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唯一的天主 我們的唯一

古經今讀

唯一的天主 我們的唯一

乙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讀經一:申6:2-6

        在今天的讀經一中,我們會聽到對猶太信仰來說最重要的禱詞之一。這段禱詞對基督信仰來說也不容忽視。就讓我們集中細讀一下這兩節吧!

***

4】[你要]聽吧!以色列!上主[=YHWH][是]我們的天主[=神],上主[=YHWH][是][唯]一的──【末句或譯:唯獨有上主】。
5】你要以你的整個 [*1]心,以你的整個 [*1]生命[*2],以你的所有 [*1]力量[*3],[去]愛上主你們的天主[=神]。
[*1] 希伯來原文「kōl」(lit. whole, entire),本義:整個、全部。
[*2] 希伯來原文「nep̄eš」,本義:「喉嚨、咽喉」,引申指「噓氣、呼吸」,再引申指「生命」,再引申才有「靈魂」的意思。

***

            這兩節,現在是猶太教信徒早晚禱的經文(=申6:4-9)的開始。這篇禱詞叫「Shema」(音:識瑪;即申6:4-9),來自第4節的第一個字「šǝmaʿ」(=動詞「š-m-ʿ」[=聽]的命令語氣單數=[你要]聽吧!)。它又被稱為「大誡命」(the Great Commandment)。米勒認為(Miller, 1999:97-98),這段文字在《申》中的重要性可見於兩點。一)它的位置。這是十誡(申5:6-21)作為天主直接的說話來到人間,然後以色列民要求梅瑟站在天主與他們中間,去接受天主的說話,然後教導他們之後,梅瑟的首次說話。梅瑟的這番教導就在這裏開始,命令以民去聽(見4節)和去愛(見5節)。「Shema」的位置也指出它作為十誡和其他在各規誡(12–26)之間的橋樑。可以說,「Shema」就像是梅瑟法律或十誡的撮要。更具體地說,「Shema」是十誡導言和首兩誡的撮要。「Shema」就像是正面地複述了第一誡,即針對朝拜其他神祗的誡命。由於「Shema」就是以色列信仰和生活的檢驗標準,因此及後猶太信仰傳統要求每個猶太人要早晚誦念「Shema」。

            二)《申》的後來篇章中多次重申。「Shema」的措辭以及十誡導言和首兩誡經常重現(如見:6:12-15; 7:8-10, 16b, 19b; 8:11, 15, 19; 9:1; 10:12-13; 11:1, 13, 16, 18-22, 28b; 13:2-5, 6, 10, 13; 18:9; 26:16-17; 29:26; 30:2b, 6, 8, 10, 16-17)。

            但究竟這道大誡命的威力在於何處?就像十誡一樣,它並非以一道命令開始的,而是以一項斷言開始的。米勒因而提出,「Shema」的初始功用就是為辨認出這民族的生命中心和價值,並刻劃出天人之間關係的本質。它也為這民族創造身份。在「上主是我們的天主」一句中,他們作出一個宣認,這宣認將最深層地塑造他們的身份以及他們在世上所走的路。貫穿整部《申命紀》,每當提到上主(=YHWH)時,讀者通常都會同時聽到「我們的天主」或「你們的天主」,這也好像成了「Shema」的簡式。

            而「Shema」首節末句──「上主是我們的天主,上主是[唯]一的」──就已預示了下一節的命令,並清楚地談論了以色列信仰的其它議題,也就是十誡中首兩誡所針對的問題。「Shema」是以民的根本忠誠宣言,宣告他們只對一個神[=天主]忠誠,他們只視上主[=YHWH]為天主[=神]。因此,「Shema」和十誡首兩誡分別提出命令與禁令來保護這決定以色列民生活方式並造就其身份的宣言:「唯獨上主」;「在我面前,你們不會有其它神[=天主]」。畢竟,按《舊約》所載,以民時常覺得其它神更吸引,不論是因為它們所提供的許諾看似更有農產值,更富庶的土地和人生,或是因為它們屬於那些以色列政權要投靠的國家,又還是因為人的忠誠本身就易變,且易受引誘。

