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唔世界』的『世界仔』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唔世界』的『世界仔』

當你被邀請參加婚宴時,千萬不要坐在首位,恐怕有個比你地位更高的人,也膺邀出席,那請你亦請他的便會來對你說:『請你讓位給這位貴賓!』你就只有含羞坐到末席去。相反,當你膺邀赴宴時,先到末席就坐,那請你的人便會走來對你說:『朋友,請到上座去!』這時,你在其他賓客眼中,特別有光彩」。

耶穌在今天福音選讀中的這番說話,在一般社交的場合中,雖看似教導不要在人前自視過高而招辱,但又像是一種心計上的計算:在人前刻意坐在較自己地位為低的座位,以求在主人家邀請上座時得到眾人稱羨的目光。問題是:(尤其《路》中的)耶穌,是要我們做個謀算人心的『世界仔』嗎?

如果我們細心留意的話,今天的福音(路14:1, 7-14)選讀略去了數節(2-6節)。換言之,在耶穌這番言論之前,發生了一件事。如果我們在這件事(以及耶穌在福音選讀中接著的教導)的脈絡中來理解這番話,也許才搞得懂耶穌的真正意思。

在耶穌一入席後,藉眼前病人而取進攻狀態,問按律法在安息日可否治病。法利塞人和法學士默而無語。按猶太律法,即使在安息日,也不可見死不救。換言之,耶穌認為那疾病是使人死的(=令人不能好好生活的),因此都應救治。但《路》沒有交代治療細節,因為作者這裏的用意不在這次醫治,而是背後的訊息。

法利塞人和法學士以律法守護者自居,對自己對律法的解讀自視過高,卻看不起其他的人,尤其是弱勢的、有需要的人。換言之,耶穌的用意,根本不在於宴席的上座與次座,而是人的尊嚴。耶穌只不過是藉宴席的機會,繞個圈來說話而已。

正是這個原因,耶穌話鋒一轉,就這樣對主家(相信也同時對在場的人)說:「當你請人食午餐或晚飯時,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或富有的鄰居,以免他們回請你時,你便獲得報酬。當你設宴時,要請貧窮的、傷殘的,跛腿的、瞎眼的;你這樣做,將會得福,因為他們無法報答你;但在義人復活時,你必會獲得賞報」。

很明顯,耶穌這裏講的不是家族或好友的聚會,而是社會名流或團體的社交宴會。古今中外,利益相近、階級相約的人會不時聚集宴會,而由不同的人作主家,彼此宴請,而增進情誼,或藉此打好關係而在社會階梯上向上爬,甚或藉此傾談一些互惠互利的事項,實屬常有。今天甲請乙,明天乙請甲,是社交上的不成文規定,也是彼此互惠互利。

人追求在社會地位上有所提升,本來無可厚非。但上述風氣一直發展下去,追求名利的人只會不斷追逐自己的名利,但對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對有需要的人麻木起來,甚至認為他們的是社會的負累。這樣,養尊處優的人的地位在不斷爬升的同時,卻把弱者和有需要的地位壓下寸。這是天主的國所不容的。

而且,當中牽涉中的不只是社會問題。上述的社交互惠做法,背後的信念是我今天宴客、或施恩、或行方便,是為在此世他朝有需要時得到回報。推而廣之,由於弱勢社群和有需要的人無法在此世回報,那麼人們也無需關顧他們甚麼。換言之,一方面,人們把安排世事因果的角色,從上主手中奪去,自己僭越起來;另一方面,人們只著眼於此世的互利回報,忘卻了來世才是真正的結賬時刻。可以說,法利塞人和法學士的社交方式,完全與他們相信的末世復活背道而馳。

說耶穌用意不在世俗智慧而在於對活出復活信仰的堅持,是有理據的。理據就在耶穌在今天福音選讀中的最後一句話:「但在義人復活時,你必會獲得賞報」。


在社會中,追求別人的認同,想獲得別人的尊重,是理所當然的,耶穌也不反對。關鍵在於,我們在追求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的同時,有否同時關顧到那些無法靠自己得到別人認同和尊重的弱小和有需要者。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否在社會生活中活出我們對上主、對復活的信仰,能否以上主的視角來看待此世名與利的追求。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全力以赴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全力以赴



