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
迴聲未斷的和平綸音
梁展熙
當然,梵蒂岡並沒有直接參與這場戰爭,但並不代表當時的教宗是隔岸觀火、袖手旁觀。事實上,誠如英籍歷史學者普拉德(John Pollard)在他於前年出版的《The Papacy in the Age of Totalitarianism, 1914-1958》(極權時代的教宗)第二章,便詳細講述了當時在位的教宗本篤十五世為了世界和平而嘗試作出的努力。
***
自奇薩樞機(Card. Giacomo della Chiesa)在一九一四年九月三日就任教宗本篤十五世起,他一直尋求促使大戰結束,以及緩助戰爭的受害者。他稱這次大戰為「無謂的殺戮」。當時的新技術被全面投入戰場,讓戰壕中充斥著死神腳步的可怖;又有魚雷攻擊民用和商用的船隻,空襲和炮轟城市等導致大規模的平民傷亡。
他在當選後不久,便發佈了宗座勸諭《Ubi Primum》,呼籲各參戰國停戰議和。兩個月後,他在他的首份通諭《Ad Beatissimi Apostolorum》中重申這呼籲。他同時指出,隨著這戰爭的開展,「種族仇恨已達致高峰」。普拉德認為,本篤十五世是首批感受到種族爭議已成為影響歐洲各國關係的議題。
及至一九一五年,教宗本篤十五世嘗試透過外交途徑帶來和平,至少避免戰火蔓延。在該年四至五,他嘗試充當奧匈帝國與意大利之間的中間人,為免兩國爆發戰爭。同年七月下旬,他再發表宗座勸諭《Allorché fummo chiamati 》,再度呼籲停戰議和,並讓被吞併的國家得以重新建立(具體指被德國吞併的比利時)。
其實,在這份勸諭發表之前,梵蒂岡已嘗試以讓比國光復為前題,為比、法、德三國議和;可惜最後因英國不肯讓步而未能成事。此外,本篤十五世也嘗試在於一九一七年春就任的奧匈帝國新國王卡爾一世(Karl I)以及協約國之間斡旋,並希望暫時推遲美國總統威爾遜加入戰團。唯這些努力也付諸流水。
到了一九一七年八月(順帶一提,是聖母在花地瑪顯現期間),教宗本篤十五世公佈《致參戰各國領袖之和平照會》。普拉德從中總結出本篤十五世的七大要點:重建國際法的道德力量、雙方共同解除武裝、爭議透過國際仲裁解決、雙方共同放棄以報復之名再戰、撤離並重建被佔離地區、領土爭議透過商議調解。
很遺憾,教宗並未得到正面回應。雙方都不認為當時和談時機成熟。德國覺得自己尚有勝算。英、法、意也都予以拒絕。協約國日益依靠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更對此嗤之以鼻。
很遺憾,教宗並未得到正面回應。雙方都不認為當時和談時機成熟。德國覺得自己尚有勝算。英、法、意也都予以拒絕。協約國日益依靠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更對此嗤之以鼻。
另一方面,各方對本篤十五世的反應冷淡,也非事出無因。雖然教宗宣佈自己為獨立,並不偏於任何一方,但這得不到參戰雙方的信任。當時,人們認為,梵蒂岡也有其目的,就是藉著促進和議,讓條約使自己套回意大利統一運動時在1870年失於意大利之手的教皇國土地。梵蒂岡也一直保護奧匈帝國--歐洲最後一個天主教強國--的存在,作為阻擋東正教俄羅斯的壁壘。出於對東正教的恐懼,加斯柏里樞機(Card. Pietro Gasparri),本篤十五世的國務卿,曾於一九一六年嘗試遊說德國最高統帥阻止俄羅斯軍隊進入君士坦丁堡。此外,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本篤十五世和加斯柏里樞機又嘗試爭取美國支持,防止奧匈帝國的瓦解。
各界對教宗本篤十五和平照會的冷淡反應,令他極為失望。梵蒂岡雖然竭盡全力,嘗試透過外交手段阻止這一場「無謂的殺戮」,但最後也是徒勞無功。這段歷史呈現出梵蒂岡外交的局限。然而,教宗本篤十五世的這份和平照會卻有著深遠意義。它標誌著聖座正式透過外交方式,參與建構世界的和平。而時至今日,教宗方濟各仍然擔當著這角色。
各界對教宗本篤十五和平照會的冷淡反應,令他極為失望。梵蒂岡雖然竭盡全力,嘗試透過外交手段阻止這一場「無謂的殺戮」,但最後也是徒勞無功。這段歷史呈現出梵蒂岡外交的局限。然而,教宗本篤十五世的這份和平照會卻有著深遠意義。它標誌著聖座正式透過外交方式,參與建構世界的和平。而時至今日,教宗方濟各仍然擔當著這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