            米勒指出(101),在《舊約》中──以至《新約》──要人去愛天主的命令,就來自在《申》中三令五申的「Shema」。但說到這裏,我就認為米勒的思想有不足的地方。

            米勒認為,這裏的「愛」,首要所指的並非情感上的關係,而是基於盟約上的責任,力量(power)從屬(subordinate)的一方要對力量強大的另一方有尊敬畏懼,忠誠和侍奉。所以,上主可在「Shema」中命令以民愛祂。畢竟,在米勒眼中,這裏的「愛」,只是「責任」的代名詞。

            米勒所說的,都沒錯。但我認為有不足之處。因為我仍然認為,這裏的「愛」,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伴侶、朋友、親人身上所感受到的「愛」。因為,如果我們細心留意十誡和「Shema」的上文下理的話,上主之所以認為自己有資格對以色列民發出命令和禁令──去愛上主而且不可愛其它神,就是因為祂已把他們從奴役之地埃及領了出來,並將領他們進應許之地(如見5:6, 33; 6:1-3, 10, 12, 18, 21-13)。但上主之所以這樣做,不是為了藉祂強大的能力換來以民世世代代對祂的責任,而是因為祂「『愛』你的祖先,纔揀選了他們的後裔,親自以強力把你由埃及領出來」(4:37)。

   因此,上主對以民所命令的愛,既是責任,也是愛本身。祂愛了以色列民的祖先,現在命令以民還愛。從文中看來,這(至少)是申命學派的思想。至於現代人對於愛命令愛(love commands love)的做法接受與否,則是另一個問題。留待你我自行回答。
但話說回來,我卻完全同意米勒接著所寫的。申對以民如何彰顯他們對上主的愛的細節是毫不含糊的,就在於服從前述的十誡以及遵行後述的規誡中。

   最後,這份愛要求的,是「完全」的投身。不只一次,《申》強調,要「以你們的整個心和你們的整個生命」去愛、去服從。但在整本《申》中,只有在這裏,用了三個詞來表達出這對整個、完全的要求。這也在不同傳統中帶出了不同的詮釋。

   其一)早期基督徒釋經者──因深受其希臘哲學思想背景所影響──視該三詞分別代表心思(mind)、靈魂(soul),和精神(spirit),即一個人(person)的形上組成部分。

   其二)猶太信仰釋經者認為這裏所指的是「彰顯對天主的愛相異但互補的不同方式」(見McBride, 1973:303)。心:包括做任何事──無論好壞──的衝動;生命(慣譯靈魂):如必需,則投身至死殉道;力量:為侍奉天主所給予的物質、財富等。

   其三)米勒認為最有可能的是,這三詞以層遞的方來表達「完全」:從心思意志,到整個自己,到「超出、很多」。可以說,是極比級(superlative)的措辭:最投身。

***

            因此,一以貫之,「去以你整個心、整個自己,並以你的所有能力去愛上主你的天主」這道命令,塑造了我們的身份。與上主我們的天主獨一無二的身份相符的,是我們獨一無二而且完完全全的投身和愛慕。

            願上主祝福你、守護你,願上主使祂的臉光照你,施恩於你,願上主仰起臉眷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
梁展熙
------------------------

參考書目:
  • Koehler, Ludwig, Walter Baumgartner, M. E. J. Richardson, and Johann Jakob Stamm.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9.
  • McBride, S Dean (Samuel Dean). “Yoke of the kingdom: an exposition of Deuteronomy 6:4-5.” Interpretation 27, no. 3 (July 1973): 273-306.
  • Miller, Patrick D. Deuteronomy,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KY: J. Knox Press, 1990.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諸聖 過去 未來

聖言啟航

梁展熙

諸聖 過去 未來

諸聖節


            這星期的主日,適逢諸聖節。由於那是慶節,禮儀位階高於常年期主日。因此,當天慶祝諸聖節,也誦讀禮儀為該節所定的讀經,而非乙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的。由於當中的讀經(如《瑪》的「真福九端」【1】等)我們大概都耳熟能詳了,所以就讓我們連同彌撒禱文一起,欣賞和投入今天的彌撒禮儀之中。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但在此之前,讓我們先看看這慶節的源起。其實,這節日本是用來紀念那些在迫害中殉道的無名士,且先從東方傳統開始。日子方面,因地而異,大部分地方在513日舉行,但也有在五旬節後主日舉行(如安提約基雅)、復活節後星期五(敘利亞東部),或在秋季中(亞美尼亞和埃及)。

