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不斷進步 抬頭挺胸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不斷進步 抬頭挺胸



隨著聖誕節的臨近,我們又進入新的禮儀年:丙年(路加年)。開啟每個禮儀年的禮儀節期,是「將臨期」。藉著四周的將臨期,禮儀呼籲我們準備自己,一方面迎接基督的再來(此世的終結),另一方面回顧耶穌的首次來臨(聖言取血肉)。今天所用的〈將臨期頌謝詞一〉,特別指出這一點
:「基督第一次來臨時,屈尊就卑,降生成人,完成了祢預定的計劃,並為我們開闢了永生的途徑;祂在第二次光榮地來臨時,將使我們獲得我們日夜期待的恩許」。

由於將臨期後半部分在時間上更接近聖誕節,因此禮儀會在那時更集中於準備天主子民迎接耶穌降生。至於這個主日所屬的前半部分,則為準備我們,使我們能「獲得我們日夜期待的恩許」。那麼,我們應如何準備自己呢?禮儀所選的各篇讀經都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指引。

今天的福音選讀取自《路》,由兩部分組成(25-28節和34-36節)。第一部分與兩主日前的福音選讀的部分(谷13:24-27)屬內容相近的對觀,所以我們聽起來會頓感熟悉。一方面,那是耶穌預計到耶路撒冷的城破,這也在主曆七十年成為史實。另一方面,那也是耶穌描述此世終末時的景象。

那時候,人們視為理所當然、永恆不變的世界將會崩塌,人們以為能夠安身立命的地方也危機四伏。因此,「個個怕得要死」。然而,當人們以為是世界末日,眼前只有末路、只有毀滅、只有化為灰燼之際,基督徒們卻「要立即挺身抬頭」。這當然不是絕望的姿勢;相反,《路》告訴我們,基督徒面對此情此景時,應當充滿信心,「因為你們的救援已經臨近了」。

不過,當災難來臨時,即使有救援,也要我們真的知道有救援來了,並作出適合的反應,我們才能獲救。因此,《路》中耶穌特別提醒我們:「你們要留心!」(參拉:Attendite autem vobis)。我們要注意甚麼呢?耶穌接著說:「免得你們的心為宴飲沈醉,及人生的掛慮所累時,那意想不到的日子臨於你們」(34節;思高譯)。換言之,就是為免我們的心因為只顧(過度的)飲飲食食(拉:crapula),或因酗酒而時常醉得不省人事(ebrietas),又或因過度掛慮於此世人生(cura hujus vitae),而致自己的內心早已麻木疲乏,再沒有能力留心那來自天上的救援。為了提高我們內心的敏銳度,耶穌教導我們:「因此,你們要警覺,要時時祈禱」。

然而,只著眼於自己的生活是否規行矩步,並不足夠。這是由於我們拯救者的身份的緣故。正如上主藉先知耶肋米亞之口所預言的:「那時,我要使達味生出一枝正義的苗芽,它會在地上按公平與正義行事」。我們都知道,這達味家族的苗芽,就是納匝肋的耶穌。假若耶穌自己都秉持公平正義待人,我們又怎能在忽視這層面?

對於我們普通市民來說,所謂「按公平與正義行事」,並不一定要事無大小都為民請命,甚至好似金庸筆下的人物般以武犯禁。保祿宗徒在《致得撒洛尼人前書》中為得城信友向上主所作的祈願也許就是最好的生活指引:「願上主使你們彼此相愛,對世人的愛也不斷增長充盈」。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如果能夠做到彼此相愛,做到愛別人愛得與愛自己一樣,我們又怎會對對方不公平呢?又怎會對對方行不義的事呢?

可是,人無完人,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中,我們總會有意(或更多情況是)無意做錯了事,甚至好心卻做了壞事。有時候這些錯事乃芝麻綠豆,無傷大雅;但有些時候這些錯事卻傷害了對方。這豈不是有違保祿宗徒祈願的第二部分:「〔願〕你們在我主耶穌帶著眾聖者來臨時,在我們的天父面前,聖潔無瑕」?

