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聖言啟航】 甲年聖誕期主顯節 —— 世界重重黑暗 萬民之光始生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聖誕期主顯節

世界重重黑暗 萬民之光始生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依60:1-6,主要是因為當中提到駱駝帶著列國的財寶—包括黃金和乳香—來到耶路撒冷。再加上聖詠第七十二篇,就成了《瑪竇福音》中賢士們跟隨異星指引尋找新生的猶太人君王這一幕的文化元素背景。《依.第六十章》成書的歷史背景,是巴比倫流徙的時代,他們的鄉土被蹂躪,他們的子民被流亡。在這情況下,依撒意亞先知為了安慰耶路撒冷的居民,使用了深沉漆黑中的一道𥌓光的圖像。儘管被蹂躪破壞的耶路撒冷猶如陷入黑暗之中,天主卻仍然沒有放棄這城市。天主的榮光照射在以色列身上,把整個民族從黑暗中拯救出來,帶到光明之中,也就是從奴役中拯救出來,使他們重獲自由,彷彿當年天主所施行的出谷事件一樣。

在依撒意亞先知的意象中,天主的榮光聚焦在耶路撒冷城,光輝奪目得所有被流放的以色列子民,無論男女老幼,都將會體驗到這份光芒。列邦將帶著其財富來到耶城,既為了重建而奉獻,也為了表示對上主的崇敬。發放著天主耀眼光芒的耶路撒冷,好似燈塔一樣指引著列國萬邦來到上主跟前。今天,我們就慶祝上主藉著耶穌的誕生向萬國所啟示和彰顯祂的光榮,是為世界之光。

今天的答唱詠—聖詠第七十二篇—描繪出以色列子民所期望的他們剛登基的君王的理想特質。聖詠作者祈求上主𧶽給這位新君王能力,以正確地作判斷,公正地作決定,並且尤其關顧受迫害者和貧苦者。這樣的君王將名留清史,並成為萬國所有君王的模範。這樣的統治乃萬民所望。天主之道將在這君王身上體現出來,列邦將會以財富、朝貢、尊崇、朝拜和侍奉來仰望這樣的一位君王。

當一位君王這樣的彰顯天主的智慧和上智的判斷時,他將能引導萬民歸向上主。這樣的待人處事,無論何時何地都得到所有人的愛戴。主顯節慶祝的,正正就是這樣的君王,如此的國度,在真人亦真天主的嬰孩耶穌身上顯示出來。列國萬民,以來自東方的賢士們為代表,來到這位君王面前仰望朝拜祂,並禱求祂的『王權』萬世常存。

天主國度並不僅僅屬於以色列民,而是向列國萬邦開放,根據《致厄弗所人書》,正正就是天主在耶穌身上所啟示的奧秘,那以前從未向世人宣示的祂在世界伊始時就定下的計劃:「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外邦人與猶太人同為承繼者,同屬一個身體,分享同一恩許」(弗3:6)。

藉著耶穌,並透過聖神的德能,天主的奧秘向猶太人啟示了出來。面對著這份奧秘,猶太人便需要有一種新的思維、新的行為模式。天主的選民,並不再只有他們。相反,在天主自亙古就定立的計劃中,所有人都能夠共享他們一直享有的與天主的關係以及來自天主的祝福。耶穌的福音的重點之一,在於猶太人與外邦人同等地共享天主的關係、祝福,和應許。耶穌的臨在光照著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思想,而聖神的德能就使我們能夠成為同一道光,照耀世界。

最後,讓我們談談《瑪》獨有的〈賢士來朝〉。其實,這一幕是取材自許多《聖經》(《舊約》)以至《聖經》外的材料,目的是為傳達出《瑪》作者對於耶穌的身份和使命的信念。從這角度來閱讀的話,賢士們可被視為那些被天主的光—異星—所導引而來耶路撒冷朝拜那新生的猶太人的君王。大黑落德和當時猶太人宗教領袖指出默西亞會來自達味一脈,並且生於達味之城—白冷。大黑落德,當時的猶太人的君王,代表那些感到自己被這位新生王—尤其是祂那種行使王權的新方式—所威脅的人。這些人想方設法要除掉耶穌,以及祂所彰顯出來的價值觀念。

