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神學展望】波城論聖言

神學展望
梁展熙

波城論聖言

刊於:澳門《號角報》2017年11月24日

每年的十一月,對現今聖經學界來說,是特別的月份。在這個月的其中一個週末至翌週二(通常是第三週),來自世界各地的聖經學者會匯集在美國其中一個大城市,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人也有幸,所交付的論文(article)獲接納,且旅費蒙澳門教區紅衣會資助,因而能夠參與這次聖經學界的盛會。

這一年一度的聖經學界盛事,由源自美國的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暫譯:聖經著作學會)主辦,每年選定日期和城市,統籌這年度大型研討會。有多大型呢?就以今年而言,研討會場次(session)超過一千二百,發言人數大約四千六百人。主題遍及聖經中各書卷、聖經詮釋、聖經與各神學科目(如教義、倫理等)之關係、聖經歷史背景、聖經考古、聖經與經外文獻之關係、聖經與現代文化,以及與其他宗教經典的對話等等。場地方面,包括當地的海因斯會議中心,以及當地其餘六所國際連鎖大酒店的所有會議展覽場地。

此外,大會也舉辦了聖經學界出版面展覽,推廣新書,也向與會學者提供相當優惠的折扣。參展出版社超過一百五十個,當中包括由本篤會美國聖若翰隱修院所創辦的Liturgical press、羅馬宗座聖經學院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出版社、美國瑪利諾修會的Orbis Books、保祿大家庭的Paulist Press,以及我正在深造的魯汶為基地的Peeters〔按:荷蘭/佛蘭德語〕、美國聖母大學出版社、美國天主教大學出版社等。當然也包括: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以及包括來自德國的其他出版社。

在眾多的系列研討會中,我主要參與以色列先知著作和聖經字典編纂(biblical lexicography),我也會在其中發表論文在前者中發表。此外,我也參加了一些個別的場次,希望會得到出乎意料的靈感和啟發。

按大會安排,我的文章的發表時間在會議第一天下午,在「以色列先知著作」系列的第一場。同場的另外三位學者分別從文化創傷理論、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以及集體身份認同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哈巴谷》和《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所隱含的,以色列民如何面對國破家亡的敗局,又如何從中重新振作起來。

至於我自己,則從字義分析的角度出發,集中討論依57:18一節的文字問題,指出目前的理解所帶出的與上文下理的不合之處,藉重新建構句中兩希伯來動詞字根「n-ḥ-m」(慣解:安慰)和「sh-l-m」(慣解:報還)的意思為「內在平靜」和「平衡」,來解決這一節的理解及脈絡問題。在提問方面,有與會者確實指出了我文中方法論未盡完善之處,也有提議把主題擴展到依四十至六十六章,以求對該主題有更完整的理解。慶幸的是,本場的主持學者認同我願意面對聖經字義重構這類技術性較高的主題。

這系列的其他場次也有不少亮點。面對學界未能就《約納先知書》的文體下定論的問題,有學者就提議參考古非洲民間口傳寓言,以作為該書的文體基調,因為古時北非與聖地同屬閃系語區,有共享文體的可能。

至於討論到另一篇有關先知書中的詩歌文體的論文時,論者就指出,聖經的先知著作中嵌有詩歌,當中時有因文法問題等的不一致性。但這是不一致性不一定是抄經員的出錯,更有可能是作者(或編者)的原意,以求藉此表達出文中所表述的、或當時當地以色列民那破裂失陷的世界觀。而當中意義上的不明確(ambiguity),就是抗拒著任何的解讀,而是希望讀者去經歷文中的體驗。這一點我認為相當重要,因為今天各語言的譯本,為了讓閱讀變得容易和順暢,而有意無意的把這些原文的窘境馴化。這既讓讀者方便,卻又難免讓讀者錯過了一些得著。世事,果然針無兩頭利,有得必有失。

其次,有學者指在,在耶肋米亞先知書中,先知至少兩度,引用上主曾說過的話與上主對質(4:10; 32:25)。不過,後來上主總會回應這些質問(4:18; 32:36-37)。由此,他得出反思,認為一個人—尤其在面對人生窘境時—與上主爭辯,其實也可能是活出他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被質問都好,上主總是願意回答人,願意與人對話。

還有學者嘗試找出依14:12的「朝霞的兒子、晨星」所指何物。學界暫時的共識,只能確定這裏所指的是古近東地區的某個神話人物。然而,透過考證不同的希伯來語字典,以及查遍古近東的其他古代文獻,學者有力地提出,這號人物很可能是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神祇「馬爾社克」(Marduk)。

總體來說,出席這次會議讓我獲益良多。除了有機會在世界性的學術場合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交流,並聽到其他出乎意料之外的意念。更重要的是,儘管過了二千年歲月,聖經的豐富仍在啟迪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繼續以聖經為明燈,回望過去、透視現在、展望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