的確,人走在塵世旅途上,總有跌倒的時候。保祿宗徒,以至主耶穌,也深深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們並不要求我們一步到位,而是要我們「勉力實行,力求進步」。對於活在歷史長河的人類—我們—來說,如果今天較昨天進步,今年比去年更懂得去關愛身邊的人,已經是完美的起點。相反,假若我們有一天自以為自己已經是完人,已經不再需要上主的助佑和天主的祝福來日益進步,那時候我們就反而墮進了羅網陷阱之中,那時候我們的心就如只顧追求物質享受或者只著眼此生憂慮一樣,內心已被自以為是(self-righteous)重重壓住,無法提昇。

人生之路,變幻莫測。尤其每當走在人生路交叉口的時候,我們會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恐怕做錯決定,走錯了路。此時,我們唯有與聖詠作者一同向上主祈禱:「上主,請指示我祢的道路!」。只有靠我們時常警醒,不以追求享受或停留於此世的追求,而是以上主的途徑來做抉擇時,我們才能夠在那一天「挺立於人子面前」。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無疆界的國度 求人心的君王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基督君王節

無疆界的國度  求人心的君王


刊於:澳門《號角報》2018年11月23日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圖書館戰前原貌與戰時被毀的對比
圖片來源

每年十一月十一日,在我正在深造的比利時,是國家法定假日,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armistice)。當年,德軍為了實施他們的戰略而『取道』(=蹂躪)原本中立的比利時,造成超過四萬二千名士兵陣亡,兩萬三千七百名平民喪生。德軍也刻意破壞路過的地方,包括把當時已創校近五百年的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圖書館梵燬,約三十萬份中世紀手稿化成灰燼,二百四十八名居民罹難,魯汶全市居民被德軍驅逐,流離失所。

上述的人為悲劇與今天的慶節看似沒有關係,但其實不無關連。吾主耶穌基督君王節(festus D. N. Iesu Christi Regis),是先教宗庇護十一世在慶祝1925年禧年結束時所定立,並以通諭《Quas Primas》頒行。這也是一戰結束後的首個禧年。通諭中提到「和平」合共十七次。通諭開首就提到:「人類必須在基督的國度中尋找基督的和平」。教宗更明言:耶穌基督就是「締造和平的君王」(Rex pacificus)。可以說,一方面,一戰既是教宗定立基督君王節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和平(=終結戰爭)是基督君王節的用意之一。

一戰固然有其導火線,但背後未嘗不是參戰國的各自盤算。德意志帝國為了取代大英帝國,成為海上霸主;法國為報普法戰爭之仇。這最終奪去了過千萬條人命。即使是戰事的結束,也是充滿邪惡。為了迫使德國接受協約國嚴苛的和約條款,他們在停戰後仍然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嚴限食物和藥物等物資進口,導致超過數十萬平民因饑荒和疾病而死亡。

在耶穌在大地上步行的二千年後,人類仍然以弱肉強食來建立國度,追求威震天下、臣服眾生。到頭來,只是為別人甚至自己帶來無盡的災難。提及「君王」,人只會想到「權」;想到「權」,就是要人人俯首,要絕對的(甚至盲目的)服從;甚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今天福音選讀中耶穌的做法,卻展現出完全相反的君王面貌,完全顛倒世人的權力觀。

今天的福音選讀,取自《若》中耶穌在比拉多前受審的一幕。在《若》中,人們誤以為耶穌要搞政治革命,以為祂要成為猶大國的君王,並以此為罪名起訴祂。但在比拉多與耶穌對答中,耶穌明言:「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換言之,耶穌的『國度』,並不是我們用此世的『國家』觀念就能夠理解的。

尤其在古代,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官吏士紳,侍奉帝王是他們的責任,在君王面前俯首跪拜是必須的禮儀。國度的建立,靠的是武力。即使所謂的和平,也是靠弱國向強國割地賠款來維持的。一切的權,是從上而來往下壓的。可是,耶穌要建構的世界完全相反。祂雖然是有權威的師傅,祂卻跪在祂的門徒面前,為他們洗腳。祂雖然是天主子,是萬有的主宰,但祂卻對我們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我稱你們為朋友」(若15:15)。祂要我們履行祂的這項吩咐,並不是要我們服侍祂,而是要我們彼此服侍,以培養我們對彼此的關愛。這一點,教宗庇護十一世在建立基督君王節的通諭中總結得相當好:「祂來使萬有重修舊好;祂來不是為受人服侍而是為服侍人;雖然祂是萬有之主,卻為我們作了謙卑的楷模」。