賢士們一直緊隨著天主的光,並獲得覲見和朝拜小耶穌—那以與古往今來的君王或統治者全然不同的方式領導萬民的君王—的機會。透過〈賢士來朝〉這一幕,《瑪》作者希望他的讀者能夠明白到的是,耶穌是為了全人類而來的。我們既宣認自己為耶穌的門徒,自是蒙召把這份洞見、智慧,以至這道光明帶到全世界。我們要向所有人彰顯出天主的光芒,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天主國的子民。主顯節所慶祝的,是主耶穌向世界彰顯自己,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在我們的生活繼續這份使命。

趁主顯節,讓我們—教會的一員—重溫一下教會(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基督為萬民之光,本屆神聖大公會議,因天主聖神而集合,切願向萬民宣佈福音(參谷16:15),使教會面目上反映的基督之光,照耀到每一個人」(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萬民之光:教會教義憲章》,第一段)。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甲年將臨期第四主日 —— 嬰孩誕生 主諾成真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將臨期第四主日

嬰孩誕生 主諾成真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
“The Dream of St Joseph” (btw 1650 and 1655).
In: Museum of Fine Arts, Budapest.

話說在主前736年,亞述帝國威脅大舉進攻南國猶大。朝廷中有些人進言,建議當時在位的阿哈次王與其他鄰近的小國結盟,共同抵擋亞述大軍。然而,亦有另一些人,依撒意亞先知也包括其中,卻告訴他要以靜制動。他們認為,對阿哈次來說,以不變應萬變乃最佳策略。可是,阿哈次王自己卻反而傾向與亞述帝國立約,只充作其藩屬,為求(靠自己的政治謀算來)拯救自己和自己的國家。

透過依撒意亞先知,上主願意給阿哈次一個徵兆(sign),但阿哈次卻不肯定,自己想不想接受上主的徵兆。最後,他假借虔誠之名,『婉轉地』拒絕了上主。上主可不是如此容易便可被打發過去。祂直接告訴阿哈次,耶路撒冷(他所統治的國家的首都,王宮〔及聖殿〕之所在)將會得救。阿哈次所懼怕的軍事威脅將可化險為夷,而這希望的徵兆正正在於對一個嬰孩即將誕生的那一份肯定。【與醫學發達的今天不同,在古代相當部分的胎兒未必能夠挨得到呱呱落地的一刻,難產乃是一大考驗;即使過得了這一關,夭折的也不在少數】。依撒意亞指出,這嬰孩【當時指的是阿哈次的后妃將來為阿哈次自己所生的太子】就是上主對祂子民的仁慈的記號(sign),因為即使亞述大軍壓境,上主也將保守達味的後代阿哈次一脈能夠延綿不斷。

無怪乎基督信仰傳統會將《依撒意亞先知書》的這一段與耶穌的誕生關連起來。正如那個嬰孩是上主與阿哈次及整個南國猶大共同面對強敵—『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的徵兆,耶穌的誕生就標誌著天主對整個人間的那份慈悲。耶穌基督,就是成了血肉的天主的愛(參:教宗本篤十六,《天主是愛》,12)。

聖詠第廿四篇本是為了遊行(procession)的禮儀而創作的,在第二聖殿時代(主前515年至主曆70年間)也經常在遊行中由司祭與群眾互為對唱。這篇聖詠所歌唱的,是代表著上主臨在的約櫃被迎進耶路撒冷聖殿之內。這篇聖詠最值得留意的特點是,雖然本為儀式而作,但當中不乏對信友的道德呼喚:「誰能攀登上主的聖山?誰能居住祂的聖殿?是那手潔心淨,不慕虛幻的人,是那不發虛誓,不懷詭計的人」(3-4節)。在今天的禮儀背景下,這篇聖詠所讚頌的,就是天主曾經許諾最終將要誕生的那個孩子,天主自己的獨生子,取了這地上的帳棚,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中間。

兩天後便是紀念耶穌降誕的日子,禮儀在這一天讓我們聆聽,按《瑪竇福音》所載,在耶穌誕生前發生在若瑟和瑪利亞身上的事。然而,要真正領會今天的福音選讀,我們必先將之與我們較熟悉的,即《路加福音》的描寫,區分開來。在《瑪》中,面對著耶穌誕生前所發生的一切,主角—或更好說:做決定的那一位—是若瑟。身為一家之主的他,領受了天主在夢中藉使者所傳遞的訊息。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若瑟領報』。在《瑪》的記述中,沒有牧童(其實是牧人,他們大抵不是十歲八歲的稚子),也沒有天使(夢中出現的不算在內),更沒有往白冷去的旅程。

