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聖地朝聖筆記2018】第六天下午 -- 納匝肋:聖母領報大殿

【聖地朝聖筆記2018】
梁展熙

第六天下午 -- 納匝肋:聖母領報大殿


可列印版本下載請按

現在,我們來到朝聖旅程的下半部分。我們來到納匝肋。納匝肋是耶穌成長並度過青年時期的地方。由於舟車勞頓,這天下午只會到一個朝聖點:聖母領報大殿。

納匝肋


納匝肋市鳥瞰圖,正中的是聖母領報堂

「納匝肋」這名字


先簡單介紹一下納匝肋。納匝肋(Nazareth;希伯來語:נָצְרַת〔音:nāṣrat (ṣ = tz)〕)這名字,字源的說法可能有二。其一,是來自名詞「נֵ֫צֶר」(nēṣer),本義是植物的幼苗、嫩枝。在舊約,這字只出現在先知書中,指以色列充軍塞外所剩下的遺民,他們會回到故鄉,復興天主子民(見依11:1; 60:21;達11:7)。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我們簡稱為「葉瑟之根」(The shoot of Jesse)的依11:1。此說的問題是,假若納匝肋在舊約中的評價如此之高,那麼猶太人應該不會有「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物嗎?」(若1:46;另見7:41-42)。因此,這個說法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個說法,是納匝肋這名字(נָצְרַת〔音:nāṣrat (ṣ = tz)〕)是來自動詞「נָצַר」(音:nāṣar (ṣ = tz)),本義是:「看守、看顧;保護、保衛」。那麼,名詞化了的「納匝肋」就引申有「瞭望台」、「守衛之地」的意思。這符合納匝肋倚在山脊上的地勢。又或者,如果把「納匝肋」理解為動詞的被動式「受保護的(地方)」,也符合納匝肋較為偏僻的地理位置。

小城小史


雖然納匝肋位於十二支派分劃領地中則步隆支派的地區,但卻在該範圍內的市鎮例表中卻不見其名(蘇19:10-16)。耶穌時代的猶太史家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雖然他在第一次猶太起義〔對羅馬帝國來說就是叛亂〕時(主曆66-74年)曾一度負責管治加里肋亞地區,他卻從未提起納匝肋這地方。在現存文字紀錄中,最早提到納匝肋的,就是對觀福音(當中最早的是《馬爾谷福音》,約在主曆70年左右成書)。

對觀福音為我們提供了兩項有關這個村鎮的資料。第一,納匝肋的人口足以支撐一所猶太會堂。而耶穌在某個安息日(星期六)就在這會堂裏打開《依撒意亞先知書》,閱讀當中的一段,並解釋了當中的先知說話背後的意義(見路4:16-27)。第二,在同一章中,福音作者告訴了我們有關納匝肋的地形。路加讓我們知道這村鎮是有山崖的。當時聽畢耶穌講道後的群眾,怒不可遏的想要把耶穌拋下這山崖(見路4:28-30)。

然而,考古學卻為我們帶來更深一層的認識。首先,考古團隊發現了古納匝肋村落的所在,也從現代的納匝肋市地域中區分出那部分是中世紀以及現代城市發展所擴展的區域。古納匝肋村從山頂自北向南延伸,包括聖母領報大殿、方濟會會院以及聖若瑟堂現址的位置。考苦發現確定了這地區早在銅器時代中期(主前2000-1550年)開始有人居住。

聖母領報大殿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俾額爾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亞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去,到一位童貞女那裡,她已與達味家族中的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訂了婚,童貞女的名字叫瑪利亞。天使進去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妳同在!」【在女人中妳是蒙祝福的。】 她卻因這話驚惶不安,便思慮這樣的請安有什麼意思。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看,妳將懷孕生子,並要給衪起名叫耶穌。衪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衪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衪。衪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衪的王權沒有終結。」瑪利亞便向天使說:「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妳,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且看,妳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天使便離開她去了。(路1:26-38)


這座聖母領報大殿,歷史由來已久。不過,讓其歷史真正有機會重見天日的,是上世紀中重建大殿的計劃。這機遇讓考古團隊有機會進行發掘,並發現了這座大殿各時期的遣跡。圖中紫色的區域,是銅器時代中期已存在的結構。橙黃色的是所有人工開鑿的地下石內結構。淺藍色的是儲水池。黃色的是在第三至第四世紀(即拜占庭時代之前)的基督徒宗教結構。紅色的是拜占庭時代的聖堂結構。綠色的是中世紀十字軍時代的聖堂及修院結構。墨錄色的是第十八世紀時期由方濟會所興建的聖堂結構。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許多發掘出來的遺蹟,現存放在大殿旁的考古博物館中。我不知朝聖行程是否包括入內參觀,故下文將對當中一些著名的展物稍作介紹。

