們抱有更包容、更有耐性,和更溫柔的態度。在1994年主教會議期間,在小組會議中,有說應建立一次溫柔革命(a revolution of tenderness),但一位與會神長──他是個我尊重和愛戴的好人──他那時已年老,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合適的,他向我作出合理的解釋,但我接著說,今天需要溫柔革命,因為公義以及其他的一切都從那裏來。假設一個商人只從九月至七月出糧聘請文員,並說他做的是合乎公義的,因為他在七月假期開始時辭退他,然後九月以新合約重新聘用,這樣他就沒有權利分得花紅,或退休金,或社會保障金。他甚麼也沒有。那商人沒有溫柔,只是把員工視為死物(object)──這是沒有溫柔的例子。如果有人站在那員工的位置想想,而不是考慮如何讓自己的口袋裝多些錢,那麼世事就會改變。溫柔革命,就是我們今天需要耕耘的,作為這慈悲禧年的果實:天主的溫柔觸及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人都要說:「我是個可悲的人,但天主愛了這樣的我,所以我也一定要同樣的愛其他人」。

一天傍晚,教宗若望廿三世說:「撫摸一下你的子女」的《與明月說》(discorso alla luna)是相當有名的。那意像成了溫柔的教會的標誌。慈悲這主題將如何使我們的基督徒團體能夠皈依和更新呢?

每當我看到病人、長者,我即時便想到去撫摸一下他們。撫摸(caress)可以被詮釋得意義含糊,但一位母親或父親對新生子女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我希望你安好」、「我愛你」、「我想你一路前行」。

你能否讓我們有所預備,為了在禧年期間為天主的慈悲作見證,你打算做的動作(gesture)是甚麼?

我將會做很多的動作,但在每個月的某個星期五,我將會做一個不同的動作。




受傷的風險 天主的顯現

受傷的風險 天主的顯現


聖言啟航(丙年聖誕期主顯節)

梁展熙

故名思義,主顯節,就是慶祝天主臨在的彰顯。然而,仔細閱讀的話,其實今天的福音也彰顯了許多我們時常不以為意的事。

首先,根據《瑪竇福音》第二章中的主顯敘述,有賢士從東方來到以色列,來朝覲新生的猶太君王。因此,主顯節標誌著耶穌──以色列的默西亞──向非猶太人的彰顯。這敘述只見於《瑪》,而《瑪》亦以復活的耶穌命令宗徒們使萬國人民都成為門徒來結束。

在聖誕期內,我們特別慶祝在道成血肉的奧秘之中彰顯的天主臨在。事實上,基督信仰既奇妙又獨特之處在於,天主在如此的脆弱之中彰顯祂自己。天主取了人類的歷史,並使之成為祂自己的歷史,包括其脆弱(vulnerability)和缺陷。

偶然接觸到布蘭妮博士(Brené Brown)近年啟發了不少人的社工研究,她發現脆弱(vulnerability──接受自己有受傷的風險的能力──乃勇氣、愛,以及建立親密關係(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的關鍵【註】。事實上,基督信仰已深諳這一點二千年了。我們只要看看我們的光榮救主,他以貧窮和脆弱的姿態來到這世界,最終接受痛苦和死亡。這,就是愛的代價。

基督也彰顯於星光之中,引領著那些從東方來的賢士們。基督信仰視之為外邦占卜師巴郎的一段預言的實現:「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戶24:17)。在古時,把天體現象視為來自神的徵兆,是常見的習俗。不少人更相信星宿乃有靈性的生物(如約38:7)。猶太信仰傳統一直認為巴郎是個賢士。那麼,我們也某程度上可視他為今天賢士們的預像。

賢士們的禮物也彰顯出不少要點。傳統上,黃金象徵耶穌的王權;乳香象徵他的司祭職;末藥則預示著他的死亡和安葬。

賢士們亦彰顯出外邦世界不知不覺間已開始等待著默西亞。這就是今天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讀經一的中心訊息:「黑暗籠罩著大地,陰雲遮蔽著萬民;可是上主要光照你,人們在你身上可以看到祂的光輝」(依60:2)。天主的救恩並不單單是為以色列的。相反,以色列要成為「萬民的光明」(依42:6),讓天主的救恩如光般照遍地極。