梁展熙


今天是2016奧運會閉幕的日子。這段日子而來,各國健兒在比賽中為自己國家的榮耀,盡力奮戰,但同時也展現出可貴的體育精神:贏的實至名歸,輸的雖敗猶榮。說到底,最重要的不是輸贏,而是有否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在賽事上如是,在人生舞台上也如是。

坦白說,把人生比喻成賽跑,並不一定是好事,尤其當人們把不同背景出身的人生作比較的時候。因此,坊間(尤其鄰埠)一系列『贏在起跑線』的心態會應運而生,把孩子、家長,甚至社會迫到像是跑得喘不過氣來。然而,聖經中仍不乏把人生比作賽跑之處。今天的福音選讀則為一例。

有人問耶穌說:「老師,得救的人真是很少麼?」。這本來是個是與否的問題(Yes / No Question),毋須多磨,但耶穌卻的回答卻完全跳脫了是與否的框框。

耶穌的回答可分成幾部分。首先,「你們要設法由窄門進入。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進入卻入不到」。這句話看似彷彿有得救之人甚少的意思,但這卻不是這句話的內容。耶穌藉此機會呼籲他的追隨者:「你們要設法由窄門進入」(澳門主日彌撒書)中的「設法」(思高:竭力;Difusora Bíblica: esforçar-se = to strain oneself),來自希臘語動詞「ἀγωνίζομαι」(agōnizomai)。這動詞本用於古希臘運動健兒競賽的語境,有「競爭、爭取」(to contest, to fight)的意思。

這一點,與《致希伯來人書》中的思想不謀而合。要「結出和平與義德的果實」的人,就要先經過「γυμνάζω」(gymnazō)。懂外語的人大約可能已猜到這動詞的本義,但我們先參考一下其他譯本。《澳門》譯:磨煉;《思高》:訓練;葡語DBexercitar。沒錯,希臘語動詞「gymnazō」也與古希臘運動員不無關係,指他們為在競賽場上爭取佳績所作的平日訓練。事實上,在讀經中出現了數遍的「懲戒」(見《澳門》及《思高》;DB: correcção),希臘原文是「παιδεία」(paideia),即今天「教育學」(或教學法)「pedagogy」的字源,本義是:指引人度負責任的生活的行動,即:培育、訓練、指導。換言之,這裏所指的並不是懲罰式的懲教,而是正面積極的培養。

但我們不是已受洗,已取得了天國的入場卷嗎?我們還需要訓練,還需要爭取些甚麼呢?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先要記得,耶穌講這番話的對象,是猶太人。猶太人認為,他們自出娘胎,他們就已得救,因為上主與猶太民族立了約。契約的甲方:上主,要拯救、賜福以色列,契約的乙方:以色列,要世代遵行上主的誡律,不得有違。這也是法利塞人視末世復活為理所當然的原因。換言之,耶穌真正的意思是,世上沒有人可以把救恩視作理所當然。儘管上主願意所有人都得救,但所有的人都要像在跑道上般盡力而為,方可到達窄門。可以說,窄門之窄,不在於其實際大小所限制的人數,而在於其外觀所產生的內心抗拒而可能限制的人數。

耶穌接著說的一段關於家主和門外不速之客的類似比喻的對答,內容相對直白:救恩的關鍵,不在於攀關係。即使曾與耶穌同枱食飯,或者耶穌曾臨在他們之中,也不代表他們就此即可把救恩視作理所當然。救恩雖與我們和天主之的關係不可分割,但我們的行為也同樣重要。

然後,耶穌特別提到以色列的先祖: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以及眾先知,是因為他們縱然都是人,都不是完美的,但他們一生掙扎,以求活出天主的旨願。因此,在新約中耶穌所許的之國的宴席中,仍有一席之位。反而那些自以為親自與耶穌打過關係的,反而只可食『閉門羮』,空手而回。


此外,耶穌這句話呼應著讀經一中依撒意亞先知對從巴比倫回鄉的以民的期許。以民(以及新以色列)的選民身份,不只是為其自身的得救,更是為彰顯上主光榮,以吸引天下萬民來朝。所以,自恃選民身份而把救恩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是不可略過耶穌最後的警告:「當注意:在最末的人中,將有一些成為最先的;在最先的人中.也有些成為最末的」。天主的國,絕對是個打破我們現有期許的國度。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耶穌的和平 無可避免的分裂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耶穌的和平 無可避免的分裂



梁展熙

在主日彌撒中,我們必定會唸到(將臨、四旬期除外):「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我們都知道,這是《路加福音》的耶穌誕生敘述中,天使向牧童們傳訊時所說的(2:14)。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怎麼《路》中的耶穌卻說:「你們以為我來,是給世界送和平嗎?不;我是來送分裂的」呢?