回到現時的聖堂本身。在上世紀中始建的聖堂由上下兩層組成。下圖所示的入口,通往上層:

圖片來源

上層聖堂是天主教會當地的堂區聖堂。聖堂設計採用自然光。自然光由高170呎的圓尖頂底部的三角型玻璃以及其他彩繪窗照入聖堂:

圖片來源

主祭台後方有全世界其中一幅最大的馬賽克畫,描繪著(我們信)「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OLICAM」(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聖堂的下層是圍繞著一個石室(grotto)而建的。這石室相信是瑪利亞年少時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天使報喜發生的地方。此外,在石室周圍,我們可以看到拜占庭時代和十字軍時代聖堂的一小部分遺蹟。

圖片來源

下圖所示的就是石室。祭台是第十八世紀製造的,特敬聖母領報。可見祭台下方寫著:VERBUM CARO HIC FACTUM EST(〔聖〕言就在這裏成了血肉;借用了若1:14的話)。祭台右方的柱子,來自第四世紀,很可能就是初期基督徒用來標誌聖母領報的位置的。

圖片來源

在石室一旁的地上,有一塊拜台庭時代的馬賽克。上面寫有:Πρ(o) KWNWNOC DIAK(onos) IEROCOΛYMWN(=致耶路撒冷的執事哥努諾〔=for Conon, Deacon of Jerusalem〕)。由此看來,哥努諾很可能就是籌劃興建拜占庭聖堂的人。

圖片來源

要進入這石室所在的下層聖堂,應該是要經過正立面下的大門。先談談這正立面。站在頂端的,當然是耶穌。而正立面最上層分別刻有左右各一人物。左方是天使,右方一位少女。二人下方刻有:ANGELVS DOMINI NVNTIAVIT MARIAE(=主之天神報瑪利亞)。這是三鐘經的開首句。

三鐘經主要是以簡單的對答經文,讓唸者默想耶穌降生成人的奧蹟,並以呼求耶穌苦難死亡拯救作結。三鐘經源於十三世紀中期的方濟會會院,院士們鼓勵居住在會院附近的平民,在聖堂敲響晨鐘時,藉經文默想耶穌誕生的奧蹟,來開始一天的生活。後來在意大利地區又改在晚上誦念。到第十五世紀,在拜占庭帝國於1453年淪陷之後兩次,教皇嘉禮三世(Callistus PP. III)即位。因為擔憂伊斯蘭土耳其人繼續西征,遂呼召歐洲各國再一次組織十字軍。但由於歐洲列強也在各自交戰之中,並無理會。因此,嘉禮三世於1456年6月29日要求在正午敲響長鐘,以三鐘經為抵禦土耳其軍祈禱,並在對經中加入三遍聖母經。後來,在貝爾格萊德(今塞爾維亞首都)圍城戰中,鄂圖曼軍隊最終敗退。自此,天主教會三鐘經的傳統正式形成。(由於三鐘經裏有提及耶穌苦難,因此在復活期內改諗 〈天皇后喜樂〉(Regina Coeli))。另外,在現代梵蒂岡傳統中,自教宗聖若望廿三世起,教宗每星期日正午都向群眾發表講話,俗稱為「Angelus Address」(三鐘經講話)【復活期改用 〈天皇后喜樂〉 】,並以降福結束。

〈三鐘經〉 全文如下:

℣. 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æ,
℟. Et concepit de Spiritu Sancto.
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et benedictus fructus ventris tui, Iesus. * Sancta Maria, Mater Dei, 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nunc et in hora mortis nostræ. Amen.
℣. Ecce ancilla Domini.
℟. Fiat mihi secundum verbum tuum.
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et benedictus fructus ventris tui, Iesus. * Sancta Maria, Mater Dei, 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nunc et in hora mortis nostræ. Amen.
℣. Et Verbum caro factum est.
℟. Et habitavit in nobis.
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et benedictus fructus ventris tui, Iesus. * Sancta Maria, Mater Dei, 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nunc et in hora mortis nostræ. Amen.
℣. Ora pro nobis, Sancta Dei Genetrix.
℟. Ut digni efficiamur promissionibus Christi.
Oremus.
Gratiam Tuam, quæsumus, Domine, mentibus nostris infunde; ut qui, Angelo nuntiante, Christi Filii Tui incarnationem cognovimus, per passionem Eius et Crucem ad resurrectionis gloriam perducamur. Per Eumdem Christum Dominum nostrum.
℟: Amen.

