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成己成人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成己成人

            先談今天的福音脈絡。載氏兄弟雅各伯和若望向耶穌要求:「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37節)。耶穌婉拒。然後其餘十位門徒「就開始惱怒」他們二人(41節)。最後,就是耶穌著名的四節訓言。

   首先,不少人以為這段福音的重點,是指摘載氏兄弟「追求步步高陞至上」(careerism)的心態,作者由是勸導讀者不要作這類追求。這當然可以是本文的訊息之一。我無異議。但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放回《馬爾谷福音》的上下文中,可能有多一重意義。

            今天的福音選讀,始於谷10:35。那麼上兩節在講甚麼呢?就是耶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預言自己的苦難、死亡和復活。然後,載氏兄弟馬上就求了耶穌上述的事。事實上,問題的癥結在於他們要求中的細節:「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換言之,載氏兄弟(至少此時)並非不相信耶穌在一場苦難後便會得到光榮;但他們的目光只看到光榮後的耶穌。在他們的視野之內、心思念慮之中,有的就只是如何分享光榮,以及隨之而來的好處;所沒有的,反而就是耶穌念茲在茲的,他的被交付、受戲弄、唾污、鞭打、殺害(33-34節)。

        也就是為了這原因,耶穌便說了這番話:「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那些被視為統治者的人,正支配他們;那些大人物正對他們施行高壓管治。但在你們中,並不是這樣的;反而,誰想成為你們中的大人物,就將成為你們的侍從(διάκονοςdiakonosdeacon);誰想成為你們中的首位,就將成為所有人的奴隸。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διακονηθῆναι diakonēthēnaito be served),而是去服事,並交出他的生命,作為眾人的贖金」(谷10:42-45)。

            耶穌在這番話中申明了兩點。首先,耶穌不希望他追隨者的團體,沿襲世人慣用的一套權力架構:成王敗寇、贏者取盡(winner takes all);領導說了算,無需聽取他人意見;只管聽阿諛奉承,不需理忠言直諫……。耶穌很清楚:「但在你們中,並不是這樣的」。那麼,耶穌想要的,是怎樣的團體?

            這就是第二點。貫徹耶穌顛覆傳統期許的思想,耶穌要「大人物當侍從,首長成奴隸」。耶穌是否在說,要成為大人物的人有放下身段的胸懷,要「落手落腳」地服事一下屬下,好似現時酒店業中流行的員工派對中部門主管要親身服侍前線下屬那般呢?也許是的。但我覺得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思想。

            侍從和奴隸,是兩種相近的身份。他們除了經常要受主人的氣,看他面色,年終無休(是一年365日,24/7那種),凡事落手落腳,做盡粗重工夫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是以成全他人為目的,而且沒有了自己。

            我認為,這才是耶穌這番話的重點,所以耶穌才會補上他的名句:「……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去服事,並交出自己的生命,作為眾人的贖金」(谷10:45)。他以自己為例證,要求他的門徒,包括載氏兄弟以及其餘十位,要以他自己為榜樣。

            但這榜樣是否只是外在的呢?是否只是(刻意?)不去受服事,然後去服事人,甚至藉此自以為是呢?非也。我認為耶穌的真正意思,不在於外在的受服事與否,而在於一個人有否『拋開自我中心的心態,以成全他人為目的』。

            我的理據在於,耶穌那番話的末句──「並交出自己的生命」──中的「生命」,原文並非古希臘語中的「生命」(=ζωήzōēlife;如永生=ζωή αἰώνιοςzōē aiōnioslife everlasting,如見:谷9:43, 45; 10:17, 30;若1:4; 3:15, 16, 36; 4:14, 36等),而是「ψυχή」(=psychē)。此字本義「呼吸、噓氣」,引申有「生命、靈魂」的意思。傳統上最常把這字翻譯為「靈魂」。但其實這字還有一個引申義,就是「自己的意識、自我」(self)。從這角度看,我們可把耶穌的末句理解為:「……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去服事,並交出他的『自我』,作為眾人的贖金」。

            耶穌看似要我們在「自我」與「他人」之中所出取捨。但我們也不必把這看成「自我」與「他人」兩者只存其一的零和遊戲。或許,只要我們把「自我」重新定義為「成全他人」,則魚與熊掌,自可兼得。



原載於《澳門號角報》2015年10月16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