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聖地朝聖筆記2018】第十天下午 -- 雅法聖伯多祿堂

【聖地朝聖筆記2018】
梁展熙

第十天下午 -- 雅法聖伯多祿堂


可列印版本下載請按

今天的雅法(Jaffa),只是特拉維夫(Tel Aviv)的一部分。其實,特拉維夫就是由雅法發展出來的。早在石器時代末期(主前5000年),雅法已有人聚居。

根據編下2:16,撒羅滿建造聖殿時所用的來自黎巴嫩的木材,就是經雅法入口達味王國的。不過,在撒羅滿死後,培肋舍特人很快就取回這個港口的控制權。直到烏齊雅(Uzziah)統治南國猶大期間(主前769-733年)才短暫奪回這港口,卻不能倖免於數十年後的亞述擴張。

過份急速地擴張的亞述帝國,數十年後就崩潰了。此後,雅法輾轉經過多國之手,包括:埃及、巴比倫、波斯,及漆冬。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南征北討大計(主前332-331年)下,雅法成了希臘的殖民地。《約納先知書》大約就是在這時期寫成。約納嘗試從雅法坐船往上主指向的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向走(1:3)。直到瑪加伯起義之後,雅法才重新回到猶大的版圖,雖然也是斷斷續續的。

到大黑落德打造了全新的港口 -- 凱撒肋雅(Caesarea Maritima)-- 後,雅法的重要性也就大不如前。不過,也是在這段時間,宗徒們的足跡開始出現在這舊港口中。

伯多祿在約培(Joppa;即 Jaffa 雅法)一個皮匠西滿家住下時,復活了一位女門徒,也在夢中有神視,明白到:「天主稱為潔淨的, 你不可稱為污穢!」,隨後更為一位外邦太監施洗(約9:36--10:23)。這趟朝聖之旅的最後朝聖點,就是紀念這一幕而興建的。

雅法聖伯多祿堂

在約培有個女門徒,名叫塔彼達,希臘文叫作多爾卡,她多行善事,廣施賙濟,就在那幾天病死了; 人把她洗滌後,停在樓上。里達因臨近約培,門徒們聽說伯多祿在那裏,就打發兩個人到他那裏去,請求說:「你不可再遲延到我們那裏去了。」伯多祿就動身同他們去了;他一來到,他們領他上了樓;所有的寡婦都來到他前,哭著把多爾卡同她們在一起的時候所製的內外衣,指給他看。伯多祿叫眾人都退到外面以後,遂屈膝祈禱,轉身向遺體說:「塔彼達,起來!」她便睜開眼,看見了伯多祿,就坐了起來。伯多祿伸手扶她起來;隨後,叫聖徒和寡婦們進來,叫他們看她已活了。這事傳遍了全約培,就有許多人信了主。 以後,伯多祿在約培一個皮匠西滿家裏,住了一些日子。(宗9:36-43)
By Andrew Shiva / Wikipedia,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611603

這座聖堂是面向西方的,正祭台上掛著一幅祭台畫,主題是:伯多祿之夢
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城的時候,約在第六個時辰,伯多祿上了屋頂祈禱。 他那時餓了,願意進食;正在人預備飯的時候,他就神魂超拔了。 他看見天開了,降下一個器皿, 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到地上, 裏面有各種四足獸、地上的爬蟲和天空的飛鳥。 有聲音向他說:「伯多祿!起來,宰了,吃罷!」 伯多祿卻答說:「主,絕對不可!因為我從來沒有吃過一樣污穢和不潔之物。 」 聲音第二次又向他說:「天主稱為潔淨的, 你不可稱為污穢!」 這事一連發生了三次,那器皿隨即撤回天上去了。(宗10:9-16)
By Berthold Werner - Own work,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550960

參考資料:
  •  MURPHY-O'CONNOR, Jerome (O.P.).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700. Fif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聖地朝聖筆記2018】第十天上午 -- 加爾默耳山、厄里亞先知峰、凱撒勒雅

【聖地朝聖筆記2018】
梁展熙

第十天上午 -- 加爾默耳山、厄里亞先知峰、凱撒勒雅


可列印版本下載請按

加爾默耳山(Mount Carmel)