在耶穌時代,夫唱婦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同樣是家庭的典範,與今天無異。然而,耶穌的分裂,卻竟然蔓延到家庭關係中去:「從今以後,一家五口將要分裂:三個反對兩個,二人反對三人⋯⋯」。
不過,話說回來,聖經時代的人『崇尚』家庭長幼倫常,除了理想的孝悌之後外,更是因為古時世界行家庭經濟,子孫留在家族之內,多著眼於家產(這一點在蕩子比喻中的兩兄弟身上可見一斑)。無論如何,一般來說,一家人有著共同的利益,是錯不了的。

然而,又話分兩頭,其實耶穌的天國,一個顛覆現狀(status quo)、打破既得利益體制的喜訊,早在耶穌尚在娘胎時已藉瑪利亞宣之於口:「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他曾使饑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1:52-53)。此外,在瑪利亞抱著小耶穌往聖殿取潔時,西默盎又對她說:「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冒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2:34)。

的確,和平、平安、和諧,是上主的恩賜,也是人的追求。但是,耶穌要帶來的和平喜訊,並不是贏者取盡,卻毫不關顧弱勢社群;富人家產愈滾愈大,漠視其對中下階層的壓迫;堵塞一切聲音,然後粉飾太平的,羅馬帝國式的和諧平安(Pax Romana)。誠如天使對牧人所講的,天主的光榮,在於善願的人(in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慣譯:主愛的人)都能享平安,安居樂業。要達到這一點,就不得不影響慣享既得利益的體制內權貴。

打破這種虛假的和諧平安,確實會帶來陣痛。即使常遭魚肉的普羅百姓,也未必願意承受。這情況,在歷史上並不罕見。今天的讀經一,選自《耶肋米亞先知書》。耶氏之所以不受同胞歡迎(甚至被激烈地排斥),正是因為他勇於指出,外敵(巴比倫)進攻及隨之而至的充軍乃上主的意思。因此,他與一直在宣講耶路撒冷神學觀(即因為耶京乃上主曾經屬意永居之所,所以祂不會眼看她被攻陷而袖手旁觀,因而推論耶京永遠不會淪陷,眼前的和平將長存不朽)的耶京政治宗教權貴水火不容。在《耶》中,先知兩次寫道:他們草率地治療我人民的傷口,說:和平、和平,但根本沒有和平(6:14; 8:11;拙譯;見Difusora BíblicaTratam com negligência as feridas do meu povo, exclamando: “Paz! Paz!” Mas não há paz.)。正是因為耶氏在兵臨城下之時仍如是說,權貴們便想以類似擾亂軍心的罪名來置他於死地:「請將耶肋米亞處死!因為他說的話,使留在城裡的兵士和全體人民喪失鬥志。實在,這人謀求的,不是人民的利益,而是人民的災禍」。

這種把說逆耳的真話的人扣上通蕃賣國、別有用心的做法,古今皆然。一位勇於就教士性侵犯未成年兒童面對公眾的德國耶穌會士Klaus Merten,就一度被德國教會中人標籤為現代的猶達斯。

誠如鄰埠近期一齣火紅小品電視劇的金句所講:不是所有真相我們都能接受。正正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耶穌的真正和平,人世間在接受與拒絕之間定會產生分裂。對基督徒來說,這樣的路並不易走,但《致希伯來人書》的作者給了我們一點啟示:我們該雙目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向我們面前的跑道堅忍飛奔。


由此可見,耶穌要建立的,是真正的和平世度。這樣的和平,是單靠人──無論是強人魅力領袖和制度產生領袖──無法絕對確保的。這一點,古今中外的歷史已給了我們無數的教訓:無論最被魅力領袖或制度如何矯正了當初的問題,最終都會產生出既得利益集團,新的(甚至更大的)問題也應運而生。這些集團中人所宣傳的所謂和諧平安,是經不起真相的考驗。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心在何方?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心在何方?