在比拉多審判耶穌時,耶穌對他說:「我是君王,我為給真理作證而生,也為此而到世界上,凡屬於真理的,都聽從我的聲音」。耶穌不單以言傳把真理揭示世人,祂也要活出這真理。無論環境是順是逆,祂都願意付出所需的代價來活出這真理(truth),以身作證。相反,即使比拉多心裏大概知道真相(truth):耶穌是無辜的,但他卻礙於眼前困難,最終做了一個與真理相違背的決定。

由此可見,基督要建構的國度,是真理的國度。但比拉多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甚麼是真理?」(若18:38),一直追隨著耶穌的我們能夠回答:「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5:12)。凡是感受到基督的愛,並願意以彼此相愛來回報祂的愛的人,就自動成為了祂國度的一份子。換言之,基督的國度,是彼此相愛的國度。就如庇護十一世在解釋基督的君王身份時所言:「因著基督那超越一切知識的愛德,祂也是人心的君王(Cordium Rex)。祂的慈悲與仁愛吸引萬民歸向祂,因為祂對世人的愛情之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意譯)。也許因此,先教宗良十三世早在1900年聖年時已把普世人類奉獻給耶穌聖心。

的確,只有每個人都願意膺服真理,都願意以心體心,彼此相愛,成為基督愛的國度的一員,方能讓人類避免如一戰般慘痛的人禍之中。也這也就是上主使基督將和平與團結賜予天下萬民之不二法門(見獻禮經)。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世界的終結 新生的開始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世界的終結 新生的開始




隨著我們逐漸邁向這個禮儀年的結束,禮儀也開始讓我們思考有關世界終結的問題。今天的讀經一和福音選讀,都有關於「那時候的大災難」的描寫。當中的內容,一方面成為了基督信仰傳統中對末世的論述,這是我們相對熟悉的;但另一方面,其實這些描寫也能夠激發我們更好地活出此世的生命。

先看今天的讀經一在《達》中的脈絡。身在異邦—巴比倫帝國—朝中為官的達尼爾,自書中第七章起,開始敘述他的神視。異獸與天廷異象(7:1-14)和公綿羊山羊相爭異象(8:1-14),都是與四個依序統治以色列民的異族帝國的更替有關。然後,達尼爾記起耶肋米亞先知有關耶路撒冷—猶大國首都—要荒蕪七十之久的預言(9:1-3)。在達尼爾的禱詞(9:4-19)後,加俾額爾向他預言當下重建了的耶城聖殿將因戰爭而再度被毀(9:24-27)。在第十章,上主使者再度出現,告訴達尼爾,祂正與波斯國陷入衝突,並得到首階領軍之一(參拉:unus de principibus primis)的彌額爾的協助。到第十一章,上主使者詳述四個異族帝國的更替,當中所涉及的戰爭,以及因版圖擴張失敗而遷怒於天主子民及其信仰之神的希臘塞琉古王朝皇帝厄丕法乃命軍隊蹂躪耶路撒冷並以「那招致荒涼的可憎之物」玷污聖殿的惡行。今天讀經一所宣告的,就是厄丕法乃的最後挫敗,以及以色列民得到偉大領軍(princeps magnus)彌額爾之助而得救。

在《達》成書的時期,猶太信仰中死後生命的思想發展漸趨成熟,善者永生惡人永苦的信念開始確立,正如我們今天所讀的。不過,《達》所針對的,並不是只是異族,或者戰爭中的敵人。在達尼爾向上主懇求減輕同胞要受的災難的禱詞中,他承認:「我們犯了罪,行了不義,作惡反叛,離棄了你的誡命和法令。我們沒有聽從你的眾僕人先知」(9:5-6)。假若把達尼爾(代表以民)的認罪總結起來,就是沒有愛上主和愛近人。由此看來,達尼爾之所以描述「那時候的大災難」,也有勸導同胞悔改,反省自己一直以來在與上主和與近人之間的關係的不足之處,重新好好活出天主子民的身份。同時間,人死後復生並受上主裁斷的思想將繼續發展,直到耶穌的時代。

