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聖言啟航】 甲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 源源不絕的生命力量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源源不絕的生命力量


By Sieger Koder

正如上主日的禮儀選讀一樣,今天的幾篇讀經,都旨在嘗試向參與禮儀的信友從數個最重要的角度來闡釋今天的禮儀主題:基督聖體聖血。首先,天主所賜下的天上神糧足以永遠飽飫人類的饑餓。其二,禮儀提醒我們,其實我們每個基督徒就是基督的身體。最後,禮儀讓我們思考一下,我們作為基督奧體的一部分,與天降神糧之間的關係。

先看讀經一(申8:2-3, 14下-16上)。其實整部《申命紀》,是以梅瑟臨終囑咐的手法把梅瑟律法(更準確地說,是梅瑟訓誨)著述出來。而在今天的選讀中,梅瑟勸告以色列子民,要時刻緊記上主在他們在曠野中浪蕩四十年間為了他們所行的奇事。天主答應了以民,定會時常陪伴他們,永不離棄他們;而祂也透過在路上一直給予他們的一切所需,來兌現祂的諾言。至於這四十年間的試煉,就是上主要看看他們會否也忠信於他們在與上主所立的盟約中所許下的諾言。以民在曠野浪蕩四十年期間的考驗之一:饑餓,上主就曾降下瑪納來使以民飽飫。這是上主突顯出人要對祂有信心並信靠祂定會使所有飢餓的人得到飽足的方式之一。梅瑟並再度提醒以民,不要忘記,正正是在他們一無所有的時候,天主滿足了他們的一切需要。也許,在我們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的奧蹟的同時,也讓我們反思一下,在面對困難和匱乏的時候,我們是信靠利用各種人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多一些,還是信靠上主多一點?(當然,信靠上主並不等於我們可以翹起隻手,甚麼也不用做!)

至於讀經二(格前10:16-17),則是保祿在他寫給格林多城信友的書信中,發展出基督與基督徒團體作為基督的身體的神學思想。由於在保祿時代的文化,人與人之間交情的建立,以至團體成員間的聯誼,都是以擘餅同食和同杯共飲的方式來進行的,由此,保祿引出一點(在當時來說是)新的思想:因著我們共享同一杯酒、同一個餅,我們也與基督本身緊密相連起來,也與祂為了我們而犧牲自己的自我祭獻相連起來。此外,因為這共享的行動常是在團體中進行的,因此,藉著每個人與基督的相連,每個基督徒事實上也彼此相連起來,成為基督的身體(或稱「奧體」)。這身體執意效法基督,立志要度一個凡事並不只先照顧自身利益而是要兼顧到別人的生活。可以說,在主的餐桌上共享過基督的體血,會使每一個基督徒轉化成為基督,也會把整個基督徒團體轉化成基督。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保祿在整段中(14-22節)要處理的主要問題其實是:基督徒,一旦加入了基督追隨者的行列,就不應再參與其他神祗的祭祀,也不應進食那些在別的神靈面前祭獻過的肉。因此,保祿在這裏側重的,並不是聖體聖事本質或神效,而是聖體聖事對於個體參與團體的身份認同及劃分的問題。

這一點,《天主教教理》也有闡述:「初期的基督徒也用〔擘餅〕這個說法來稱呼感恩聚會。他們藉著分餅來象徵:凡分食同一個擘開的餅──基督──的人,就是進入與祂的共融中,並在祂內形成一個身體。」(第1329段)。

然而,有關聖體聖事的神學問題,《若望福音》則有更深層次的元素可供我們反思。今天禮儀所截選的福音選段,開首就直接了當地以耶穌的以下說話來開始:「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若6:51)。從《若》的角度看來,在感恩聚餐中基督徒所共享的基督聖體,與基督的救世工程是密不可分的。這工程,是基督為了我們的緣故而交出祂的肉軀,傾流祂的鮮血而成就的。

對《若》來說,天主父乃生命(力)之源,祂與耶穌共享這份圓滿的生命(力)。耶穌,作為從天降來的生活食糧(更貼切的口語:活生生的食糧=the living bread),為所有人交出了祂這份生命,為使所有人都得到這份生命。「血」和「肉」這詞組合起來要表達的,其實就是耶穌的整個生命,祂為了世界而交付的以及傾流的。因此,凡相信祂的,接納祂的,並分享祂—生活的食糧—的體血的人,必將永遠生活。

總括來說,天主曾賜下的瑪納以及律法(=教導)所為人生(命)的滋養的行動,在耶穌—生活的食糧—身上達致圓滿。所有吃祂的肉、喝祂的血的人,都存留在祂內,祂也存留在他們內。藉著耶穌的人生、死亡和復活,瑪納獲得了全新的意義。祂—天主所賜下的新瑪納—以祂自己來永遠地餵養我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