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聖言之光】 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 祂在我們內 我們在祂內

 聖言之光

梁展熙

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祂在我們內 我們在祂內 



時光飛快,我們已來到復活期第五主日。然而,復活的釋奧在禮儀選讀中仍然繼續。讓我們先稍作重溫:在復活主日,復活的奇觀耀眼奪目,使我們無法直視;接著,我們停下來,發現到復活了的那位的臨在;在第三主日,我們明白到復活宣講的不同方式,以及人們聆聽和明白到復活宣講的不同方式;在上主日,我們看到這復活宣講的果實——我們會得到救恩。而今天,我們看到,救恩帶來教會團體的誕生。就像支條與主幹相連一樣,這團體也同樣與耶穌相連繫。這團體不但富多樣性,並盡力行善和祈禱。


耶穌說:「我是葡萄樣,你們是枝條」。這本身是個相當具挑戰性的說法:整個團體就只是建基於耶穌的生命來生活和行動。但這圖像不單指出團體與耶穌之間的緊密關係,團體內的各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同樣緊密:我們每個人都分享相同的天主性生命。作為基督在此世的伸延,教會確實是個奧蹟:教會之所以能夠茁壯成長,全賴以基督已復活的生命作為養份,而這養份則湧於教會的每個成員之內。簡言之,我們在基督內活著,一如基督在我們內活著。


「現在,我們更有義務成為人人的近人,並在遇到的機會裡,積極為他們服務,如:被遺棄的老年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外方工人、流亡者、由不法同居出生的嬰兒;他們的痛苦並非出自本身的過惡。還有飢民正在以基督的聖言向我們良心呼籲說:『凡你們為我弟兄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便是為我而做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27號第2段)。


初期教會就已經是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團體。當時教會的成員就包括來自耶路撒冷、全猶大、加里肋亞、撒瑪黎雅,以及大馬士革。他們中好一些人曾一度堅實地扎根於猶太文化傳統習俗,另一些人則自小在希臘文化中成長和受教育。當時的教會團體成員包括有從耶穌在地傳教時就跟隨祂的門徒們,以及那些曾一度迫害初生教會但現已皈依的人,如掃祿。這樣的教會團體,就是過去天主一直所作的許諾的實現:天主救世的大能將達致大地四極。


的確,我們自己所屬的教會團體也是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團體。雖然過往甚至現在大部份堂區主日彌撒的團體主要由差不多相同的種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所組成,然而今天堂區團體也有來自不同種族和文化的人參與同一感恩祭的情況。就像初期的基督徒一樣,我們有時也會對新來的人多少有所保留。這種心態可能因為這位新來者是來自一個曾經與我們有衝突的種族,可能因為他們所說的語言我們聽不懂,或者他們的一些文化習俗是我們所不習慣的。然而,儘管面對如此複雜的多樣性,教會仍然能夠保持和平,仍然能夠進步成長,仍然能夠得到聖神的撫慰。事實上,我們要去打開心胸接納天主以各種不同形式彰顯祂的德能,以各種方式來塑造一個以不同方式來光榮天主。


「〔降生成人的聖言〕在宣講時,曾明令天主的子女,要彼此對待如弟兄姊妹。祂在祈禱中,曾懇求天主恩賜其弟子合而為一。而且祂還以所有人的救主的資格,奉獻自己一直到死。『人若為自已的朋友捨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德了』(若15:13)。祂曾命令宗徒們向萬民宣講福音,俾使人類成為天主的家庭,而這家庭所有法律的滿全,便是愛」(《牧職憲章》,第32號第3段)。


今天所有讀經都強調信友所作的善功。掃祿全心投入去宣講福音,加入一個他曾一度迫害的團體。虔誠的聖詠作者在信友團體面前,在列國萬邦面前,以及在未來的世代面前,為天主的美善作證。若望書信的作者堅持,紙上談兵的愛是不夠的;信友必須在行為上展現出他們對天主和對彼此的愛。我們既然已與基督相連,各人作為枝條的一份子,我們就已得到生命,並因應而結出美好的愛的果實。


插圖:On The Vine, by Darice Machel McGuire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聖言之光】 乙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 復活奧蹟 天主慈顏

 聖言之光

梁展熙

乙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復活奧蹟 天主慈顏



我們在第一主日的時候說過,從教理講授的角度來說,復活期就是「釋奧期」,是教會解開在復活節當晚或當天我們所領受或更新的入門聖事(指聖洗〔、堅振〕和聖體[即感恩]聖事)經驗當中的奧秘。今天福音選讀的開首句,就為今天禮儀的主題定了調:門徒們【指厄瑪烏二徒】「在擘餅的時候」認出了耶穌。就像基督的首批門徒一樣,我們也在擘餅中認出了一號人物。但是,我們所認出的究竟是誰?認出了這號人物的我們,之後身負甚麼責無旁貸的義務?