在上主日所選讀中的窮寡婦的獻儀後,按《谷》脈絡進入第十三章。先有耶穌預言聖殿被毀—「將來這裏決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2節)以及戰爭和人禍(7-8節),接著是基督徒受到迫害:「兄弟將把兄弟,父親將把兒子置於死地;兒女將起來反對父母,把他們處死」(12節),然後間接預言耶城再被攻陷,並提到那是「那『招致荒涼的可憎之物』立在不應在的地方」(14節)的時候,最後就是今天福音選讀所屬的段落(開首的19-23節從略)。

閱讀這一段時,當然不可忘記,這是耶穌在聖城的最後一週。兩天之後的晚上,祂就要被負賣,(按《谷》)孤獨地死在十架之上。既然為人,耶穌在絕境之中會以「默啟文體」說話,是自然而然的。同時,身為天主的耶穌,也藉祂所描述的末世為背景,啟示出祂自己—聖言—的本質:「天地都要消逝,但我的話總不會逝去」。我認為,耶穌這段話的用意,重點在這一句。

一方面,耶穌以猶太傳統的默啟文體來描述此世的末日。但另一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按基督信仰,自道成血肉的基督來到此世,實現了天主參與歷史所完成的救世工程起,末世已在此世展開。世上每個人,若要迎接這盛載天主救恩的世度,必須讓自己原本的『天地消逝』。耶穌說,那時「太陽將要昏暗,月亮不再發光,星辰要從天墜下,天上的萬象也要動搖」。日月星宿,都是古人以為世界上會恆久不變的事物。然而,耶穌明白地說,當天主進入人的生命時,人本來以為永恆不變的、可以永遠依靠的世界(觀),將分崩離析。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接受天主聖言所建構的新天新地—天主的國—所預許的世界。

相較之下,我們可以看出,耶穌不單藉默啟文體來述說世界結束,更超越了這文體的傳統用法,藉以為我們展示出一條生路,就是按照的聖言來生活。然而,雖然天主對世界的愛無邊無際,但我們卻是活在受時空所限的現世之中。換言之,既然我們已得悉前路去向,便不可再枉走歪路。因為,正如《谷》十三章接下來所載的聖言所警告:「你們要當心,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

耶穌來到世上,已滿全了聖詠作者的呼求:「祢必要指示給我生命之道」。讓我們依基督的指示而行,以獲得「圓滿的喜悅」、「永遠的福樂」!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是奉獻犧牲,或只是樂善的施捨?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卅二主日

是奉獻犧牲,或只是樂善的施捨?



刊於:澳門《號角報》2018年11月9日

「寡婦」在今天的讀經中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在福音的兩幕以及讀經一和答唱詠都有提到。那麼,究竟今天禮儀希望帶出甚麼訊息?我認為,當中涉及幾個向度。

首先,大概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解讀。耶穌在看到寡婦把僅有的錢投向聖殿銀庫後,祂對門徒說的那番話是在認同她的無私奉獻。由於耶穌把她的奉獻與富人的奉獻比較起來,不少人會推斷耶穌是在讚賞窮婦的作為,再由此推論出我們應該向這位窮寡婦學習,把自己的所有財產奉獻出去,分毫不留。觀乎禮儀所選的讀經一,這彷彿是禮儀想為這主日所帶出的訊息。

當然,在具體情節上,兩位寡婦的處境不盡相同。讀經一的寡婦面對的是三年不雨的饑荒,她已知自己只剩下最後一餐的食材。既然必死無疑,她也不必拒先知厄里亞於門外。最多大家吃少一點,一起赴死罷了。但至少,在此最艱苦的時候,她仍願意與人分享自己最後所僅有的。當然,她這次分享為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回報。至於聖殿銀庫前的窮寡婦,在她的時代,基本物質供應尚算可以。她有無依無靠,甚至可能被人欺騙過,所以家無行產,決定把最後的「兩個小錢」奉獻。小錢,是指羅馬貨幣「lepton」(見圖),是面額最少的銅製貨幣。在現代的角度,一個「小錢」相當於一毫。坦白講,如果她只餘下兩個小錢,基本上甚麼也做不了。我們不知道她是否希望藉著最後的奉獻,來換得上主的福佑,渡過難關。但從這角度看,我們知道,在她心中,上主就是她最後的依靠,她也把最後信德也奉上了。

然而,我相信禮儀並不是完全要我們搬字過紙、東施效顰的『模仿』這位窮寡婦。畢竟,假若我們所有人都把所有生活費、積蓄全數奉獻,我們如何能夠盡我們養活自己、照顧家庭、養育子女、侍奉父祖,甚至建設社會的責任。