賢士們也彰顯了別的事物──我們。其實,我們與賢士們又有何分別呢?我們,就好像他們一樣,不過是朝聖之旅上的過客,之不過,我們所走的不是阿拉伯沙漠,而是充滿淚水卻又不乏笑容的人生之漠。在途中,我們會遇到不少的愛的綠洲,也當然有很多夢想破滅、如夢初醒的死寂沙丘。人生,某程度上是一次離鄉別井之旅。

對我們來說,今天的讀經有三重意義。首先,它們讓我們想起我們的身份: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catholic」(=kataholosaccording to whole, all;慣譯「天主教的」)本義是「普世的、遍佈各處的」。我們雖然根在古以色列傳統,但我們開放接受所有人。我們是引導他人接近耶穌的星,而不是拒絕別人接近耶穌的濾網。

其次,異邦外教的陌生人,竟是引領我們反思那隱藏著的、有待彰顯的天主臨在的人。因此,我們對其他宗教傳統的態度,不是被動消極的容易,而是尊重和欣賞。畢竟,這些非基督信仰「中所有的任何真善的成分,教會都視之為接受福音的準備,是天主為光照眾人得到生命而賜與的」(教會憲章,16段)。

最後,今天的讀經,尤其福音,驅使我們問自己:我的星又在哪裏?我們自己的主顯又在哪裏?到此,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對我們就有很大俾益。他教導我們,要仔細審視自己的人生經驗。我們可從中發現,天主會定期顯示自己。當我們與罪過和靈性倦怠掙扎時,我們會發現,有些困苦、痛楚會把我們拉回來。而當我們回來的時候,我們知道祂有無可抵抗的慈悲。在獲接納的難民面上的笑容,不就是基督的面容向我們照耀嗎?當我們與朋友一些傾吐彼此的掙扎(脆弱?)的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被接納,不單反映出天主的恩慈,更成為天主恩寵的聖事。簡言之,只要我們仔細看的話,天主的顯現(主顯)處處皆然。




【註】 有興趣者可觀看她在TED大會上的兩次演講:《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2010, https://www.ted.com/talks/brene_brown_on_vulnerability, 以及《Listening to Shame》(2012, https://www.ted.com/talks/brene_brown_listening_to_shame

原載於:澳門號角報2015年12月30日

一生心中掙扎的天主之母 天下仍然渴望的和平於地

一生心中掙扎的天主之母 天下仍然渴望的和平於地


聖言啟航(聖誕期天主之母節)

梁展熙

「天主之母」(希臘:theotokosGod’s Bearer=懷有、承載天主者)這稱銜,本身就是有限的。天主是自有的,並非從任何存在而生;但同時,這稱銜卻又是真實的,至少就其定義了瑪利亞為那誕下取了血肉的天主子的。瑪利亞蒙召擔當的角色,何其不平凡,甚至難以置信。瑪利亞要在誕下耶穌之前就接受這角色;而且,即使在誕下了祂之後,她仍要日復一日地接受這角色。

《路加福音》告訴我們,有牧童拜訪瑪利亞。這些牧童,大概是男孩,他們在寒冷冬夜看守羊群,保護牠們免陷險境。較早前有天使到訪他們,對他們說:「今天,在達味的城裏,有一位救主為你們誕生了,他就是主基督」[原文:χριστὸςchristos=受傅者](路2:11),並告訴他們可在哪裏找到那嬰孩。因此,牧童們便奔往瑪利亞和若瑟那裏,並告訴了他們二人,他們從天使口中所聽到的一切。

事實上,從《路》的旁述──「所有聽見的人[πάντες οἱ ἀκούσαντεςall those who heard],對牧人們所說的話都驚訝不已」(2:18──看來,在場的不只瑪利亞和若瑟二人。無論如何,瑪利亞當時的感覺,肯定不只驚訝這麼簡單。對她來說,這豈只是一次與神的相遇。她可是這嬰孩的母親,是她懷胎十月所誕下的,是她往後多年仍要撫養教導的孩兒。

