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聖神 降臨 充滿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聖神降臨節

聖神 降臨 充滿



瑟納(Siena)主教座堂祭台畫(聖神降臨)(繪於1308-1311年間)。
畫家:杜曹(Duccio di Buoninsegna)(生卒:1260–1318)。
現藏於:意大利瑟納主教座堂博物館。

聖神降臨節,舊稱「五旬節」(旬=十天),其前身是一個猶太信仰的節日。話說在出離埃及時,在橫渡紅海四十九天之後,以色列人到達西乃山下。在第五十天,「西乃全山冒煙,因為上主在火中降到山上」、「全山猛烈震動」(出19:18),並與以色列立約。時至今日,猶太人仍然慶祝這節日,是為šāḇuʿōt(字義:weeks;有中譯本作:七七節)。說希臘語的猶太人稱之為hē Pentēkostē Hēmera(字義:the Fiftieth Day;即:第五十天)。這亦是基督信仰傳統所採用的名字。

《路-宗》作者所描寫的聖神降臨一幕,其實也充斥著不少舊約的主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上段所提到的盟約。正如猶太人在上主從埃及奴役中解放了他們出來後的第五十天紀念天主在西乃山與他們所立的盟約,我們也在基督從死亡中解救了我們出來後的同一天慶祝這個新盟約的團體的組成。

好像在舊約中每每描寫到上主顯現時總是驚天動地的,《宗》第一章也不惶多讓,包括有如暴風造成的巨響、有舌狀的火焰降在在場每個人的頭上、操不同語言的人同時聽懂等。因此,在讀到這一章時,我們卻經常把重點放在這些東西上,去辯論這些細節曾否真實發生。這問題的確很重要,但這樣就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人被聖神充滿,是甚麼意思?

今天的各篇讀經中都暗藏一些提示。先談《宗》。在領受聖神後,門徒們馬上衝出去向人講道,而來自不同地區,即操不同語言的人,都聽懂他們的說話。我們不能確定就是門徒們各自說一種不同的語言(即xenolalia),還是他們一同說著一種超驗性的語言(所謂的glossolalia)而操不同語言的聽者都同時聽懂。但可以肯定的是,聖神降來之後,被基督的福音喜訊所吸引的人,不再因為語言而被區分,反而成為一個團體。

這一點在保祿的信中更為突出。首先,聖神充滿一個人,必使得他承認耶穌是主。第二,聖神讓每個跟隨基督的人都身負不同的使命,在世上各司其職。第三,在教會內的各職務,以致每個成員本身的一言一行,都應以拓展基督信仰、為整個團體服務為目的。最後,無論各人的職份如何不同,卻全都同屬一體。保祿甚至引申指出,因此,基督徒團體──教會──中,無論是來自不同種族的人,抑或社會地位的高低,都應無分彼此,同屬一體。

在《若》中,宗徒們領受聖神的方式有些許不同,是耶穌藉噓氣讓他們充滿聖神的。這大家都知道,很可能是呼應上主在《創》第二章中造人的一幕。此外,基督並馬上把赦罪(與否)的權責交託給宗徒們。這先令我們記起,禮儀在數週前讓我們聽到耶穌對門徒們說過的話「我不會留下你們,像孤兒一樣」(見若14:18)。被聖神充滿,首先就是耶穌在世上繼續陪伴著每個跟隨他的人的方式。此外,聖神每充滿一個人,就是一次新的創造,不斷地為這一個寬恕及修和的團體帶來新成員。

但這又同時預示著,這個天主的新創造,被聖神所充滿的團體,並非十全十美,有時會有意無意傷害了彼此。這一點,保祿自己有切身的經驗。他之所以要寫《致格林多人前書》,從這封信的內容看來,就是因為該城的團體出了不少問題:有關性的道德、食物、婚姻、女士如何參與基督徒公共崇拜聚會,以及如何舉行主的晚餐等,當然還包括團體內各勢力的不和甚至彼此以言語攻擊。保祿又寫信,後來又再度到訪格林多城,為的就是要確保這個基督徒團體能夠彼此聆聽,而且互相寬恕,然後重新上路。

由此可見,聖神的充滿,並不是要讓被充滿的人來眩耀,甚至(有意無意地)造成基督信仰團體的分裂。相反,被聖神充滿的人,勇於對人宣講基督、堅持祂愛上主愛近人的價值。他們致力讓基督喜訊能讓世上操不同語言的人都聽得懂。為了使他們每個人有能力完成其在基督團體中的獨特使命,聖神都會賦予他們不同的神恩。他們會盡力把寬恕帶到基督徒團體以至世界的每個角落。每個追隨基督的人,無一不被聖神所充滿。讓我們竭力,使基督的噓氣生生不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