加爾默耳山,即之前提過的加爾默羅山,或者澳門慣稱的嘉模。這都來自不同的音譯而已。對於基督徒來說,這座山的重要之處,在於它與先知厄里亞的連繫。

厄里亞洞


圖片來源

位於山腰位置,在會院和燈塔下方的,是厄里亞洞。洞內分設男女祈禱間,男右女左。所有的一神信仰傳統(猶太、基督信仰、伊斯蘭)傳統上都視這洞為厄里亞在加爾默羅山上執行上主任務期間所居住的山洞。

加爾默羅角(Keren-Carmel)或厄里亞先知峰

阿哈布一見厄里亞,就對他說:「叫以色列遭難的人,不就是你嗎?」厄里亞答說:「不是我叫以色列遭難,而是你和你的父家,因為你們拋棄了上主的誡命,歸順了巴耳邪神。現在,你派人去召集全以色列人,同受依則貝耳供養的那四百五十個巴耳的先知,【及那四百個阿舍辣的先知,】上加爾默耳山,到我跟前來。」阿哈布便派人召集了所有的以色列子民,聚集了那些先知,一起到了加爾默耳山上。
厄里亞走向全體民眾面前說:「你們搖擺不定,模稜兩可,要到幾時呢?如果上主是天主,你們就應該隨從上主;如果巴耳是天主,就該隨從巴耳。」人民一句話也不回答。厄里亞對人民說:「上主的先知指剩下我一個人了,巴耳的先知卻有四百五十人。 請給我們牽兩隻公牛犢來;他們可任選一隻,剖分成塊,放在木柴上,不要點火;我也照樣預備另一隻,放在木柴上,也不點火。你們呼求你們神的名字,我也呼求上主的名字:那降火顯示應允的神,就是真神。」民眾回答說:「你這話說得很好!」厄里亞對巴耳的先知們說:「因為你們人數眾多,你們應該先挑選一隻牛犢,準備好,然後呼求你們神的名字,只是不要點火。」他們即將人給他們的公牛犢牽來,預備好,從早晨直到中午呼求巴耳的名字說:「巴耳,應允我們罷!」但是沒有聲音,也沒有答應的。他們就在自己所築的祭壇旁,跪下又起來,跳個不停。到了中午,厄里亞嘲弄他們說:「你們再高聲喊叫,因為他是神,或者他正在沉思冥想,或者它暫時隱退,或者正在外旅行,或者他正在睡覺,必須把他叫醒。」他們遂更高聲喊叫,照他們的習慣,用刀用槍割傷自己,直到全身流出血來。過了中午,他們仍繼續狂喊亂叫,直到晚祭的時候,但仍然沒有聲音,也沒有答應的,也沒有理會。厄里亞對全你人民說:「你們到我這裏來。」全體人民便都到他那裏去;厄里亞立即重修了已經坍塌了的上主的祭壇;依照雅各伯子孫的支派數目,取了十二塊石頭,─這雅各伯就是上主曾對他說過:「你的名字要叫以色列。」─ 用這些石頭,為上主的名築成一座祭壇,在祭壇四周作了一個水溝,可容二「色阿」穀種。 把木柴放好,將牛犢剖分成塊,放在木柴上, 然後吩咐說:「盛滿四桶水,倒在全燔祭和木柴上!」他們就這樣做了。他又吩咐說:「再倒一次!」他們就再倒了一次;他再吩咐說:「倒第三次!」他們就倒了第三次; 水沿祭壇四周奔流,溝裏滿了水。到了要奉獻晚祭的時候,厄里亞先知走近前來說:「上主,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的天主,求你今天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天主,我是你的僕人,是奉你的命作這一切事。上主,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人民知道你上主,是真天主,是你叫他們心回意轉。」於是上主的火降下,焚盡了全燔祭、柴木、石頭和塵土,也燒乾了溝中的水。全體人民見了,都俯伏在地說:「雅威是天主,雅威是天主!」厄里亞對民眾說:「你們捉住巴耳的先知,不要讓他們走脫一個!」民眾立即捉住他們。厄里亞帶他們下到克雄小河旁,在那裏將他們全部殺掉。
厄里亞對阿哈布說:「你上去吃喝罷!因為已聽到大雨的怒號聲。」阿哈布就上去吃喝,厄里亞卻上了加爾默耳山頂,跪伏在地,將臉放在兩膝之間。以後,對自己的僕人說:「你上去,朝海那邊觀看!」僕人就上去觀看,說:「什麼也沒有。」厄里亞說:「你來回觀看七次!」他就去了七次。第七次僕人說:「看,有一片雲彩,小得像手掌那麼大,從海上升起來了。」厄里亞說:「你上去告訴阿哈布說:快套車下去,免得被雨阻止!」轉瞬之間,天空因風雲變為昏黑,落下大雨;阿哈布上車去了依次勒耳。上主的手臨於厄里亞身上,他就束上腰,跑在阿哈布前頭,直到依次勒耳的城門口。(列上18:17-46)
厄里亞在加爾默羅山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一場與巴耳(及阿舍辣)先知的比試中勝出,讓人們知道上主才是天主。傳統認為這場比試發生的地點,就在這加爾默羅山東南部的山丘山。現時標誌著這地點「Mukhraka」的,是一所加爾默羅會的小堂。

