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幹與枝之間 果子的來與去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幹與枝之間  果子的來與去



刊於:澳門《號角報》2018年4月27日

在復活期的首三個主日,禮儀讓我們與耶穌的門徒們一同經歷祂復活的那一天(以及翌週的同一天)所發生的事。禮儀要讓我們再一次經歷他們的驚諤,甚至他們的懷疑,去了解箇中的原由,從而堅定我們的信德。及至復活期的後半部分,禮儀中的福音選讀,則嘗試闡述基督與祂的門徒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在上主日中,禮儀提供的圖像之一,是牧人和半群;但同時,《若》中耶穌所提出的牧人身份,卻超越了世間的牧人的層次太多了。耶穌並不是靠出賣羊毛,羊奶,甚至羊肉維生的牧人;相反,祂的被交付(在希臘語中與出賣相同)和犧牲讓羊群得到生命。至於今明兩個主日,禮儀則集中闡述另一個由《若》中耶穌所提出的另一圖像,葡萄的樹與枝。

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果實」。葡萄枝存在,自然就是為了結果實。然而,枝條要結果實,並不是單靠枝條自己。事實上,一棵植物要結果實,無論裏面的汁液和營養,都是經主幹輸送而來的。這就是耶穌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那麼,耶穌期待祂的門徒去結出甚麼果實呢?確切答案本應要留待下星期才有分曉,因為禮儀把《若》中耶穌的整段話(1-17節)分開在兩個主日選讀。不過,有讀經二《若望一書》的提示,大家想必已知道答案。沒錯,就是「愛」。現在想來,這比擬非常合適。葡萄枝條結出果實,自己是無法享用的,這些果實是供他人享用的。同樣,愛不求為自己計算,只求對方幸福。而且,葡萄樹有天父修剪。凡結果的,都得修剪,為教結更多果子。凡懂得愛的,尤其在天主內的愛,他的愛也同樣只會日益增長,永不停步。畢竟,基督徒所結的愛的果實裏的汁液和營養,最終也是是來自葡萄主幹的。

耶穌講話中的一句:「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吧!必給你們成就」,也應放在這脈絡來理解。耶穌並不是說,做了基督徒,便可要祂有求必應,要車有車,要樓有樓⋯⋯。這『求』的原因和目的,全是為了結出愛的果實。可以說,這整句中,用來接續上文下理的連接詞『如此』,才是最重要的。
基督徒的愛之果實,該如何結出來呢?《若一》作者這樣寫道:「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愛,的確需的人去宣揚,也需要去表達出來。可是,如果沒有體現作行動的話,只掛在口邊的愛只會淪為口甜舌滑的技倆,表裏不一的虛偽。這絕非天父會悅納的果實。

也許禮儀讀經編排者,也感到這樣抽象地談愛,大家未必容易消化。因此,他們為大家在讀經一中提供一個活生生的弟兄姊妹之愛的見證。在教會團體剛剛誕生的時候,掃祿尚未遇到主,只知道自己自小所接受的一套。因此,當同胞中出現了新的信仰時,對自己民族傳統信仰熱誠不已的他曾極力壓制基督信仰,逼迫甚至殺害基督徒(如斯德望)。當他在遇見主後,一百八十度改變地向這些基督徒說要加入他們時,很自然地,他們報以害怕和懷疑,並未接納他。

巴爾納伯卻拋開彼此心中矛盾,接納了他,為他向宗徒們代為引見,並在他們面前為掃祿與主相遇的經驗解釋。這跨越過去恩仇的弟兄之愛,只能來自基督。肯定的是,宗徒們而感受到巴爾納伯對掃祿的這份關愛,因此亦不計前嫌,不單不反對他的加入,更與他「一起出入耶路撒冷」。更令人起敬的是,當掃祿由於與人辯論,招惹殺機之際,眾弟兄反而挺身保護這位曾把他們的同道迫害致死的掃祿,護送他返回塔爾索—掃祿的老家。

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掃祿(=保祿)、巴爾納伯、宗徒們,以及其他初期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存留了在基督葡萄樹中,並結出了愛的果實。他們作的決定,最終的不為自己計算,不以自己為中心,反而顧及別人,顧及基督的救恩計劃。愛的感染力也從中可見,耶穌對掃祿的愛,催生了巴爾納伯的弟兄之情,繼而也衍生了宗徒們以及眾弟兄姊妹關愛。這些果實,正是作為葡萄枝條的你我要在天父的修剪下結出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