納匝肋人耶穌基督身處以色列最珍而重之的各個傳統的核心之中。祂是先祖們的天主的僕人,也是那位人們期待已久的默西亞,更是先知傳統中所描寫的那位無辜的受苦者。祂是個真實的人,並深深植根於一個真實的民族的信仰歷史之中。祂是以色列民眾最深層的渴望的滿足。因此,當這群本身也深深紮根於相同的信仰傳統之中的門徒們在擘餅時認出復活的主的時候,他們同時也看出這份信仰遺產的真正意義。可以說,對他們來說,這次擘餅晚餐就是一次釋奧教理講授。


每當我們聚首圍繞著聖祭餐桌,分享同一筵席的時候,我們也與復活的主相遇。我們的信仰遺產的傳統也在餐桌前向我們展開,並使我們能夠在各項傳統——尤其在擘餅禮中——認出復活了的耶穌基督。


為了在麵餅擘開的一剎和聖言敞開的時刻能夠與復活的主相遇,我們就需要一顆溫馴的心,那是一顆準備好去接受我們信仰傳統所留下來的遺產當中的最深層意義的心。我們需要一顆已被天主的愛所淨化的心;也就是一顆已被全然轉化的心。即使我們宣認『我們信』,但假若我們並非真正的忠誠信實,我們便是騙子。在今時今日的社會中,怎樣才算是對天主「忠誠信實」?愛的誡命要求我們做甚麼呢?讓我們看看耶穌。即使面對與自己最親密卻又無法了解自己的人,耶穌並沒有轉面不顧、拂袖而去。相反,祂邀請他們,與祂一起進入更親密的共融。愛的誡命要求我們去做同樣的事,去肖似我們所跟隨的主。我們必須去關愛我們的所認識的人,無論遠近。這裏的遠近並不僅僅是指物理距離(如,身在澳門還是身在歐洲),更是指心理上的距離。換言之,我們也必須去關愛那些拒絕我們的人,以及那些並不能理解我們的人。我們必須全然地去愛,正如天主如何去愛一樣。


在認出了復活的主之後,就像讀經一中所描寫的人一樣,我們必須活出嶄新的生命。在認出了復活的主之後,就像讀經二要訓導的人一樣,我們必須服從並遵行天主的愛的誡命。在認出了復活的主之後,就像福音所描寫的門徒們一樣,我們必須向萬民宣講天主寬恕的喜訊。復活信仰向我們保證,這一切都是可能的。聖詠作者的禱告已經得到回應。上主已經向我們顯示了祂的慈顏。復活的奧蹟現在要在我們中間展開。


復活奧蹟臨在的標記之一,是和平。『世間的和平是「和平之王」(依 9:5),默西亞、基督的和平的肖象和果實。基督以其在十字架上傾流的血,「在自己的身上誅滅了仇恨」 (弗 2:16),基督使人與天主和好,使祂的教會成了人類的合一及與天主結合的聖事。「他是我們的和平」(弗 2:14)。祂宣稱「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瑪 5:9)。』(《天主教教理》第2305號)。


這任務,現在由教會繼承。身為教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也責無旁貸:「教會遵循其來自天主的使命,向天下萬民宣講福音,並分施聖寵的寶藏,頗有助於鞏固世界和平,並替人與人及國與國問的友好團結,奠定堅實基礎,就是使人們認識天主的法律及自然律。因此,教會絕對應置身於國際團體內,以透過其所有公共機構,和只以服務他人為目標的信友們的真誠合作,而培育並促進整個人類的合作精神。假使信友意識到白己做人及做信友的責任,並在日常生活中設法感召人們與國際機構爽快合作,則上述目的便可有效達成。在以青年為對象的宗教及公民教育中,更應加意顧及到這一點」(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在現代世界的牧職憲章》,第89號)。


讓我們在這復活期內,先嘗試踏出第一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散播平安和喜樂,成為基督復活的標記,反映天主慈悲的容顏!


挿圖:Sieger Köder, Table-fellow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