圖片來源

小堂前的一尊塑像,描繪出厄里亞擊殺假先知的一幕。底座上的話,引至《德訓篇》:「當時,又興起了一位激烈如火的先知厄里亞,他的言辭熾熱如火炬」(48:1)。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聖堂內外,都採用簡約設計。內部的聖像畫和掛牆塑像,都勾起另一段厄里亞的生平:

阿哈布將厄里亞所作的一切,以及他如何刀 斬眾先知的事,全告訴了依則貝耳。依則貝耳就派使者去對厄里亞說:「明天這個時候,如果我不使你的性命如同那些先知一樣,願眾神明嚴厲,且 加倍嚴厲地懲罰我!」厄里亞害了怕,遂起身逃命,到了猶大境內的貝爾舍巴,叫他的僕人留在那裏,自己卻進入曠野,走了一天的路,來到一棵 杜松樹下,坐下來求死說:「上主啊!現在已經夠了!收去我的性命罷!因 為我並不如我的祖先好。」以後,就躺在那棵杜松樹下,睡著了;忽然,有為天使拍醒他,對他說:「起來,吃罷!」他看了看,見頭旁有一塊用炭火烤熟的餅和一罐水;他吃了喝了,又躺下睡了。上主的使者第二次又來拍醒他說:「起來,吃罷!因為你還有一段很遠的路。」他就起來,吃 了喝了,賴那食物的力量,走了四十天四十夜,一直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列上19:1-8)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海星(之母)會院及聖堂


By Deror avi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785126
話說在第十二世紀,在聖地由十字軍組成的拉丁王國統治期間,不少信友跟隨厄里亞的精神,在加爾默羅山的山洞中生活。。隨著人數漸增,他們便在第十三世紀組成一個團體,並建造小堂,以瑪利亞海洋之星(Stella Maris)為主保。在同一世紀末,穆斯林重奪聖地,他們不得已全體徹離,修會轉往歐洲發展。

到第十六世紀,加爾默羅修會赤足苦修支會重回加爾默羅山。到第十七世紀,把修院及聖堂遷至現址,在相傳厄里亞曾居住的山洞上建造聖堂。

By Iliakriv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1330869
聖堂內有四幅壁雕,用來紀念四位加爾默羅赤足會的聖人,包括:

聖十架耶穌瑪利亞修女(Mariam Baouardy)。生於加里肋亞的阿拉伯裔天主教徒。她加入了加爾默羅赤足會,成為天主教希臘教會修女。她是一位秘修者(mystic),現今(其中一個)厄瑪烏的位置,相傳就是她在一次神視中得知。另外,她也另一次神視之後,也獲得了聖傷(stigmata)。

By Deror avi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784072
聖女大德蘭。非常著名的秘修者,是赤足支會的發起人之一。她的《靈心城堡》(Interior Castle),是直到現代仍影響深遠的靈修作品。

By Deror avi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784090
聖十字若望。也是一位著名的秘修者。聖師。著有《攀登加爾默羅- Ascent to Mt. Carmel》。

By user:תומר א.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967297

聖真福十架德蘭(德肋撒)(St. Teresa Benedicta of the Cross)。本名:Edith Stein(艾蒂特·史坦茵)。德籍猶太人哲學家,後來皈依天主教。不幸在奧斯威茲集中營內死在納粹德軍手上。

By user:תומר א.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967297

凱撒勒雅(Caesarea Maritima)


這是由大黑落德一手打造的海港城市,極具考古價值,唯新舊約與其幾乎並無關連。故此不贅。

參考資料:

  • MURPHY-O'CONNOR, Jerome (O.P.).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700. Fif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RAPP, David. Churches and Monasteries in the Holy Land. NY: Arcade Publishing, 2015.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聖地朝聖筆記2018】第九天下午 -- 戈蘭高地

【聖地朝聖筆記2018】
梁展熙

第九天下午 -- 戈蘭高地


可列印版本下載請按


戈蘭(Golan)是位於加里肋亞湖東面的岩石高地,北接赫爾蒙山(Mount Hermon),南通雅莫科河(Yarmuk River;在加里肋亞湖與死海之間匯入約旦河的最主要河流之一)。南部遍佈肥沃的火山灰泥土,北面則是牧地。考古發掘出土的岩石斧頭和砍刀,證明這裏早在古石器時代(主前一百萬至主前十二萬年間)已有人聚居。

戈蘭高地的南部,以「革叔爾」(Geshur)之名出現在舊約中。雖然在以色列人攻進應許之地時,並未取下革叔爾(見蘇13:13),但達味王就藉迎娶革叔爾王的女兒與之建立姻親(撒下3:3),並誕下阿貝沙隆(Absalom)。因此,當阿貝沙隆背叛他父王達味,篡位自立事敗後,就匿藏在那裏三年之久(見撒下13:39)。

他們來到海的對岸革辣撒人的地方。 耶穌一下船,即刻有一個附邪魔的人,從墳墓裏出來,迎著他走來, 原來那人居住在墳墓裏,再沒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鎖鍊也不能, 因為人屢次用腳鐐和鎖鍊將他捆縛,他卻將鎖鍊掙斷,將腳鐐弄碎,沒有人能制伏他。 他晝夜在墳墓裏或山陵中喊叫,用石頭擊傷自己。 他從遠處望見了耶穌,就跑來,跪在他前, 大聲喊說:「至高天主之子耶穌,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因著天主誓求你,不要苦害我!」 因為耶穌曾向他說:「邪魔,從這人身上出去!」 耶穌問他說:「你名叫什麼﹖」他回答說:「我名叫『軍旅』,因為我們眾多。」 他再三懇求耶穌,不要驅逐他們離開此地。 那時,在那邊山坡上,有一大群豬正在放牧, 他們懇求耶穌說:「請打發我們到那豬群,好讓我們進入牠們內。」 耶穌准許了他們;邪魔就出來,進入了豬內。那群豬約有二千,便從山崖上直衝到海裏,在海裏淹死了。 放豬的人就逃去,到城裏和鄉間傳報開了;人都出來看是發生了什麼事。 他們來到耶穌跟前,看見那個附魔的人,即為「軍旅」所附的人,坐在那裏,穿著衣服,神志清醒,就害怕起來。 看見的人就把附魔的人所遇到的事,和那群豬的事,都給他們述說了。 他們便請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 當耶穌上船時,那曾附過魔的人,懇求耶穌讓他同耶穌在一起。 耶穌沒有允許他,但對他說:「你回家,到你的親屬那裏,給他們傳述上主為你作了何等大事,怎樣憐憫了你。」 那人就走了,在十城區開始傳揚耶穌為他所作的何等大事, 眾人都驚奇不已。(谷5:1-20)

對於基督徒來說,戈蘭高地最重要的朝聖點,是位於加里肋亞湖東部海岸的古斯(Kursi):


基督徒傳統說法,認為耶穌 〈驅鬼入豬身〉 的一幕(谷5:1-20 // 瑪 8:28-34 // 路 8:26-39)就發生在這地方,儘管三部對觀福音中的地方名稱不一(革辣撒;加達辣;革辣撒)。


後來,基督徒在這裏建聖堂和修院。不幸在第七世紀初波斯人入侵時被毀。後重建。雖然在第七世紀中期阿拉伯統治期間,重建後的聖堂和修院仍能繼續運作,但卻被749年的一場地震夷為平地。

By Staselnik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0576574
至於考古出土的基督信仰文物,則已悉數移往戈蘭考古博物館(Golan Archaeological Museum)展出。

參考資料:

  • MURPHY-O'CONNOR, Jerome (O.P.).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700. Fif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聖地朝聖筆記2018】第九天上午 -- 丹:斐理伯的凱撒勒雅

【聖地朝聖筆記2018】
梁展熙

第九天上午 -- 丹、斐理伯的凱撒勒雅


可列印版本下載請按

丹(Dan)


