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卅二主日
耐心等候 日夕添油
Fresco from High Decani Monastery, Kosovo, Serbia (14th century) |
甲年只剩下三個主日。各主日的福音都與世末(the end times)相關。選讀的內容,都是在門徒們問耶穌:「甚至是時代窮盡的徵兆?」(瑪24:3)時耶穌的回答。這一大段福音章節內容的主題,都是我們已經見過,而且會在將臨期再見到的:要做好準備!
與今天的信徒不同,如讀經二所示,初期基督徒,包括保祿,都相信升了天不久的耶穌,將在他們有生之年就再來,並會把他們與祂一同帶進天主國度。因此,他們中一些人的死亡使他們擔憂。這些弟兄姊妹是否因為犯了某些不為人所知的過失,因而招致軀體的死亡呢?還是他們自己誤解了這世代的圓滿的意思呢?保祿一方面向他們保證,在活著的與已死的之間,並沒優勝劣敗之分。從《得前》的筆觸看來,保祿自己也開始明白,世末並不會如自己一直認為的迅速(儘管似乎他仍然以為會在他有生之年發生)。
他們等待耶穌再來,大概二十年左右(保祿書信大約在第一世紀五十年代成書)。雖然二十年的等待,已經很厲害;但他們在等待期間,心思念慮間,似乎已出現難關。不過,大概因為耶穌也早已知曉,世界結束之期尚遠,祂門徒要等待的日子,並不短暫,故此,在四部福音中,在祂離開自己的門徒之前,多少都要提到在這段祂離開與再來之間的日子,門徒們該如何等待。
禮儀揀選了耶穌的一個比喻,來嘗試回答這問題。在一個婚宴舉行時,十位侍女在門外等候新郎。豈料新郎遲至半夜時份才到,期間十位女子都睡著了。聽到人群的呼喊聲,她們嚇然醒來,並重新點著燈。其中五人,發現自己剩下的油不夠,燈快要熄了,便想向另外五位有帶額外燈油的姊妹借油。怎知她們斷然拒絕,更提議她們去油販處買。就在她們去買油期間,新郎到了,便與有油的五位侍女進屋享宴。及至其餘五人回來時,新郎卻拒絕為她們開門,並答道:「老實說,我不認識你們」。最後,耶穌為這個比喻下了一句總結:「所以,你們要警覺,因為何時何日,你們並不知道」。
比喻中的情節,本身是簡單的;但含義,至少乍看之下,令人困惑。首先,雖然耶穌在最後的總結,要求祂的門徒們警覺。但是,要警覺些甚麼呢?至少在這個比喻中,這警覺似乎意不在警『醒』。畢竟,十位侍女中,無論被稱為「傻呆的」(參《拉丁通行本》:fatuae;葡《Difusora Bíblica Capuchinhos》:insensatas)還是「精明」(參《拉》及《葡》:prudentes),她們都曾打瞌睡。
其次,令讀者心有戚戚焉的,是耶穌希望門徒們學習的五位精明侍女,竟然在傻呆五人組最有需要的時候,斷然拒絕出手相助。我認為,其中一個比較合理的解讀,是因為這到底是個比喻,而這油所要比擬,其實是一種人無法借予他人的東西。
這是甚麼呢?也許回到《瑪》的大脈絡中,我們就能找到一些端倪。在比喻中,侍女能否進屋參加婚宴,關鍵在於燈光是否仍然點著。《瑪》中耶穌在山中聖訓時就已提過:「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耀你們在天之父」(5:16)。的確,這把對上主的愛廣施到近人身上的善行,是沒法借予他人的。而且,在兩個主日後我們會再聽到,這份對近人—尤其有需要的近人—的關顧,乃最終之日取決人歸何處的不二條件。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傻呆五人組在『食閉門羹』時的求情之言:「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吧!」。她們兩次呼喊「主啊!」(如參:思高譯本),也會使讀者想起耶穌在山中聖訓結束時所說的:「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入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7:21)。在人生中,按體現於耶穌言說身教的天主旨意行事,這當然也是借不了的。
然而,人生變幻,世事莫測,如何在此塵世中好好履行上主旨意,並非易事。因此,我們需要追求那自創世已與上主同在的智慧。而在猶太思想中,智慧(Khochmah)既指人情練達般的深諳世道,也指『落手落腳』辦事的能力(=wisdom+skilfulness)。幸而,讀經一向我們保證,這「智慧」,只怕你不求;你一求,你不單會遇見她,甚至她會來尋找你。問題是,人們普遍追求的,究竟是上主的智慧,抑或只是世道的『聰明』。
把幾篇讀經放在一起的話,我猜想,禮儀想我們明白,一方面我們的確的徐徐朝著結束走著,無論是我們自己的終末,還是世界的終末。畢竟,甚麼時刻要發生甚麼事,終歸掌握在上主手中。但是,正正因為我們不會知道那時刻何時來到,我們反而無需過份著意,反而在日夕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不平凡地時刻盡力活出上主的旨意,為燈天天添油。那麼,就不用擔心新郎來到時,燈油嚇然燒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