的確,瑪利亞的反應是:「把這些事謹記心中,反覆思量」(路2:19)。這裏的「謹記」,原文「συντηρέω」(音:suntēreō),有「保護其完好無缺,使免受傷害」的意思(如見瑪9:17:「相反,人把新酒裝在新皮囊裏,兩樣東西就都『保全了』」;另見谷6:20)。而「思量」[「反覆」大概旨在翻譯該動詞的現在分詞態(present participle)=「一直」],原文「συμβάλλω」(sumballō),有「處理、應付」,甚至「交戰」的意思(如路14:31:「或者一個國王要去同別的國王『交戰』,那有不先坐下運籌一下……的呢?」)。從原文的含義看來,瑪利亞不得不接受的,不只是已發生了的事,或者已經有人告訴了她的事,而是還有將來她所未知的一切。

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瑪利亞並不明白這些事、這些說話。這一點,我們在將臨期第四主日中已經驗過了,無需再贅。

之後,根據《路》的報告,在第八天,那嬰孩便接受了割損。這點很重要。這帶領我們到讀經二。保祿告訴我們,他「生於法律之下,好把法律下的人贖回來」(迦4:4-5)。在《致迦拉達人書》中,保祿指出,法律其實並不與天主的許諾對立(見3:21),法律是我們的啟蒙師(3:24)。然而,這以監管的形式運作,形同被困的法律,將在天主子來到世間之後終止。那時,天主派遣了祂兒子的神,到我們心中,宣佈我們與祂的新關係:「亞爸,父啊!」(4:6

最後,《路》告訴我們,瑪利亞和若瑟為嬰孩取了個名字,就是天使加俾額爾在探訪瑪利亞告訴她的。耶穌(Yeshua=若蘇厄),意思就是「上主(YHWH)拯救」。此舉絕不尋常。在聖經中,名字是有力量的。名字經常反映出一個人的身份、能力、將來。很明顯,於此亦不例外。

瑪利亞這一切放在心上,一直交戰。的確,道成血肉的奧秘,以及她作為救主之母的身份,並不是她可分析或作哲學思辨的事。相反,她以靜默沉思來面對這一切。讓我們在這萬籟靜息的時期,注視著襁褓中的嬰孩,以靜默沉思來感覺一下,這奧秘對我們來說有何意思。

***

傳統上,每年的第一天是為世界和平祈禱的一天。今年,和平不單是個每年例行的主題。我們會想到因逃難而流離失所的兒童,受恐怖襲擊而破碎了的家庭,枉死於炸彈導彈之下的無辜生靈。讓我們把亞郎家族的祝福語化作我們自己的禱詞,讓我們懇求天主仁慈地看顧我們,賜給我們和平(平安)。願我們這些稱和平之神為「亞爸、父啊!」的,攜手以各種方式讓和平降臨大地,讓慈悲被澤蒼生。

願上主降福你,保佑你;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和善對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並賜給你平安!謹祝大家新的一年──慈悲特別禧年──快樂!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上主 祝福與喜樂之源

古經今讀
丙年聖誕期天主之母節

上主 祝福與喜樂之源

讀經一:戶6:22-27

            天主之母節的讀經一,是《戶籍紀》第六章中的「司祭祝福」。但如果我們記得,這天原本是獻耶穌於主殿(或:耶穌受割損)。那麼,就可能還貼近主題些。

***

22】上主便對梅瑟說:
23】「[你要]對亞郎和他的眾兒子說:你們將這樣祝福以色列子民,對他們說:
在整本《戶籍紀》中,也許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這六節。這六節紀錄了司祭要對天主子民所宣佈的天主祝福。時至今日,這段祝福語仍是猶太宗教禮儀的一部分;某些基督信仰也將之融入他們的禮儀中,如彌撒結束時的隆重降福禮。
於以色列博物館展出的銀製卷片, 編號KH1, KH2

            這段祝福語,猶太人稱之為「司祭祝福」(bǝrāḵōt kōhănîmthe blessing of Priests)在古以色列時代的重要性,已得到有關第一聖殿時期的耶路撒冷的考古發現所肯定。1979年,在耶路撒冷古城西南面的一處考古地點(Ketef Hinnom)的一個墓室中,團隊發現了兩小片銀製卷軸,看似是用作驅邪的護身符(見圖一)。經鑒定屬主前700-650年的製品。而當中的第二片(即較小的那片;見圖二),更刻有這段「司祭祝福」。這可能是現存刻有聖經經文最古老的物品(Caesar, 2010)。即使與死海古卷中的舊約抄本相比,也足足早了四百多年。這次考古發現,確定了《戶》第六章中的「司祭祝福」在以色列宗教生活中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也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刻有《司祭祝福》的KH2

***

24】『願上主祝福你!願祂保護你!