圖片來源

如上面地圖所示,丹(Dan)位於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最北方,上接黎巴嫩。今天,丹城中心被定為一個大型的自然保護區,當中灌溉綠樹林蔭的泉水,就是約旦河的水源之一。

話說當年,當若蘇厄征服了整個客納罕地(Canaan)後,十二支派中的丹分到的沿岸雅法(Jaffa)土地(見蘇19:40-46)。但當他們發現他們戰勝不了培肋舍特人(Philistine)的戰車之後,就向西北移入內陸,並攻佔了一座客納罕人的城,名叫「肋笙」(Leshem;蘇19:47)或「拉依士」(Laish;民18:27),後按族名改城名為「丹」。

考古學家在城中發掘出客納罕時代(主前第十八世紀)的城門:

圖片來源

丹人的入侵,按《舊約》的時序,大約發生在主前第十一世紀中期。不過,此城在政治重要性,始於在撒羅滿王於主前928年死後的王國分裂。北國以色列國王雅洛貝罕(於主前928-907年在位),一來為了賦予新國家(政權)合法性,二來為了避免自己國家的人民在往耶路撒冷朝聖時被敵國(=南國猶大)的政治宣傳而影響,便「製造了兩隻金牛犢,對人民說﹕『你們不需要再上耶路撒冷去了;以色列!看,這就是領你們由埃及地上來的天主!』 他將一隻供在貝特耳,一隻供在丹」(列上12:28-29)。這兩座城市 -- 貝特耳(Bethel)和丹(Dan)-- 分別位於北國以色列的最南和最北處。

考古學界在丹城的高處發現到一處自雅洛貝罕王時代就開始使用的聖所。它直到主曆第四世紀才被棄用。學者們在遺蹟的基礎上,加上文獻的輔助,嘗試重構聖所原來的模樣:

圖片來源

上圖中,由金屬條圍成的正方形,標示著祭台的位置。梯級通往聖所【與基督信仰傳統不同,古以色列信仰,祭台與聖所不必在同一範圍內】。


另外,因為丹城在政治上的愈來愈重要,雅洛貝罕王便在客納罕人所建的城牆外再加建一道城牆。不過,北國雅洛貝罕在位二十年後,南國猶大的亞撒(King Asa)登基為王(於主前908-867年在位)。猶大王亞撒動用國庫以及聖殿的金藏收買北國本來的盟友,即亞蘭(Aram;今敘利亞中部)的國王本哈達得,並遊說本哈達特出兵攻打北國以色列。在此戰役中,亞蘭國取得大批城池,當中包括丹城。丹城新建的城牆也遭夷平(見列上15:18-20)。

丹城的兩次重建,先後由敖默黎王(King Omri;主前882-871年在位)以及他的兒子阿哈布王(King Ahab;主前871-852年)主持。雖然《列下》在記述由提革拉特丕肋色爾王(King Tiglah-Pileser III)在主前732年率領亞述軍隊攻打北國的記述中(15:29),並沒有明確提及丹城,但丹城的居民被一同充軍往亞述的可能性相當高。

考古學界發掘到以色列時代的城門遺址,並按文獻重構城門的模樣:

圖片來源

在古時候,近東地區的城門位置,除了交通之外,也是其社交、司法,以及經濟的中心位置:
  • 君王會在坐在城門會見人民(撒下19:9)
  • 長老們會在城門為口頭合約作證人(創23:17-19)或就紛爭作出裁決(申20:19)
  • 無依無靠的孩童(約5:4)以及被權勢壓迫的人(亞5:12)申冤的地方。亞毛斯先知說:「你們應惡惡好善,在城門口主張正義!」(亞5:15;見匝8:16)
  • 人們交頭接耳、說八卦、散播謠言的地方(詠69:13)


圖片來源

約伯在回憶起自己以往在人前所受的尊重時,如此說道:
當我走出城門,在前地就座之時, 少年人看見我都恭退,老年人都起身站立; 王侯停止講話,用手掩住自己的口; 首領不敢出聲,舌頭緊貼上顎。(約29:7-10)

舊約考古學界中的一件重要文物,也在城外城門門框上發現的,是為「丹城石碑」(Tel Dan Stele),現藏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