不過,這第一個解讀也有其值得細味之處。其一,是耶穌把富人的奉獻與窮寡婦的奉獻所作的對比:「因為別人投的都是他們剩餘的,而這位窮寡婦卻把她的生活費全部投進去了」,所以耶穌認為,窮寡婦為聖殿所作出奉獻,比其他人的都多;甚至可以說,是真正的犧牲。耶穌敦促我們,凡事不是只看表面,只著重數字。付出的多與少,是相對於付出者本身所擁有的是少還是多。甚至進一步講,在不足中仍然願意付出的才是真正的奉獻、犧牲;相反,只有在自己有剩餘時才樂意付出的,不過是施捨,最多是樂善好施罷了。

另一種解讀,其實不一定與前者相悖。持此看法的人認為,如果耶穌真的褒揚窮寡婦這種不顧晚上仍有無飯食仍把僅有的一切獻給耶路撒冷聖殿的做法的話,祂多數會說些話鼓勵門徒們也這樣做。但祂卻沒有這樣說。持此看法的人推測,耶穌雖然覺得她無私之心可嘉,但祂內心卻是在為她惋惜,理由有二。一是因為耶穌馬上就會預言聖殿毀滅(13:1-2),因而惋惜她願意把僅有的奉獻給一座不久就要淪為頹垣敗瓦的宗教中心。二是耶穌痛心猶太信仰的宗教制度,不但沒有好好保護寡婦使她們不致窮困(這可是《五書》律法所要求的,參:出22:21;申14:29, 16:11, 16:14, 24:19-21; 26:12-13)。這一點,與耶穌在看見窮寡婦之前要人們「提防經師」的一段話【見福音選讀長式】一起閱讀的話,就更為明顯。畢竟,中譯的「經師」,希臘原文的本意其實是「(猶太/梅瑟)法律專家」(參葡:os doutores da Lei)。由於古時識字的人不多,他們也負責日常的社區管治。可是,耶穌卻明白指出,他們雖然通曉梅瑟法律,卻竟「侵吞寡婦的財產」。

由此,再加上耶穌對富人捐獻的看法,使我想起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一句話。容我意譯:「在公義上你應該給予的,不要當作愛德施捨」(見A.A. 8: tamquam caritatis dona offerantur quae iustitiae titulo iam debentur.)。舉例,在勞資關係中,僱主要明白,僱員的合理薪資是他們應得的,而不是因為僱主有愛德所以給他們合理人工。在親倫關係中,父母關愛(love)子女是本份,而不是愛德(charity),更不是投資。

我相信,禮儀要我們學習的,是這兩位寡婦的的無私奉獻,以及對上主的信靠(而不是信靠自己所擁有的事物)。這一點,正正與耶穌所批評的經師行徑完全相反。他們本應以自己的專業來為服務大眾—他們的同胞—的福祉,卻明的為自己爭名,暗裏為自己奪利。因此,耶穌斷言:「這些人必定遭受較嚴重的處罰」。

那麼,就讓我們謹記耶穌的警告,提防經師那些人前求名譽,人後謀私利的行為,並留意〈領聖體後經〉的禱詞:求上主祢派遣聖神,聖化我們的心靈,永保真純。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講『關係』的信仰?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講『關係』的信仰?




不少人認為,從信仰培育的角度看,《谷》可稱得上是「慕道者的福音」。一來《谷》的篇幅不長,是四部福音中最短的,只有十六章;因而不會對慕道者構成太大的壓力。二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谷》花了大部分篇幅都只是為了做到兩點:一)不斷向讀者提問:「耶穌是誰?」;二)藉不同事件一直在說明基督信仰的門徒之道;或以《谷》的措辭來說,人如何方能進入天主的國度。而今天的福音選讀,則是後者的最佳例證。