        24節是這「司祭祝福」的第一句。當中提到天主的祝福,並隨之而至的保護。從《五書》的大脈絡來看,這份祝福包括天主所賜予的後裔、土地、長壽、天主一直的臨在,以及其他使人生得以完全的一切(見申28:2-14)。這祝福所帶來的是天主的保護,保護上述的一切免受危害,並保護祂的子民免於邪惡。

***

25】願上主使祂的面容向你照耀!願祂大方[*1]待你!

[*1]希伯來動詞「ḥ-n-n」(lit. to be gracious, generous [to s.one])。如見:「請你收下我獻給你的禮品;因為天主『厚待了』我,我什麼都有了」(創33:11)。

            「司祭祝福」的第二句利用光來比喻天主的面容,好像陽光一樣,大方的照耀列國。光,使人聯想到看得清楚、有所啟發、陽光溫暖、免卻黑暗嚴寒、生命的更新、喜樂的光明等。

***

26】願上主向你抬起他的面容[*2]!願祂給你平安!』

[*2]希伯來句子「yiśśaʾ YHWH pānaāw ʾēlêḵā」(lit. may YHWH lift up his face to[wards] you)。

        「司祭祝福」的第三句──也是最後一句──把整個思路帶到高峰。這祝福從第一句的、籠統概括的祝福,漸漸移向第二句天主光輝的面容,有如太陽般照耀萬邦。及至第三句,一切天主的固定狀態(static state)轉變為天主主動的行動──抬起面容,並致平安於祂的子民。

            誠如普林斯頓神學院舊約教授奧爾舜(Olson, 1996:42-43)所指出的,在《舊約》中,抬起面容,有「大方地接納某人,縱然此人根本不值得被接納」的意思。在《創世紀》中,在兩兄弟於年少時因雅各伯騙去了厄撒烏的長子名份而鬧翻後,雅各伯希望他的兄長厄撒烏會抬起面容來接納他(見創32:20)。在《約伯傳》結束時,天主命令約伯那些愚昧的朋友獻祭,希望天主會抬起面容,看在約伯為他們代禱的份上,寬恕他們(見約42:8-9)。

            「司祭祝福」的最後一個字,就為天主祝福的最終目標作了最好的總結:「shalom」(慣譯:平安)。事實上,「shalom」一字的意義是深層得多:繁榮興旺(粵俚=撈得好掂;見詠37:11;箴3:2)、長壽、美滿家庭(見詠128:6)、安全(見詠4:9; 122:6-8)、身體健康(見詠38:4)、友誼(見耶38:22)。簡言之,就是一切幸福美滿。

***

27】他們要把我的名加諸以色列子民身上[*3]。我將祝福他們」。

[*3]希伯來句子「wǝśāmû ʾet-šǝmî ʿal-bǝnê yiśrā’ēl」(lit. they shall put my name upon the children of Israel)。

        shalom」(平安)一字,不僅是天主要亞郎及其子孫要世世代代對祂的子民所說的祝福說話。回到《戶》的上文下理,在22-24章中,在曠野流浪四十年的一代老去時會再提到「平安」和「祝福」,也就是天主化詛咒為祝福的時候。此外,在《戶》的最後十章中,類似的正面說話將一再出現,以為新一代的以色列民進入應許之地作好準備。

            願上主祝福你、守護你,願上主使祂的臉光照你,施恩於你,願上主仰起臉眷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

梁展熙

參考資料:
  • Caesar, Stephen. "The Blessing of the Silver Scrolls." Biblearchaeology.org.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www.biblearchaeology.org/post/2010/01/06/The-Blessing-of-the-Silver-Scrolls.aspx
  • Koehler, Ludwig, Walter Baumgartner, M. E. J. Richardson, and Johann Jakob Stamm.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9.
  • Olson, Dennis T. Number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KY: John Knox Press, 1996.

原載於:信訊雙週刊第2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