梁展熙

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呼籲:[你們]要預備歷久不壞的錢囊和取用不盡的天上寶藏。再加上福音中家主或盜賊不可計算的突然到來,不少人都把這段章節與基督信仰的末世觀(有關世界末日、上主再來的觀點和論述)聯想起來。不過,從《路》本身的脈絡來看,耶穌在第十二章處理的,主要不是末世問題;而且,一般來說,禮儀年會把該年對應的福音中有關末世的章節放在常年期結束時以及將臨期之中。因此,我認為,耶穌在今天福音中的呼籲,並非只是指向末世。更好說,耶穌是利用末世來作出一些呼籲。

還記得上主日的福音選讀嗎?耶穌講了個愚蠢有錢人的比喻。那比喻,不單是呼籲人不要視財如命,更不可凡事只以自己為中心,要關顧為自己工作的人、家人、大自然,以及天主。而上主日與今天之間跳過了的12:22-31,是呼籲門徒們專注尋求天主的國,其餘的天主當會照料。

回到今天的福音。耶穌講了兩個關於突然而來的比喻(一個均見於短、長式;另一個只見於長式)。第一個比喻中,耶穌所說的,其實只是僕人的基本要求:家主夜宴,當然必須要待他回來後方可休息。但信友終歸不是僕人,主基督也終歸不是家主。畢竟,耶穌一天不再來,信友便萬事皆休般唯有等祂嗎?不,人終歸仍在世上生活。我認為《路》中耶穌在這段章節中想處理的,就是這個問題。

這一點,可見於長式中的比喻。家主離去,但他對領班僕人有所要求。如果家主一早聲明他的回歸之日,又或者他永遠不會再回來,那麼就再沒有甚麼人或物能夠產生足夠的阻嚇力,驅使領班僕人盡責辦事。而領班僕人的首要職責,就是公平地對待他們(「按時給他們出糧」),更不可以苛待別人,或自我放縱(「拷打僕婢,吃喝醉酒」)。可見,這一切都與今世有關。更準確點說,是與我們於今世如何對待別人有關。

這思想其實在短式中也有出現。在耶穌呼籲門徒「要預備歷久不壞的錢囊和取用不盡的天上寶藏」之時,他說的整段話是:「你們的父樂意把天國賜給你們。你們要把所有的財物變賣,並拿去施捨;要預備歷久不壞的錢囊和取用不盡的天上寶藏;那裏不會有盜賊接近,也沒有蠹蟲蛀蝕。的確,你們的寶藏在那裏,你們的心也必定在那裏」。

在這段話中,留意耶穌兩次提到天(天國和天上寶藏)之間,是一個很具體(但用了誇張式修辭)的呼籲:你們要把所有的財物變賣,並拿去施捨。說這是誇張式修辭,意思是我們毋需按字面意思來理解它:你儲蓄有多少,就全數捐去,一元不留,然後自己淪為一貧如洗、露宿街頭。我相信,耶穌的意思是,我們應將有剩餘的,用於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不應好似上主日讀經中的愚蠢有錢人那般,自己賺得多少,全數留起自用,無視周遭的有需要者。這樣,我們就能為天國的來臨盡一點綿力,也是是我們把寶藏留於天的不二法門。

這就是為甚麼「給了誰的多,向他要求的也多;託付與誰的多,向他索取的也格外多」。就像上主日福音中的愚蠢有錢人一樣,一個在事業上成功的人,上主給了他好的頭腦、健康的體魄、好的際遇、好的工人(或同事、上司)、好的土地(想像一下大家如果不是生於澳門而是第三世界)、好的天氣(想像一下連年地震、龍捲風,甚至快要因全球暖化而被淹沒的諸島國)。一個人愈成功,生活愈有保障,他剩餘的(無論金錢或能力等等)就愈多,他就愈有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而耶穌的推論是,他就愈有責任去幫助。


這也就是為甚麼耶穌說:「你們的寶藏在那裏,你們的心也必定在那裏」。我們最重視的,我們自然就會投放最多時間、金錢、能力,以至感情。耶穌呼籲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我們視為寶藏的,不應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無論是名、利等等。我們應視其他人、身邊的人、有需要的人為至寶。因為,只要我們的心在他們那裏,我們的心也在天主那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