三鐘經文言文 
啟:主之天神報瑪利亞, 
應:乃因聖神受孕。 
(聖母經) 
啟:主之婢女在茲, 
應:希惟致成於我,如爾之言。 
(聖母經) 
啟:且天主聖子降生為人, 
應:居我人間。 
(聖母經) 
啟:天主聖母為我等祈, 
應:以致我等,幸承基〔利斯〕督所許之洪鍚。 
眾:請眾同禱:懇祈吾主,以爾聖寵,賦于我等靈魂;俾我凡由天神之報,已知爾子耶穌降孕者,因其苦難及其十字聖架,幸迨於復生之榮福。亦為是我等主基〔利斯〕督。亞孟。 



第二層正中位置,左右各有兩個人物。此四人即四聖史。四人由左至右按《新約》次序排列。他們下方的一句:「VERBUM CARO FACTVM EST ET HABITAVIT IN NOBIS」(〔聖〕言成了血肉,居住在我們中間),乃瑪利亞大方回應天使報喜的結果。這一句,也在 〈三鐘經〉 裏。

正立面第二層向外兩旁也刻有聖經字句。先看左邊:「AIT DOMINVS AD SERPENTEM〔:⋯⋯〕 IPSA CONTERET CAPVT TVVM ET TV INSIDIABERIS CALCANEO EIVS」,來自創3:14-15:「上主天主對蛇說:『因你做了這事,你在一切畜牲和野獸中,是可咒罵的;你要用肚子爬行,畢生日日吃土。 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她的腳跟。』」


至於右邊的一句:「ECCE VIRGO CONCIPIET ET PARIET FILIVM ET VOCABITVR NOMEN EIVS EMMANVEL」,大家也許已猜得到,就是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7:14的:「看,有位貞女要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厄瑪奴耳」。


順帶一提,在2009年12月,以色列古物局(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宣佈,在聖母領報大殿附近的土地,發掘出耶穌時代的一所房舍。這房舍細小簡單,有兩個房間(用今天的講法是一房一廳),有一庭院,及一個儲雨水用的蓄水池。

(© Assaf Peretz /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聖母領報大殿考古博物館

這所博物館存放著在上世紀為重建大殿所作的考古發掘中所得的古物。現介紹數件藏品。

首先是來自早於拜占庭時代大聖堂的宗教建築的圓柱底座,上面有用炭所寫的文字和圖案: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這些文字,分別有亞美尼亞文和希臘文。這些刻文不易閱讀,但從可讀部分可知,這與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有關。尤其柱底的「XαῖρE MARIA」,即「萬福!瑪利亞!」。值得留意的是,這是較頒佈「瑪利亞天主之母教義」的431年厄弗所大公會議還要早。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其次,是五個十字軍時代製成的柱頭: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按十字軍時代的原本計劃,這五個柱頭本是用來裝飾石室小堂的。不過,因為由薩拉丁率領的伊斯蘭軍隊自1182年起一直使加里肋亞地區陷入動蕩,因此計劃也無法成事。

這幾個柱頭的雕刻都非常特別,值得一提。首先是一個四方柱頭。上面的雕刻著一位手持十架的頭戴冠冕的女士,帶著一位光著腳的男士在群魔中走過。這位女士可能象徵教會之母,手執一位宗徒的手,幫助他抵擋誘惑。在雕塑中,群魔手持弓箭準備發射,就代表著牠的攻擊。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接著是個八面柱頭,當中描繪的是多疑的多默的一幕(若20:26-29):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然後,是另一個八面柱頭。這柱頭所繪的是伯多祿的事蹟。包括他在約培復活女門徒塔彼達(見宗9:36-43)以及步行水面(瑪14:22-33):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剩下的兩個柱頭,所繪的內容都取材自一本成書於第六世紀高盧地區(約今法國)的 Historiae Apostolicae (眾宗徒史)。先是雅各伯。先有他遇上了術士斐勒都(Philetus)及結拜之交賀莫堅尼(Hermogene),此二人有群魔伴隨。另一幕,是大司祭厄貝雅塔爾因雅各伯為經師約史亞施洗而大發雷霆。最後,是由兩位朋友親眼目睹他的殉道: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最後一個柱頭,有關瑪竇的,是最為複雜。首先,瑪竇復活了埃塞俄比亞王依格力普(Eglypus)的兒子。然後,曾經利用魔鬼來要脅埃塞俄比亞的兩位術士,札羅伊和亞法克剎,出場。接著,瑪竇把一塊面妙給了心懷不軌地來向依格加普王的女兒伊花格妮(Iphegenia)提親的虛塔古王(Hyrtacus)。最後,在虛塔古殺害了瑪竇後,魔鬼領著虛塔古的靈魂進入地獄:

圖片來源: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參考資料:


  • MURPHY-O'CONNOR, Jerome (O.P.).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700. Fif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方濟會聖地監護處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