            在羅馬,教宗波尼法爵四世(Boniface IV)在609513日,把羅馬萬神殿祝聖以敬禮瑪利亞及所有殉道者時首次慶祝這節日。
教宗額我略三世

            在額我略三世在位期間(731-741),在聖伯多祿大殿中落成了一所敬禮吾主救主、瑪利亞、十二宗徒、各殉道者的小堂,其祝聖日期很可能是十一月一日。此日子及慶節逐步蔓延西方教會至今。

***

        回到讀經和禮儀經文本身。現正在美國天主教大學任教的禮儀學教授維哲克(Michael Witczak)認為【2】,在今天的禮儀慶典中,特別頌揚教會內的聖潔和神聖(sanctity and holiness)。他指出,這份頌揚在禮儀中以幾種方式表現出來。
維哲克教授

            首先,禮儀是充滿喜樂的。禮儀一開始的進堂詠就唱:「今天是諸聖的慶節,我們要在主內滿懷歡樂;天使也為這佳節而高興,與我們同聲讚頌天主聖子」;在頌謝詞中我們也感謝「今天你允准我們參與你的聖城、天上的耶路撒冷、我們慈母的慶典」。此外,禮儀藉福音選讀(瑪5:1-12)告訴我們,那些度聖人生活的人,是幸福的、有福的(happy, blessed),他們身上帶有真福九端的印記。

            然後,由他們已成聖的身份自然而然的生出對普世人類的愛。整個團體在集禱經中這樣祈禱:「求你因這樣眾多聖者的代禱,豐厚地賞賜我們殷切期望的恩寵」;而在整個團體在奉獻禮品時,藉獻禮經向天父祈求:「但願我們也深深體會到他們不斷在關懷我們,常為世人的得救而祈禱」。可以說,禮儀認為,他們雖身已離世,但並非尊高於九重天之上,反而仍關心大地塵世上的凡人所要經歷的一切困苦。

            此外,禮儀藉讀經二(若一3:1-3)清楚讓我們知道,成聖,是建基於我們的身份:天主的子女。而這份聖潔,也就是領聖體後經中所講的:天主「在諸聖身上所顯示的榮耀」。換言之,就是讓人肖似祂自己。整個思想又回到讀經二中。

            然而,我們無需妄自菲薄,有意無意的在已逝的聖人與現世的我們劃下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的現況,與他們的成聖,並非完全沒有連接點的。相反,在此世之中,我們一直走在成聖之旅中。頌謝辭說:「我們在此塵世,渴望藉他們[諸聖]的榜樣和代禱,克服我們的脆弱,靠著信德欣然奔赴天鄉」。在領完聖體之後,全體會眾又向天父祈禱說:「求你廣施恩寵:使我們完全在你的愛中生活,並藉這為行旅準備的天糧,幫助我們抵達天鄉,參與永恒的盛宴」。換言之,我們一直在邁向完美。縱使我們會在路上跌跌碰碰,我們會因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感到疲憊不堪,但我們都可從聖體聖事吸取營養,補充力量,並以諸聖先賢為榜樣,繼續前行。

            竟然說我們正在旅途上,那麼我們所往何方呢?在上一段的引文其實已經提到,就是:天鄉──新而永久的耶路撒冷。那裏就是天主御座的所在地,也是天主萬軍高唱永恆讚歌的地方。當然,那裏也是天主子民彼此共融的地方。

            諸聖節,一方面讓我們回顧那些走在我們前面的先賢,但同時也是我們要達致的境界的承諾:藉天主內的共同生活而團結起來的一個神聖民族。這就是對我們未來在那新而永久的耶路撒冷中的光榮的一份希望。

祭台畫「Lam Gods」的正中板「朝拜羔羊」。很可能出自14-15世紀法蘭德斯畫家范艾克(Hubert van Eyck)手筆。現藏於比利時根特(Gent)聖波夫主教座堂(Sint Baafskathedraal


--------------------------------------- 
1】雖然傳統上所謂真福有八端;但如果大家細心數算的話,不難發現,其實《瑪》第五章中的真福共有九項。
2Peter E. Fink, The New Dictionary of Sacramental Worship (Collegeville, MN: Liturgical Press, 2000), 41.


