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經今讀
我的正義──上主? 上主──我們的正義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讀經一:耶33:14-16
無論是禮儀年的結束或開始,教會禮儀都會安排一些描寫將來的章節。當然,兩者仍略有不同。讓我們比較一下今天的讀經一與上兩主日的讀經一,便可感覺出來。簡言之,在禮儀年結束時,多讀默示文學,當中對將來的描述,是末世性很強的,地動天搖,日月失光,多是善惡到頭終有報的描寫。因此,當中免不了有不少暴力或黑暗或審判的部分。但自禮儀年的開始起,重點轉移到描寫一個沒有死亡、沒有眼淚、人們理想的永恆國度,以準備國度建立者耶穌的來臨。
***
在整本《耶肋米亞先知書》的結構上,這首節乃《復興之書》(30:1–33:26)結束四神諭(14-16, 17-18, 19-22, 23-26節)的第一篇。基於各種理由(詳見Lust, 1994),學界不少人認為這四首神諭為後人所加(約在巴比倫充軍之後,即主前532年之後)。
但這些論點似乎仍不足讓學界為上述問題作出結論。至少,倫德堡指出(539),今天讀經一的三節,只是23:5-6的輕微改動版本;而學界幾乎一致認為23:5-6是直接來自耶肋米亞的(或親手著作或口述)。
23:5-6的神諭,是篇詩體,由兩對等的詩段(stanza)組成。但這裏的修改版本,則把第一詩節(colon)擴展為散文體的序言(即33:14),使得修改後的詩體不再對稱。但這新的兩詩節卻又藉新增的開首平行起來:
I
|
在那些日子…
|
bayyāmîm hāhēm
|
15節
|
II
|
在那些日子…
|
bayyāmîm hāhēm
|
16節
|
費殊班(Fishbane, 1985: 471-474)認為,這兩節的現存模樣,是因充軍流徙一事所觸動而修改的。但倫德堡則認為,耶路撒冷被毀一事,已足以促成類似的文學『二次創作』。因此,這段神諭的最早成書日期可推早至主前586年(即聖城淪陷的那一年)。
***
【14】看啊!日子正要來到──上主的宣言──我要履行我曾對以色列家族和對猶大家族說過[*1]的好事[*2]。
[*1]希伯來動詞「d-b-r」(lit. to speak)。
[*2]希伯來名詞組「haddāḇār haṭṭôḇ」(lit. the word / thing the good one=the good word / thing)。詞組中的「dāḇār」既可解「[說]話」,如:「當時全世界只有一種語言和一樣的『話』」(創11:1;《思高》譯);又可解「事[情、務、物]」,如:「因為達味除了赫特人烏黎雅那件『事』以外…」(列上15:5;《思高》譯)。
「看啊!日子正要來到」,其實是個固定句式(formula),是復興之書的首尾呼應框架(見30:3)。此外,如上所述,它也是詩體神諭23:5的開始,只是在這裏被延長為一句散文體陳述,指出上主確認祂將實現對以色列和猶大所說過的好話(或好事)。
***
【15】在那些日子和那時間,我將為達味之故使一株正義的苗芽生長。他要在大地上行公義和正直[的事]。
與早期的(即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們所不同的是,充軍及後充軍時期先知的「在那些日子」(英:in those days;葡:Nesses dias)指的是與過去和現在突然斷開的將來。在這設想的,而且不可單靠過去和現在自然地發展,而要靠天主介入的將來中,達味王朝得以復興。
不過,我們不可因而得出,這段先知文學所論及的,就是基督──即所謂的默西亞主義。儘管我們可把基督信仰中的默西亞概念追溯到充軍前的先知傳統,但這概念實際上到了相當後期才開花結果的。因此,我們不可把默西亞的概念時光倒流般加諸耶肋米亞腦中,尤如現在流行的穿越時空劇一樣。事實上,「māšîaḥ」(音譯:默西亞;本義:受傅者)一字在《舊約》中從未用來指一位將要來的救主;而「ṣemaḥ」(=苗芽)一字,也只有在匝加利亞先知書中才負有專門的意思:則魯巴貝耳(匝3:8)、大司祭耶叔亞(6:12)。及至新約時代,「達味之子」和「默西亞」兩詞才變得對等,指同一號人物。
話雖如此,這並不是說耶肋米亞並不接受上主將從達味的後裔中升起一位理想的君王的想法。反而,這想法不自耶肋米亞始。在成書於第八世紀初至中葉的《第一依撒意亞先知書》中,已表達出有一個達味王朝治下的更新王國的意念,而且措辭與今天讀經一中的神諭出奇地相似。此外,對達味王朝復興的渴望,也見於同時代的《亞毛斯先知書》(9:1)、《米該亞先知書》(5:1[2])和《一依》(9:6-7)。當然,說到底,達味血脈永世續存的概念,是建基於撒慕爾紀下卷第七章中上主對達味所立的盟約──【的確,其實《舊約》中的盟約不只西乃一約,而是多的是】。這盟約後來也成一篇聖詠的內容(見詠89:28-37)。
***
【16】在那些日子,猶大將會得救,耶路撒冷將身處安全中。人將這樣稱呼她:上主──我們的正義。
要玩味這一節,就要了解些少南國猶大在被巴比倫充軍之前的人物歷史。南國猶大末代君主,其名稱就是「ṣidqîyāhû」(《思高》音譯:漆德克雅)。這有何重要呢?其實,這名字的意思就是:「我的正義──上主」。這就足見,耶肋米亞先知在此,是要影射這位漆德克雅。
其實,在巴比倫真正攻陷耶路撒冷(主前586年)之前十年,巴比倫已圍城過耶城一次。最後南國猶大君王耶苛尼雅投降,王室成員被俘,充軍巴比倫。當時,巴比倫王拿步高立耶苛尼雅的叔父瑪塔尼雅為猶大藩王,並替他易名為「漆德克雅」。
按《列王紀下卷》所載──「他行了上主視為惡的事,像約雅金所行的一樣;因此,上主向耶路撒冷和猶大大發憤怒,由自己面前將他們拋棄。以後漆德克雅背叛了巴比倫王」(24:19-20)。換言之,這位末代君主的王號雖有正義之名,卻無正義之實。因此,耶肋米亞要對猶大遺民說的是,上主將興起的,是與這位因行惡(大概是指拜外邦人的神)以及背叛巴比倫而終致國難的,虛有其名的「我的正義──上主」所不同的,這號人物將真真正正地把「上主──我們的正義」實現於世,這不在只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所有人的理想居地的名字。
願上主祝福你、守護你,願上主使祂的臉光照你,施恩於你,願上主仰起臉眷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
梁展熙
參考書目:
- Fishbane, Michael.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Ancient Israe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 Koehler, Ludwig, Walter Baumgartner, M. E. J. Richardson, and Johann Jakob Stamm.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9.
- Lundbom, Jack R. Jeremiah 21–36: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nchor Yale Bible 21B.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Lust, Johan. “The Diverse Text Forms of Jeremiah and History Writing with Jer 33 as a Test Case.” JNSL 20 (1994): 31-48.
載於《信訊雙週刊》第281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