按《谷》的上文下理,此時耶穌已榮進耶路撒冷;換言之,數天之後就是祂的死期。「那時,有位經師前來問耶穌說:『全部誡命中,那條算是第一條呢?』」。這一句其實很值得玩味。首先,單從這一句看來,這位經師是來找麻煩。畢竟,在《谷》(以及其餘三部福音)中,經師們絕大部分都對耶穌不友善:他們懷疑耶穌(2:6),向門徒們講耶穌壞話(2:16),誣陷耶穌靠魔王驅魔(3:22),就門徒們不守潔禮之事質問耶穌(7:5)。按耶穌的默西亞預言,棄絕祂的,也包括經師(8:31;另參10:33)。尤甚者,在耶穌驅逐聖殿庭院中的商人後,設法除掉祂的,就是司祭長『和經師』(11:18),他們也質問耶穌權柄的由來(11:27)。到此,有經師走來問耶穌這道問題,不難令人預期帶敵意的情節,可事情卻出人意料。

禮儀從略的選讀首半句就開宗明義說:「有一個經師聽見了他們辯論,覺得耶穌對他們回答得好,便上前來,問他說⋯⋯」。簡介一下,按《谷》,耶穌榮進耶京後,先後與司祭長和經師(11:15-19)、司祭長和經師及長老(11:27-33)、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12:13-17)以及撒杜塞人(12:18-27)起口舌上的衝突。換言之,這位經師是真心認同耶穌的,並不是虛情假意的來找碴的。

經師問耶穌:「在全部誡命中,哪條算是第一條呢?」。耶穌答說:「第一條誡命是:『以色列,請細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應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條誡命是:『你當愛人如己』。其餘的誡命都不比這兩條大」。第一條是來自申6:4-9,時至今日,仍是猶太人每天早晚都要唸的經文。某程度上,「以色列,請細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這一句也可算是猶太教的『信經』。第二條則取自肋19:18,全句:「不可復仇,對你的同胞,不可心懷怨恨;但應愛〔你的近〕人如己:我是上主」。視這句為整個梅瑟律法的核心,並不自耶穌始。按猶太口傳傳統,保祿的法利塞老師加瑪里耳的祖父—拉比希里爾(Hillel),有次被一個外邦人挑戰,說只要希里爾能在單腳站立跌倒之前就把梅瑟律法完全解釋給他的話,就皈入猶太教。希里爾以肋19:18為基礎答道:「你所憎惡的,不要對你的近人做:這就是整部 Torah (梅瑟律法);其餘的不過是註解;去學習吧!」(Shabbath folio:31a, Babylonian Talmud)。

細心的讀者也許馬上就留意到一點。經師明明只問一條誡命,怎麼耶穌答了兩條呢?很明顯,雖然耶穌認為第一條是最重要的,但即使如此,只有這一條仍然不足。祂必須補上第二條。換言之,耶穌認為,假若基督徒對旁人卻不聞不問,漠不關心,即使心中只想念上主,日夜誦經,也是不足的。
話說回來,其實「誡命」這翻譯也不完全傳神。從外文可看出,如英:「commandment」(>to command)、葡:「mandamento」(>mandar)、拉:「mandatum」(>mandāre),本身意思是「命令」,或柔和些的「吩咐」。最終,耶穌的意思是,基督徒之道,最重要的,還不在於守誡律。這並不是說我們不用守誡律,但上主最終看的,是人的心。我想,正正因此,耶穌覺得最重要的這兩個「命令」(或這兩點「吩咐」)中,要我們做的,是去「愛」。只著眼於守不守誡律的,並不是愛。

愛,必需付出,卻又不可以只著眼於付出,只計算自己付出了多少,而對方又付出了多少。因此,在經師認同耶穌的回答中,說道:「(這兩條誡命)遠遠超過所有全燔祭和祭獻」。以傳統定下來的既定儀式來對上主敬禮,是有其需要的,但這些到底是把我們對上主的愛—以及對世上其他人的關愛—外化的行動。如果沒有這份心意,那麼這些祭獻只會淪為徒具形式的空殻。

當然,從按《谷》所載耶穌在耶城的最後一週這脈絡來看,經師的這一點也有另一重意義。在猶太信仰中,祭祀只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舉行。耶穌不僅在上一章驅趕了在聖殿外邦人庭院售賣祭祀用的牲祭的商人(11:15-19)。耶穌在下一章也將預言聖殿的毀滅(13:1-8)。天主出於對人的愛而成就的道成肉身,最終取代了只為守律法禮節而設的聖殿。這就是耶穌基督為我們開闢的天國之路。
要上路,我們需要的最重要裝備,並不是單純的守誡律,而是與天主、與身邊的人發展並保持良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