這塊主前第九世紀的不完整銘文,提到「以色列王」【按:這裏指北國以色列】和「達味家族」。內文主要是亞蘭的國王在炫耀自己在與南北兩國交戰時,都能夠凱旋的誥詔。


至於丹城在主前第四世紀後,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城(Caesarea Philippi),今天稱為「Banyas」(或:Banias)。今天的名稱,誤傳自希臘語「Paneas」,因為這城一度是以膜拜希臘牧神「潘」(Pan;掌管樹林、田地和羊群的神)聞名的城市。在古時,城中的水泉是這一帶最重要的河流 -- 約旦河 -- 的水源之一,由此衍生出膜拜大自然神祗的情況也可以理解。

在主前20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把這城送給了大黑落德。以示感恩,他便在泉口為奧古斯都建造了一座白色大理石神廟。

圖片來源

在大黑落德死後,羅馬帝國把(大黑落德統治的)猶大王國分成四份,三份歸他的兒子,一份歸他的姊妹。


上圖中橙色的部分,分給了他的兒子黑落德・斐理伯(Herod Philip)。他定此城為自己都城,為尊敬羅馬凱撒(Caesar),改城名為「凱撒勒雅」(Caesarea)。為與地中海岸邊另一座名叫凱撒勒雅的城市區分,人多稱此城為「斐理伯的凱撒勒雅」(Caesarea Philippi)。耶穌向伯多祿許諾,他將成為教會建立其上的磐石的一幕,就發生在這城附近。
耶穌來到了裴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 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主。」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他遂即嚴禁門徒,不要對任人說他是默西亞。(瑪16:13-20)
到黑落德・斐理伯死後,本已四分的王國經他的姪兒黑落德・亞基勒帕一世(Herod Agrippa I;即《宗12:1》中下令殺害雅各伯的「黑落德」)傳給了他的姪孫亞基勒帕二世(Agrippa II)。在第一世紀六十世紀後期開始的第一次猶太起義(叛亂)中,亞基勒帕二世支持羅馬軍的鎮壓,換來羅馬皇帝提圖斯(Titus)留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一段頗長的時間,慶祝主曆70年攻陷耶路撒冷。據猶太史家約瑟夫所述:「許多戰俘就在這裏消失於人世。有些死在猛獸爪下,有些被迫彼此殘殺」(War 7:24)。

多半是為了回報這位支持羅馬的地方分封侯,提圖斯賞賜了新皇宮一座。亞基勒帕二世死後,封地納入敘利亞行省,城議會決定把皇宮改造為一所公共浴池。


後來,到了中世紀時代,由於此城位處穆斯林世界與十字軍的拉丁王國之間的交界處,因此其戰略地位日益重要。最後,當阿拉伯人在第十二世紀後期重新取得聖地控制權後半世紀,他們在這城中建起了城牆,以抵禦西方軍事行動。但此城本身人口日漸下降。到以色列立國,取回此城時,人口只剩二百餘。

參考資料:


  • MURPHY-O'CONNOR, Jerome (O.P.).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700. Fif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聖地朝聖筆記2018】第八天下午 -- 塔布加(地區):真福八端山、伯多祿元首堂、五餅二魚堂;瑪格達拉

【聖地朝聖筆記2018】
梁展熙

第八天下午 -- 塔布加(地區):真福八端山、伯多祿元首堂、五餅二魚堂;瑪格達拉


可列印版本:下載請按

塔布加(Tabgha)


圖片來源

在這個加里肋亞湖邊、綠樹成蔭、水源豐富的地方,被從拜占庭時代的朝聖者視為四福音中兩件事發生的地方:以五餅二魚飽飫五千人(谷6:30-44)和授予伯多祿首席之位(若廿一章)。不久,他們也從而推斷附近的一座小山為耶穌向群眾講授 〈山中聖訓〉(瑪五至七章)的地方。

這地方現時的地名 Tabgha(塔布加),是誤傳自希臘語 Heptapgon (七泉之地),指的是古時這地方的水源。

真福八端山(Mount of Beatitudes)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罷!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富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瑪5:3-12)

從葛法翁看去上的真福八端山

真福八端山在葛法翁和革乃撒勒【昨天去過的兩個朝聖地區】之間。在上山的路上,我們應該還可能看到第四世紀的聖堂及修院遺蹟【沒圖】。取代這座逝去了的古老聖堂的新聖堂,要到1938年始由意大利名建築師 Antonio Barluzzi 設計建築【順帶一提,資助聖堂興建的墨索里尼】,地點也往山頂方向移得更高了。


