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天國之秘
在三部對觀福音(《瑪竇》、《馬爾谷》、《路加》)中,耶穌宣講的最重要訊息之一,就是「天國」。因為「天國」將至,所以我們「要悔改」,以為進入天國作好準備。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悔改呢?或更好說,我們應為我們過去生活態度的哪部分懺悔,又該將之改成甚麼呢?對這問題的回應,乃今天禮儀選讀的主軸。
首先是取自匝9:9-10的讀經一。這兩節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畢竟,四福音都以此為耶穌榮進耶京的舊約背景文本。簡言之,隨著匝加利亞宣告一位謙虛內斂的未來君王將會來臨,先知鼓勵耶路撒冷城中的人要保持希望,甚至要歡喜雀躍。然而,在指出的是,這兩節先知書的文字,其實是暗示著,這位上主將會派來的謙卑君王進城之時,乃是推翻外邦人異族帝國主義統治勝利的凱旋遊行。第一,先知呼籲「熙雍的女兒」和「耶路撒冷的女兒」要「盡情歡樂」和「欣喜高呼」(9節)。而按《舊約》的寫作手法傳統,每次以色列民打勝仗,無論是實質意義上說或是比喻意義上說,在勝利遊行時,都由女子為遊行隊伍載歌載舞(如:亞郎的姊妹米黎盎〔見出15:20-21〕、民長依弗大的女兒〔見民11:34〕、達味殺死了哥肋雅後的厄拉谷城婦女〔見撒上18:6-7〕)。第二,回到《匝》的上文下理,自匝第八章起,先知開始宣告「萬軍的上主」將出手拯救祂的百姓於異民手中,並把已被流放的以色列遺民領回耶路撒冷。這思想會發展成舊約末世論的常用術語「在那一天」(12:3, 4, 6, 8, 9, 11; 13:1, 2, 4; 14:4, 6, 8, 9, 10, 13, 20),也就是那「上主的日子」(14:1;參14:7)。總而言之,《匝》所宣告的,確是戰勝預言。
雖然,憑著這位上主派來的將領,天主子民終會得到勝利;但這位君王,與一般得享十全武功稱號的帝王並不相同。他既不會借軍功來擴大的自己對國內人民的控制,或加徵稅收以過好大喜功的生活,並經續擴張領土,挑起戰事。這一點,從這位君王進城時所騎的動物看來,就不言而喻。在今日,人們接觸馬匹的最大機會,不是博彩就是儀式用途;但在古時,馬是戰鬥(力)的象徵。故此,一般軍隊遊行,將帥等領軍人物,必坐在馬上,受途人瞻仰。然而,這位君王卻選擇坐在驢子上。驢子體形一般較馬小,而且性情較溫馴,古時用作運輸或穿越沙漠代步之用而已,與戰事完全沾不上邊。這位君王的這個選擇,明顯是要把自己與其他的君王區分開來;他不要當一個君臨天下,強調使用武力的領袖:「他是公正的,無敵的,也是謙虛的」(9節);「他要向萬民宣示和平」(10節)。
讀經一的兩點:謙卑與和平(或平安;peace),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也得到呼應。稍稍回憶一下脈絡。在上兩個主日,我們聽到耶穌在派遣門徒們去傳教前所給予他們的囑咐(《瑪》第十章),今天,我們進入到第十一章。上主日的選讀與今天的選讀之間,禮儀略去了若翰的門徒們因有疑惑而來向耶穌確認祂的默西亞身份(11:1-6);耶穌對猶太群眾論及若翰(7-15節);耶穌責斥祂的同代人(16-24節);最後才到今天的選讀。
今天的福音選段,在通行的中譯本(及葡譯本)中,都把「聰明博學之士」(os sábios e os entendidos = the sages and the learned)與「小孩子」(os pequeninos = the little ones)作對比,貴後者而輕前者。然而,我認為把後者的原文「νηπίοις」(音:nētíois)如此翻譯,不合原意。最重要的理由,可見諸〈耶穌責斥祂同代人〉一段的開首句:「我可把這一代比作什麼呢?它像坐在大街上的兒童,向其他的孩子喊叫,說:我給你們吹了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了哀歌,你們卻不捶胸」(16-17節)。這裏「兒童」的原文,是「παιδίοις」(paidíois=as crianças = children)。上述關鍵字原文「νηπίοις」字源來自「νη-」(不)+「ἔπος」(說話的),拉丁語系相對應的是英語的「infant」(葡:infante)〔拉=in + fans = 不 + 說話的〕。由是推之,耶穌並不是在批判「聰明博學之士」—用今天的話說即知識份子、社會菁英—而是那些自以為自己已經是智者或者專家,以自己的想法來批判一切的人。與之相反的,是那些「赤子般的、天真無邪的」人【參NAB: childlike;或更好譯為infantile】。有照顧過BB的人就會知道,他們並非毫無自己意志的,只是他們最終也全心依靠那愛護自己、照顧自己的人。這也是耶穌對祂的追隨者的要求。耶穌抱著父愛母愛的情懷:「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20:28)—對祂有最終的信靠,因為「一切都已由父交給了我;除了父以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及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瑪11:27)。
這就是今天選段最後數節中所提及的「軛」。這數節(瑪11:28-30)是《瑪》獨有的。《瑪》的門徒之道的「軛」,並不是放棄知識智慧,而是以耶穌的教訓—天主聖言—來裁培自己和其他基督徒的知識和智慧:「你們要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習,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你們必找到你們靈魂〔=生命/人生〕的安息〔=憩息/rest/descanso〕」(瑪1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