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六主日
愛,如何結果?
The Vine and the Branches. By: Solomon Raj. |
還記得在四旬期內,禮儀藉當中五週的讀經一來讓我們回顧在舊約時代上主與以民所立的各次盟約。上主多次嘗試以祂關愛的行動,為換取以民的心;唯惜不果。在聖週裏,尤其在聖週星期四的主的晚餐中,我們追憶了主所建立的新盟約中的最重要部分。這一次,因著愛,祂把本是愛的自己交出。從這意義上說,新約,就是「愛之約」。
禮儀也透過第二篇讀經告訴我們:「愛出自天主」,以及:「天主是愛」。身陷塵世之中的人,之所以能夠找到救贖,並不是來自人自己的功德,並不是因為人遵守了一切律法規誡,並不是由於人做了好事積了陰德。這一切,都是在這一切之前,由上主的愛主動帶來的。《若一》的作者寫道:「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先愛了我們,且派遣自己的兒子來,為我們做贖罪祭」。(真正的)愛主動先行(Love takes initiative),愛並不等待回報或掌聲。有如父母雙親對子女的愛,他們在子女未能察覺之先,就早已耗費了無數個夜晚,付出了無窮的犧牲。天主的愛,也大抵如此。
在現今這個凡事計較,事事算到盡的社會之中,尤其需要這份大方慷慨的愛。我們實在不需等待備受折磨的人我們伸出求救之手。我們應向天主學習,主動出手幫忙別人,即使他不會記得,甚至不會知道。
今天的讀經所揭示的另一點,就是天主啟示的本質。在基督徒生活以至靈修生活上,不少人有追求(或至少頌揚)那些有著與天主或主耶穌有特別經驗的人。這些經驗本質上是好的。只不過,耶穌在《若》中對門徒們所說的那番話,按真福羅梅洛(Óscar Romero)主教的釋述,意思就是:「就如父如何愛了我,我也同樣愛你們。你們想要經驗我父的愛嗎?那麼,就看看我如何愛你們吧!」天主對人的愛使耶穌被交出、被釘死,這就為我們揭示了,父如何愛祂,亦即天主如何愛人,就是:捨棄自己(selflessly)。
基督向我們啟示了天父的愛,原因乃祂是由父所派遣的。《若一》告知讀者:「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表露無遺:祂竟派遣祂的獨生子來到世界上,使我們藉祂而得到生命」。讓對方(別人)得到生命,更美好的生命,邁向完滿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必須能夠讓生命昇華。要達到這層次,生命就要放得下過去的羈絆,不管是人負你,還是你負人。因此,基督被派來當「贖罪祭」。無論誰負了誰,天父說,祂那無辜的獨生子都願意背負這罪債。這是人應該放下彼此心中矛盾的理由;這給予了人一個提起勇氣向前看的能力;這開啟了人的生命昇華,邁向美滿人生之門。
倆小口之間的愛,家中長幼之間的愛,固當如此。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耶穌稱祂這樣愛著的門徒們為朋友。中國文化甚少把朋友與「愛」一字扯上關係。譬如,孔穎達疏《周易・兌卦》時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同一出身者為朋,共同志向者為友。外語則不同。不論英語(friend)還是葡語(amigo /-a),從字源上都與愛相關。在面對十架前的那個晚上,耶穌對門徒們說:「若你們依照我的命令行事,你們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了⋯⋯我要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已把父聽來的一切告知你們」。愛不掩飾隱藏;愛要求雙方溝通;愛要求對方了解,也要求了解對方。愛打破上下從屬的關係,愛要求雙方在相同的地位上交往。
這一點,讀經一為我們好好展示了。節選自《宗徒大事錄》第十章,這是有關外邦人科爾乃略信而受洗的故事。當伯多祿到達,科爾乃略出門迎接,並「跪下叩拜」伯多祿。伯多祿馬上把他拉起來,並對他說:「起來,我自己也不過是個人!」
多少人,因為自己是施以關愛的一方,而有意無意地認為自己高於接受關愛的一方,甚至認為對方的叩謝是理所應當。但這並不符合耶穌的要求。回到祂的葡萄枝條結果比喻。葡萄枝,並不會等到有人口渴才開始結果,也不追求摘了葡萄的人為自己建碑立石。你,願意結葡萄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