只要我們把《瑪》和《路》的敘述區分開來,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兩部福音雖然處理的是類近的主題,但手法各異。當時人們所期待著的默西亞,是來自達味一脈的,但耶穌只能透過若瑟一方來取得這身份,況且若瑟並不可能是祂的生父。從《路》的手法來看,作者對瑪利亞在耶穌誕生敘述中的重視淡化了耶穌如何取得達味之子身份的問題;《瑪》則明明白白地展示出,視若瑟為耶穌法定的父親(義父)乃是天主的旨意。

同樣,兩位聖史都知道默西亞本應來自白冷(或譯:伯利恆),但耶穌卻是來自納匝肋。《路》的說法是若瑟和瑪利亞本居納匝肋,卻在旅居白冷期間誕下小耶穌;然而,按《瑪》所載,聖家本來就一直住在白冷,只是在逃避大黑落德的屠殺而僑居埃及過後,及至回巴勒斯坦之時才另覓他方,移居納匝肋。

最重要的是,《瑪》和《路》都想強調一點,儘管耶穌的誕生,在外人看來,好似是不合法的(illegitimate),但事實上卻由於是天主的作為所以自然是合理的(legitimate),甚至可說是有意如此的。對於正值將臨期而好好準備自己的基督徒來說,《瑪》的敘述又有著另一層意義:耶穌的誕生,並不是按著人的常規而發生的。的確,天主的旨意,往往打破由人所定的常規慣例。

最後,雖然我們溫馨喜悅地慶祝救主的誕生,但就如禮儀今天讓我們所聽到的保祿宗徒訓誨則仍然提到,基督信仰的福音(喜訊、好消息),不只是達味御座最終有繼承人,更是祂從死者中復活。基督徒所盼望的,正正是隨著基督的重臨所帶來的萬象更新,復活永生(參:〈集禱經〉)。

預祝聖誕快樂!天享光榮、地滿平安!


插圖: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聖言啟航】 甲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 上主拯救世界 我們幫助彼此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上主拯救世界 我們幫助彼此

"St. John the Baptist in Prison Visited by Two Disciples" (1455-60, detail)
by Giovanni di Paol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在將臨期第三主日,傳統稱之為「喜樂主日」,禮儀所選的讀經一是截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卅五章,當中先知提到對祂子民關愛非常的上主如何復興和拯救祂的子民,從而讓他們感到喜樂無比。依撒意亞在當時的歷史時空所談及的,是上主藉著祂大能的手使祂的選民從流徙巴比倫中回歸故土。天主的拯救行動,將可見諸大自然以及人類的世界。整個大自然都將歡呼雀躍。曠野荒漠與不毛之地都將變得青蔥翠綠、花果繁茂,甚至會『引吭高歌』!最肥沃的、最有生氣活力的土地將是天主子民的產業。

所有無力面對當下困難的人、所有失去希望的人,甚至那些恐怕天主已經放棄了他們的人,依撒意亞先知對他們宣講說:「振作吧!不要害怕!」,因為「〔上主〕要親來拯救你們」(35:4)。盲的、聾的、跛的,以及啞的都將得治癒,並將經驗上主無微不至的照顧。所有虛弱的、所有失去生命力的,都將得到恢復,獲得更新。那些將從異國流徙回鄉的猶太人,因著身心都回復如初,他們將「歌唱著回到熙雍」,而且「痛苦與嗟嘆無影無蹤」(35:10)。在基督來臨人間的事件中,基督徒感到同樣豐盛的喜樂,因為他們經驗到自己的人生得到徹底的更新。

