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同父同師者 何分貴賤
隨著禮儀年走到尾聲,教會為我們安排的讀經也逐漸把焦點放在省思末世的生活上。換言之,隨著世界徐徐邁向終結,而沒有耶穌可見臨在以日夕教導,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希望,並規避生活上的種種陷阱。恰好的是,各部福音的最後部分,正好也都在處理這問題。
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繪形繪聲的痛斥法利塞人的『假』。他們不單「只說不做」,還要「堆起不勝負荷的重擔,壓在別人肩上」,也就是要人們做一些根本不必要,增加人們無謂負擔的事。不過,他們「自己卻連用一個指頭去動一下也不甘情願」。相信大家會記得,《瑪》中的耶穌,卻是要讓那些「勞苦和負重擔」的人得到歇息(11:28)。
此外,耶穌又批評法利塞人的貪慕虛榮。他們將祈禱時的穿戴—經匣和衣繸—弄得更顯眼,為了使人覺得他們更虔誠;他們愛坐首席上座,以顯得自己的社交地位要重,受社會精英和權貴所尊重;他們喜歡被人冠以「辣彼」頭銜,突顯自己的學識淵博。耶穌一針見血地形容:「他們所做的一切,都要引人注目」。然而,《瑪》中耶穌卻並不介意人們稱人子為:「貪吃嗜酒的人,稅吏和罪人的朋友」(11:19)。
不過,耶穌同時提醒祂的門徒們,無必要因為法利塞人的行徑而全盤否定他們的說教。只要他們講的,是來自梅瑟的教導,他們便應聽從遵行。對耶穌來說,無論法利塞人的德行如何,他們教導梅瑟律法之所以值得聽從,是因為梅瑟,以及向梅瑟啟示的天主,而不是因為法利塞人。
事實上,對宗教領袖階層的批評,在猶太傳統中是早有『前科』的。今天的讀經一就是個好例子。然而,這些批評並非無的放矢,為批評而批評,或是出於私怨而批評。上主藉先知瑪拉基亞批評司祭們,準則就在於以色列民與上主所立的盟約。
但另一方面,今天的讀經也有給出宗教領袖—牧者的榜樣。在讀經二中,保祿把自己比喻為得撒洛尼教會(內弟兄姊妹)的母親。在禮儀跳過的部分,他又比喻自己為教會的父親。當然,世上有好的父母,也有不負責任的父母。然而,在《得前》中,他清楚指出了他把自己比喻為得城教會母親和父親的特質,分別是:慈愛、眷顧、疼愛,以及:勸勉、鼓勵、忠告。保祿在書信較前的部分,也提到,「我們宣講,並不是為取悅於人,⋯⋯也沒有託故貪婪,⋯⋯也沒有向任何人尋求過光榮」。保祿的榜樣,在目的上,當然是法利塞人的相反。但除此之外,他對得城教會的父母之情,也展示出引領團體的理想心腸以及方法。
的確,耶穌並沒有要求祂的聽眾(甚至《瑪》也沒有要求他的讀者)去拒絕法利塞人的教導。事實上,當信仰同一個天主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宗教—一個由人所組成的團體時,(權威、權力)架構的存在是無可避免,問題在於,人總有人性,當一個人擁有權力(權威)時,儘管是在一個宗教體制內,有可能會有意無意的自視為與別不同,甚至高高在上。
《瑪》的上文下理也許更有助我們明白耶穌的意思。誠如上週所讀到,耶穌認為,愛慕上主以及關愛近人,乃至關重要的律法。仔細想一下,不難發現,這兩點雖然要求要有外在的行為,但更基本的是,要把上主和近人放在自己心上,位置至少要與自己同等。然而,研習多年並教授律法的法利塞人,做的一切竟然只為「引人注目」,甚至把難以承受的重擔壓在別人身上。這些法利塞人,他們炫燿自己的虔誠,無必要地誇大律法的要求,固然可惡;但更重要的是,身為天主子民的領袖階層,他們心中既沒有天主,也沒有近人,或至少,在他們心中,上主和近人的位置,遠不及自己重要。
我想,這樣方能避免誤解耶穌結束時的諺語:「自高者必被貶抑,而自謙者必受抬舉」。這當然是個待人處世很有智慧的話。但是,為己謀算之徒,又確實可濫用箇中智慧:為求被人抬舉而刻意自謙。我猜測,這可能是有用的厚黑學,但絕對不是耶穌的教導。
回過頭來看,無論是耶穌的「我們都『只有一個』父、『只有一個』師傅、『只有一個』領袖」,抑或是先知瑪拉基亞的「我們不是共有一個父親嗎?不是同一的天主所創造的嗎?」,都只是在傳遞一個訊息:『本是同根生,高低何所分?』。
從這個角度看,無論先知的「我們為什麼還彼此欺哄?」,以及耶穌對法利塞人的指摘,不過「愛人如己」的另一面。我想,也許是因為明白了這一點,聖詠作者才會如此祈禱:「上主,我不心高氣傲, 我也不敢自視過高;我決不好大喜功,也不妄想成大業」;「上主,請賜我得享你的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