聖堂採用八角形設計,每邊代表真福八端的其中一端。此外,聖堂背山面海,遠離塵囂,應為默想的好地方。還有,聖堂外的走廊能夠眺望加里肋亞湖及其他地區的全貌,是細味耶穌生活環境的理想地點。

圖片來源

伯多祿元首堂

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捕到。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裏;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 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 網裏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罷!」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 
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 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若21:2-17)





眼前這所由方濟會打理的小堂,建於1933年。不過,其第四世紀的前身遺石仍然可見:


聖堂內有塊古石,據說就是耶穌當日為宗徒們預備早餐的『餐枱』:

MENSA CHRISTI =基督的〔餐〕桌

最後,在聖堂外的岸邊,如果沒有遇上大潮漲的話,會見到六塊雙邊心形石。自第九世紀初起,它們被稱為「十二宗徒寶座」。這說法來自:「你們〔將〕在我的國裏,一同在我的筳席上吃喝,並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路22:30)。【當然,在耶穌復活後的同進早餐與末日的同筵審判之間,是需要一點聯想】。

五餅二魚堂

宗徒們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報告給耶穌。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很多,以致他們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他們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人看見他們走了。許多人也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便從各城徒步,一起往那裏奔走,且在他們以先到了。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時間已經很晚了,他的門徒來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且時間已經很晚了, 請你遣散他們,好叫他們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耶穌卻回答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罷!」門徒向他說:「我們去買兩百塊銀錢的餅給他們吃嗎?」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人們就一組一組地坐下:或一百人,或五十人。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把兩條魚也分給眾人。眾人吃了,也都飽了;人就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還有魚的碎塊。吃餅的,男人就有五千。(谷6:30-44)

眼前的聖堂,在1982年才祝聖的,是第五世紀聖堂的重建。不過,新聖堂採用了不少舊聖堂的材料。當中最重要的,是譽為整個巴勒斯坦地區最美麗的馬賽克地板:


更為著名的,當數祭台前的五餅二魚馬賽克:


最後,祭台底下的那塊石,據說是耶穌祝福五餅二魚時放著它們的石板:


瑪格拉達(Magdala)

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同衪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 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 還有約安納,即黑落德的家宰雇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路8:1-3)


「Μαγδαληνή」(音:Magdalēnē;中:瑪達肋納;葡:Madalena;英:Magdalene),本義是「來自瑪格拉達(Magdala)(的女子)」〔陰性形容詞〕。換言之,這天上午的最後一個朝聖點,就是瑪利亞・瑪達肋納的家鄉。瑪格拉達,在耶穌時代是個富庶的小漁村,但在主曆第一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的第一次猶太起義(叛亂)時被羅馬軍幾乎夷平。一千七百多年後,到第十九世紀,才有阿拉伯人在古城遺址的附近群居,起名「al-Majdal」(阿拉伯語=〔瞭望〕塔),沿用古時的名字(亞拉美語的「מגדלא」也是「〔瞭望〕塔」的意思)。到2009年,當宗座聖母學院耶路撒冷中心計劃在該處興建避靜中心而開始挖掘時,才發現這古城遺蹟(詳細經過見這英語網頁)。

圖片來源

瑪格拉達古城的海港現已在海平面以下。我們昨天在博物館中看到的耶穌時代古船,就是在這海港的水底位置發現的。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在十九世紀阿拉伯新城地區,也發掘了一座拜占庭時代修道院的遺跡。

圖片來源

在2010年,考古團隊發現了一個耶穌時代猶太人行取潔禮用的水池群(有三個水池)。

圖片來源

另外,在上世紀70年代,方濟會士所主持的考察中,已發現了一所耶穌時代的猶太會堂遺址。


在這所猶太會堂的遺址中,最重要的發現是這塊「瑪格拉特石」(the Magdala stone)。石的正面正中刻有七燭台,兩旁各有一個雙柄水壺。學界相信,這是猶太會堂的(梅瑟)五書讀經台底座。這發現的重要性有二。由於考古學界判斷,這所猶太會堂在聖殿被毀之前就已存在;因此:

  1. 這是現存最早在聖殿之外出現七燭台圖案的發現。
  2. 在聖殿被毀之前,猶太會堂已具有某種意義的神聖臨在地位。(以往學界以為最初猶太會堂只是猶太人社交和學習梅瑟律法的地方〔類似我們的『主日學』課室〕而已)