今天的答唱詠,把依撒意亞先知的宣講化作禱詞:「上主,請來救助我們!」(參:依35:4)。聖詠作者確信上主定會俯允,因而高聲讚美上主「持守信實,直到永久」(詠146:6;禮儀從略)。接著,作者在人間具體實際的情況中看出上主的關愛與照料。受壓迫的、饑餓的、被囚禁的,都得到了他們最需要的。盲者得以復明,受欺壓的人得到上主支持而能夠『挺直腰骨』【按:彌撒書原譯:挺身】(8節)。尤其中悅天主的,是為公義而工作,畢竟祂自己本身就會「保護異鄉之人(=旅居他方的人)」【彌撒書:旅客】,「扶助孤兒寡婦」,並阻撓『惡人的計謀』使之功敗垂成【原譯:使惡人迷失道路】(9節)。由此,「上主將永世為王」(10節)。上主為祂子民在此世所作的大事,實在是我們如何彼此擔待的模範。

然而,及至我們自己要面對擔憂和恐懼時,又應怎麼辦呢?雅各伯的團體正面對類似的難題。他們因為主在他們自己預計的時間之內尚未再來,便憂心害怕。雅各伯勸導他們,要有耐心。主已經來拯救我們了;祂再來之時,一切將致臻圓滿。至於當下,我們應該好好活出每一天,面對那些因為團體生活而生的難關,包括:按捺不至的挑剔與判斷、彼此誤會,以及因為自己私人的信念而壓迫別人。面對這種種挑戰,雅各伯的建言都是:要有耐心,「因為上主就快來到」(雅5:8)。

正如古時候農夫為豐收只好耐心地望天打掛,我們為了那世界圓滿只好靜待主的再來。耐性,保持內心堅定,以及抗拒判斷別人的誘惑,是我們的挑戰。雅各伯提出,先知們就是我們「受苦與忍耐的模範」(10節)。為了「代表上主發言」,他們儘管要面對許多困難仍持守忠信(同上)。在我們等候主再來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忍耐我們因各自性格上的軟弱而要面對的不同難題。將臨期乃喜樂地期待主再來的禮儀節期,這節期也幫助我們在致力實行主的善功的同時培養出耐心的德行,直到祂的再來。

這稱為「已然末世神學觀」(“already” eschatology)的主題,即天主的救世行動藉著耶穌業已成就的思想,尤見於福音選讀中,耶穌與若翰洗者門徒們的對話。若翰派門徒們來向耶穌詢問有關「要來的那位」(=默西亞)的事(瑪11:3),耶穌的回應是指出《舊約》中默西亞業已臨在人間的徵兆:對貧窮人以及那些需要天主醫治的人的關懷與照料。的確,「耶穌把一些人由飢餓、不義、疾病和死亡的人世痛苦中拯救出來,藉 此展示了默西亞的徵兆;但祂並非來消除此世的所有痛苦,而是把人 類從更大的奴役,即罪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天主教教理》549)。

然而,上述這些徵兆與當時人們對默西亞的想像頗有出入,因此,耶穌補充說:「凡不因我而失足的人,真是有福」(瑪11:6)。默西亞時代充滿的是天主為貧窮人和有需要者所作的拯救行動,而不是軍事或武力上的勝利。那些忽略了「默西亞」的這個向度的人便會抗拒耶穌,否認祂的默西亞身份。

作為為耶穌的來臨而做好預備的先知,耶穌極力讚賞若翰。然而,祂也指出,凡接受祂為默西亞並履行祂工作的人,將能夠做較若翰更偉大的事。天主拯救世界的行動將藉那些決志以耶穌的默西亞使命為模範的人的行動而彰顯於世:「天主祝福那幫助窮人者,譴責那不顧窮人者⋯⋯從他們為窮人所作的,耶穌將認出祂的被選 者。當『窮苦人得了喜訊』(瑪 11:5)時,就是基督臨在的記號」(《教理》2443)。

插圖:"St. John the Baptist in Prison Visited by Two Disciples" (1455-60, detail) by Giovanni di Paol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聖言啟航】 甲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 正義與和平必常興盛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正義與和平必常興盛

「將臨期」既然是禮儀讓我們為期待紀念耶穌首次來到人世間的節期,「希望」自然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題。今天的禮儀選讀,可以說,讓我們明白到,「許多猶太人,甚至一些懷有與他們共同期望的其他民族,在耶穌身上看到了天主許諾給以色列的默西亞、『達味之子』的基本特徵」(參:《天主教教理》439)。讓我們先看讀經一。