家庭主教會議2015(三):第三週

神學展望

梁展熙

家庭主教會議2015(三):第三週

            十月十九日,教宗於上週末所發表的講話繼續引起迴響。方濟各在十月十七日的演說中【1】,除了強調主教會議的三重聆聽(平信徒、主教彼此、羅馬主教)外,他提出教會該思考涉及主教層次的「中級團體領導」(intermediate collegiality),參照古時教會權力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架構。「教宗並不獨自高於教會之上;相反,在教會內,在受了洗的天主教徒之中,他是其中之一,在主教團中,他是眾主教之一」。同時,他補充道:「要教宗代替地方主教去考慮他們轄區內的每項議題,是不智的。從這意義上說,我意識到有需要去提倡健康的『權力下放』(decentralization)」。
高勒里治總主教

            同日,澳洲布里斯本總主教高勒里治(Mark Coleridge)對媒體表示2,需要重新審視天主教傳統用語。他又補充,「在離婚及再婚的情況,我們總是在處理罪的問題,我們一貫如此;教會傳統上稱第二次結合為犯姦淫(adulterous);但同時,並非每個個案都相同;不同情況就需要不同的牧民手法」。「持久、穩定而且充滿愛情的」第二次結合與「鬼鬼祟祟地在酒店房中渡邪惡週末的男女」並不相同。
尼菲斯總主教

            同日,波多黎各總主教尼菲斯(Roberto González Nieves)在教區網站上公佈他在上週大會討論中的發言3。他認為,要已再婚的天主教徒在領聖體的隊伍中交叉雙臂領受祝福而非聖體,只讓他們「『神領聖體』(spiritual communion)是不足的」。

            他在大會中表示:「這手勢有多重含義。這既顯示了他們領聖體的意願,但同時他們在整個團體面前卑下地毫無遮掩的揭開自己身處的狀態[按:如粵俚的『挖開肚皮』],就像在當眾說:『我罪、我罪、我的重罪!』」。

            他向大會提議,讓某些離了婚並已再婚的人透過參與「與耶穌基督相遇的地方」(lugares de encuentro con Jesucristo)進入「懺悔者的行列」(orden de los penitentes)。

   十月廿一日第三階段十三語小組討論報告對外公佈,以德語組報告最受媒體注目4。此德語組的成員,同時包括被視為開明派和保守派的神長,但此小組的報告就准許某些離了婚並已再婚的天主教徒領聖體提供方案。

            按現行規範,凡再婚的天主教徒都不得領聖體,除非他們的首段婚姻獲宣佈無效。

            德語小組在報告中提出,教會也許能夠行使那稱為「內庭」(forum internum)的治權(power of governance)[按:見CIC art. 129-130]來私下、按個別情況、在尋求指示和意見,然後得到司鐸或主教許可後,准予一些已再婚者領聖體。
格拉希亞斯樞機

            十月廿二日是次主教會議最終文件十人起草委員會成員、印度孟買總主教格拉希亞斯樞機(Oswald Gracias)在梵蒂岡新聞發佈會中表示,不要期望最終文件會有任何敲中鼓心的答案5。相反,這份報告的目的在於反映「大會意見」的總體內容,並指出一些綜合牧民方向。因為,「很清楚的,我們並未碰到教條。這次主教會議不在製造教條,但它確實在看看我們能夠把甚麼牧民提議、指引給予」教宗。

   他補充,十人委員會都對草稿一致同意。他又表示:「我不認為我們已看得見解決方法,但至少我們已開始提出問題,並已開始說這是要處理的,那是要再研究的」。「隨著我們對問題加深認識,我肯定我們將找到前進的路。以前,這已在教會中發生過」。

            同日教宗在家庭主教會議下午大會開會致辭時宣佈,成立「專責處理平信徒、家庭和生命議題」的新部門,但未有揭示該部門的正式名稱6。他並解釋,這「將取代宗座平信徒委員會和宗座家庭委員會」。而且,「宗座生命學院將撥入新部門」。換言之,後者雖屬新部門轄下,但因其獨立地位而不會被其吸收。

            十月廿四日,最終文件(意:Relazione Finale)所有段落獲大會三分之二大比數通過7。除了大眾預料的重申教會傳統就婚姻和家庭的教義外,是次主教會議並沒有對新建議關上大門,看似為教宗方濟各將來以一份具訓導權的文件來回應所有未獲回答的問題掃清道路。