有一次,耶穌站在革乃撒勒湖邊,群眾擁到衪前要聽天主的道理。衪看見兩隻船在湖邊停著,漁夫下了船正在洗網。衪上了其中一隻屬於西滿的船,請他把船稍為划開,離開陸地;耶穌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群眾。一講完了,就對西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他們照樣辦了,網了許多魚,網險些破裂了。他們遂招呼別隻船上的同伴來協助他們。他們來到,裝滿了兩隻船,以致船也幾乎下沈。西滿伯多祿一見這事,就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西滿和同他一起的人,因了他們所捕的魚,都驚駭起來。他的夥伴,即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也一樣驚駭。耶穌對西滿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 他們把船划到岸邊,就捨棄一切,跟隨了衪。(路5:1-11)

圖片來源

最後,在瑪格達拉,據說是耶穌對伯多祿說「划到深處去」的地方,基督軍建造了這所「『划到深處去』靈修中心」。裏面有許多小堂,其中的「相遇小堂」(Encounter Chapel;為紀念耶穌與漏血病婦女相遇而建〔見谷5:25-29〕)的地板,原本是個考古遺跡,是古瑪格達拉第一世紀時期市集的地板:

圖片來源

在這裏順便為大家介紹一下瑪利亞・瑪達肋納這位耶穌在人世間的緊密女追隨者。在聖經中,有她出現只有三處:曾被耶穌在身出驅出七隻魔鬼,後跟隨耶穌(路8:2-3〔及谷16:9〕);在遠處親眼目睹耶穌被釘至死(見谷15:40;瑪27:55-56;路Luke 23:49;若 19:25);最早見證基督復活的人(之一)(見谷16:1-8;瑪28:1-10;若20:1-10)。

在中世紀初,人們漸漸把伯達尼的瑪利亞(即瑪爾大和拉匝祿的姊妹(若11:1-12),並在以香油為耶穌洗腳用頭髮抹乾(若12:3)的那位),以及那位用眼淚為耶穌洗腳的無名罪婦【聖經並沒有說是甚麼罪】(路7:36-50)混合起來。最後,教宗額我略一世(590-604年在任)在一篇講道中,不單明白地把上述不同婦女都混淆為瑪利亞・瑪達肋納,並稱罪婦所犯的罪,是傷風敗俗之行(見Homily XXXIII)。自此,瑪利亞・瑪達肋納最為人所熟知(誤會)的身份,就成了悔改的淫婦。

其實,由於瑪利亞・瑪達肋納是耶穌復活的最早見證,即使宗徒們也靠她得悉此事。因此,早在中世紀時期,已有神學家稱她為「眾宗徒之中的(女)宗徒」(apostolorum apostola)。不過,這看法一直沒有深入民心;她反而一直被(錯誤地)視為『悔改的淫婦』。

直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65年)後,在聖座於1969年頒佈的羅馬禮儀曆總論修訂中,在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瞻禮中,正式指出:「這天的紀念名稱不變。但它只是關於聖瑪利亞・瑪達肋納。既不關乎聖瑪爾大的姊妹,亦無關於主赦其罪的罪婦(路7:36-50)」〔Nil mutatur in titulo memoriae huius diei, sed agitur tantummodo de S. Maria Magdalena cui Christus post suam resurrectionem apparuit, non vero de sorore S. Marthae neque de peccatrice cui Dominus remisit peccata (Lc 7, 36-50). 《Calendarium Romanum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1969), p. 131; cf. p. 98》〕。現在,伯達尼三姊弟的瞻禮在7月29日一同舉行。

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8年8月15日頒佈的《女性尊嚴:論女性的尊嚴及召叫宗座勸諭》(Mulieris Dignitatem)中,強調婦女們 -- 尤其 瑪利亞・瑪達肋納 -- 作為復活的首批見證人的身份,更稱瑪達肋納為「眾宗徒之中的(女)宗徒」(no. 67-69)。另外,在2016年6月10日,聖禮部按教宗方濟各的意願,頒佈把聖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瞻禮從應行紀念(obligatory memorial)提升到慶日(feast)的層次,與其他宗徒看齊(除了伯多祿和保祿的大慶節級(solemnity))。


參考資料:

  • MARTIN, James (S.J.). Jesus: A Pilgrimage. NY: HarperOne, 2014.
  • MURPHY-O'CONNOR, Jerome (O.P.).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700. Fif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