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裏尋書】
深刻的個人經歷 (不)可信的歷史
作家及自由翻譯人 Kirsty Jane McCluskey 於英國天主教週刊《The Tablet》(2017年5月20日號,頁20)撰文,為「牛津世界經典系列」(Oxford World's Classics)的《The Jewish War》(Josephus著;Martin Hammond譯)作書評。
Kirsty Jane McCluskey 先讓讀者重溫一段往事:
在公元67年六月,即猶太人與羅馬交戰的第二年,猶太人在加里肋亞戰事中失利。維斯帕先(Vespasian)治下的羅馬,攻取了猶他帕他(Jotapata)。若瑟夫(Josephus),當時猶太軍事力量在加里肋亞的領袖,正與其餘四十多人躲在附近的一個洞穴中。
他們被背叛了,維斯帕先派了一名軍團司令去誘使他們出來。誘使,是若瑟夫的說法。他的同伴則催促他,寧死不降;假若他不殉國的話,他們就會殺掉他。但作為一名「先知」,若瑟夫看出維斯帕先勢不可擋。因此他堅定認為,他必須逃出去,並把這訊息傳給自己的同胞。因此,他藉著一段有感染力的演辭,說服其他人抽籤殺死對方,而不投降。他也會同他們一起抽籤。命運,或者上主意思(fate or providence),到最後只剩下若瑟夫和另一個人。若瑟夫便說服他一同活下去。然後,他們二人便走出去,走到若瑟夫後來的 patron (姑且譯作:老闆)的懷抱中。三年後,在羅馬軍圍攻耶路撒冷時,若瑟夫反而成了維斯帕先的傳譯和使者,乞求他的同胞接受羅馬軍必然的勝利,更是要體面地接受。
後來,若瑟夫寫下了七卷的《Jewish War》,從馬加伯起義講到耶路撒冷淪陷之後。一方面,若瑟夫強調,在(這段)歷史中以色列的天主總是首動者(prime mover);另一方面,他相信天主曾支持瑪加伯,今也支持維斯帕先。
無論如何,Kirsty Jane McCluskey認為,有著上述的經歷,寫下七卷《Jewish War》的若瑟夫既不是無可挑剔的目擊證人,也不是完全靠不住的無賴。若瑟夫可算是個深深感受到他必須訴說他所理解的--也許唯有他才能夠理解的--猶太對抗羅馬的起義的內心複雜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