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展熙
甲年天主聖三節三即是一 一即是三
聖奧斯定。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現藏於:布拉格國家藝術館 |
相信不少人都已聽過一個關於聖奧斯定的故事。話說他有天在海邊散步,看到一個小孩不斷來回,用貝殼把水倒進沙洞中。奧斯定問他在做甚麼,那小孩答說他想把整個海洋都放在洞裏。奧斯定回他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小洞怎也裝不了整個海洋。那小孩卻答道:「你在嘗試做的──以你的小智慧來理解三位一體的奧秘──不也同樣不可能麼?」。
的確,傳統上的教義表述「三位一體」(three persons in one God)是難以理解的。所以早期教會不少人都曾嘗試以較簡單的圖像來闡釋。最簡單的,要算聖博德(St Patrick)的三葉草。稍為豐富點的有聖亞大納削(St Athanasius)的:父是水泉、子是流水、神是喝進口中的水(Ad Serap., 1:19)。甚至連奧斯定,也曾提出以施愛者、愛本身,以及被愛者(lover, love, beloved)來理解聖三的關係(De Trinitate, IX,2,2)。
然而,誠如基督信仰傳統所認為的,三位一體是「mysterium stricte dictum」,即:這奧秘的本質是無法言喻的。事實上,今天讀經就暗示出,人只可透過天主與人之間的經驗、交往和關係這角度來開始理解天主,無論是父、子,還是神。在三篇讀經中,我們都可看到,三位一體的天主總是出於愛而主動向人伸手,尋求最深層次的共融(communion)。
今天從《若》中節錄的福音選讀,載有很可能是整本新約中最常被引用的一句:「天主這樣愛了世界,竟賜下了自己的獨子,使所有信祂的人,不致喪亡,反獲永生」。這篇讀經的焦點是在於天主在人類歷史,以致在每個人的生命所做的一切。
在讀經一中,上主啟示自己:「上主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上主的這句自我啟示中有三個重要的字:(1) 『慈悲』(raḥûm),這字與「reḥem」(womb=字宮)同源,表示出天主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情;(2) 『慈愛』,或可譯作「堅定不移的愛」(steadfast love),指出天主對我們的承諾是如何堅決;(3) 『忠誠』,表示天主是我們完全可以信賴和依靠的。雖然上主的這番自我啟示並沒有就天主性的本質作出任何哲學神學解釋,但卻真實地顯現上主轉向我們的那慈悲的面容。
尤有甚者,上主的這番自我啟示,並不是沒有語境的、從天掉下來的陳述。我們要留意,這是在梅瑟帶著兩塊石板上山,讓上主重製約板的時候。至於約板為何要重製?我相信大家都十分清楚了。即使自己的子民為了金牛而背棄上主,上主卻依然忠於自己,願意重立約板。梅瑟稱這民族為「冥頑不靈的」(stiff-necked;通俗點說:硬頸),但上主卻向這樣的子民展現祂的慈悲寬仁、慈愛忠誠。
切記,這一點十分重要,否則我們會誤以為天主的慈悲寬仁只是那些忠信的人的賞報。非也!上主是與如你我一樣的罪人和「冥頑不靈的」人立約,並對他們慈悲寬仁。保祿所講的「主耶穌基督的聖寵」是賜給那些不值得的人的;「天主的慈愛」,是向罪人傾注的;「聖神的共融」,是授予那些不堪當的人的。禮儀今天讓我們慶祝的,就是這無限慷慨的奧蹟。
至於天主三位一體的奧蹟如何塑造我們的人生,《The New Dictionary of Catholic Spirituality》(公教靈修新字典)中的〈三位一體靈修〉(Trinitarian Spirituality;pp. 968-982)一文頗堪一讀。現節譯當中數句:
「因為三位一體天主的奧蹟是基於不同位格(person)的共融,由此而生的靈修也必須專注於人與人(human persons)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與其它受造物以及大地的關係的質素。……
三位一體的天主乃所有人際關係的模範。天主的三位存在於一份富多樣性而平等、獨特而互相依靠的關係。因此,人與人之間也應尊重彼此差異,培養互相扶持之心,並建立真誠地互相補足的關係。……」
這也呼應保祿在讀經二中所勸勉的:「你們要歡欣愉快,力求成全,彼此勸勉,同心合意,和睦相處」。
的確,無論神學上的思索是多麼重要,都不是今天禮儀的要旨。天主聖三節反而是提醒我們,要感恩天主聖三在我們人生中帶來的美善,並透過把聖三的生命,活出於人前。至聖聖三乃多元一體(unity in diversity)的完美模範,我們彼此和諧共處,就能日益肖似天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