            索邦樞機(Christoph Schönborn)在最終文件付諸表決之前對記者表示,「辨別」(discernment)一字乃理解這次主教會議的關鍵。他表示,這次主教會議把「大量注意力」放在他們的情況上,「情況多樣得沒有黑白分明的答案,沒有簡單的『是』或『非』」,相反,「需要去辨別每個情況」。他補充,「辨別」是教宗方濟各相當清楚的一回事;以他依納爵神操的耶穌會背景,他一生中一直在做「辨別」。
索邦樞機

            有關「辨別」的首個重要段落是51。當中提到「在面對困難的情況和受了傷的家庭,『牧者必須知道,為真理之故,他們有義務小心地辨別情況』(《家庭團體》84段)」。「在不同個案中,要負責任的程度不盡相同,而且有些原因能夠局限做決定的能力。因此,在必須清楚表達教義的同時,必須避免不去考慮不同情況的複雜性,並有需要關心人們因其狀況的生活和受苦情況」。

            至於讓離了婚並已民事再婚者重新融入教會生活的議題,最終文件表述如下:「他們已受了洗,他們是弟兄姊妹,而為了所有人的益處之故,聖神已在他們身上傾注了恩賜與神恩……關顧這些人,並非在教會信仰上及其為婚姻不可拆散性的見證中有所軟弱;事實上,透過這份關顧,教會表達出其自身的愛德」(84段;18772票通過)。

            「牧民陪伴和辨別的過程使這些信友在天主面前覺察到他們的處境。在內庭(foro interno)中,與司鐸的對話,培育其正確地判斷出甚麼是更完滿地參與教會生活的阻礙,以及有利於這完全參與並使之成長的步驟」(86段;19064票通過)。

        然而,文件中並未指明「更完滿地參與教會生活」是甚麼意思。因此,我們無法確定這是否指可以領聖體。

   至於同性戀的問題,文件寫道:「教會取態肖似主耶穌,祂以無界限的愛交出自己,是為每個人,沒有例外。當面對那些其中有人有同性傾向的家庭時,教會重申每個人,無論其性取向如何,他們的尊嚴都必須被尊重,要獲尊敬地歡迎,並要小心避免『每項不公義的歧視』(信理部,2003:art 4……『在同性結合與天主計劃的婚姻和家庭之間作任何比擬,即使如何間接的比擬,都是毫無根據的』(信理部,2003)」(76段;22137票通過)。

   在談及有關負責任生育時,文件強調良知(conscience)的角色,並說子女是「天主的一份恩賜」。它把收養形容為「真正家庭的宗徒事業(apostolate)。是次主教會議拒絕由政府因支持避孕、結紮和墮胎所施加的所有強迫形式」(63段;23721票通過)。

   同日,在教宗方濟各的閉幕演說中,強烈抨擊那些阻礙他向受了傷的家庭伸出援手的人8。這次主教會議「不是為解決與家庭有關的所有議題」,也不是「為挑戰和威脅家庭的所有困難和不確定因素找出全面無疑的解決方法」。相反,它希望「按福音、教會傳承以及二千年歷史」來看那些議題,為使「在不墮入膚淺地重覆眾所周知的和已經說過的話的同時」為家庭「帶來希望的喜樂」。

            他說,這次主教會是為「向每個人作見證:對教會來說,福音繼續是永恆新穎的生命力之源,以反抗所有將之『塞進』(indoctrinate)沒生命的石頭中用來投擲別人的人」。

            他接著的說話尤其尖銳。他說整個主教會議的過程頗發人深省。它揭示了「那些時常躲在教會教導或善良的意圖背後的封閉的心,是為了坐在梅瑟的座位上,有時自覺優越郤又膚淺,來審判困難的個案和受了傷的家庭」。

   他表示,無論如何,在會議期間所發生的一切「確實帶來了一場豐富而又有生命力的對話,並讓世界看到教會一幅栩栩如生的圖像,教會並非只是個橡皮圖章,而從她信仰的活水之泉中取水來讓乾渴的心恢復活力」。

            十月廿五日,在主教會議閉幕彌撒講道中9,教宗方濟各針對那無視人們的掙扎或看事物只看我們想它是如何的「幻覺靈修」的誘惑作出警告。他並針對「安排好的信仰」(scheduled faith)──即事事都已計劃好以致我們無法為有需要的人或那些正呼叫我們求助的人停下來──作出警告。

            他指出:「教會的首要任務,並非判人有罪或施加絕罰,而是宣講天主的慈悲」。因此他說:「今天就是慈悲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