由他的弟子所紀錄的先知言行集錄的第十一章中,依撒意亞描繪著世界的一個可能性,一個藉公義和忠信所管治的世界,一個智慧與和睦的精神可以扎根發展的世界。依撒意亞先知啟示他的以色列民同胞,以春天萬物立刻—好像快鏡一樣—發芽繁茂的意象來構樣這樣的一個美麗新世界。在之前的一章,依撒意亞借用了大自然的圖象來描寫不信實的以色列—猶大君王的覆滅:「看啊!吾主,萬軍的上主將用斧鉞砍伐枝幹:高出的要削去,聳出的要砍低。他將用鐵斧砍伐叢林,黎巴嫩和她的壯麗必被伐倒」(依10:33-34)。然後,在本章,依撒意亞栩栩如生地描述一個君王應有的特質,並展示出在這樣的一個君王治下的世界將會如何。先知所刻劃的我們所渴望的理想新世界,其實與伊甸樂園十分相近。

雖然,依撒意亞先知時代的人們所(錯誤地)期待的,是一個能夠實現天主國度的政治上的君王;然而,以色列信心的依靠,應當是上主本身,只有祂才能夠選立出遠超他們想像的默西亞。由此,基督信徒,透過耶穌基督的來臨,便可從這段章節中找到更深層的啟示。耶穌基督(基督=默西亞),作為天主對祂子民那份信實忠誠的記號,就是依撒意亞先知這段說話的圓滿實現。

作為對讀經一的回應,今天禮儀為我們選了聖詠第七十二篇。聖詠所描繪的,是一個充滿公義、和平,而且物質充裕豐饒而全無匱乏的世界。可以說,這世界完美得令人難以置信。在這篇聖詠所構想的世界裏,所有的人,尤其是貧窮的人、受苦的人、低下的人,都得到拯救。所有人都將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一無所缺,正正因此,「正義與和平必常興盛」(詠72:7)。

這篇聖詠本是為默西亞【=受了傅油的】的君王未來的統治祈福的。在這個(理想)新世界中,君王作為天主的代表既要照顧那些社會中較弱小的成員,同時也要公義地治理人民,並使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上主的祝福。可惜的是,人間的君王總是無法百分百完成這職責。而當以色列—猶大的君主統治在主前第六世紀沒落以後,天主子民仍然盼望著這樣的世界。他們始終相信一個滿載公義與和平的天主國度仍然可能,並以對一位默西亞的來臨的盼望來表達出這份信念。在將臨期內,我們也應為充滿正義與和平的天主國度早日臨現而祈禱,並在祈禱的同時讓自己準備好,為建構這樣的美好世界出一己之力。「對貧窮匱乏的人的特別關愛,以及由之而作的決定,不得不包括數目眾多的飢餓者,有需要者,無家可歸者,沒有醫療照顧者,尤其是那些看不見未來的絕望者」(參:若望保祿二世,《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1987年),第42號)。1971年主教會議的最終文件甚至認為:「為公義而作出行動,以及參與改變世界,乃宣講福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更好說,乃教會為人類救贖以及從各種壓迫中解救人類的使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參:Justitia in Mundo, 6)。

但當我們一聽到福音選讀,我們也許不禁會問,《瑪竇福音》為何花了那麼多時間去描述若翰洗者那異於常人的穿著和飲食習慣。其實,《瑪》提到若翰駱駝毛製的衣物和獸皮製的腰帶,就是要把他與古時的先知們連結起來,例如:厄里亞和撒慕爾。他們都曾指斥不公義,並呼籲社會改善。由此,我們自然可見,若翰所宣講的,也就是正義國度的即將來臨以及人需要改變自己的人生與內心。悔改乃洗禮的必要部分,而結出好果實就是有著一顆悔改的心的最佳證明。

按《路加福音》所載的若翰宣講,洗者是對群眾說話的;但按《瑪》的說法,若翰則是針對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當時的宗教領袖們—說話的。若翰似乎是要質問他們:你們憑甚麼以為自己可以避免「結出好果實」的這個要求呢?他們斷不能夠因為自己的宗教地位較高就宣稱自己可以免去悔改的必要部分。

在將臨期內,或者我們也應以這問題來做反省。在天主的台前,我們並不能宣稱我們有甚麼權利免於審判,除了呈上我們如何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如何培育我們對默西亞的信德,以及如何協助在地上建構天主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