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最(更)好的一份?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最(更)好的一份?


梁展熙

有傳十九世紀美國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比較乃喜樂之死(Comparison is the death of joy)。我小時常聽到的一句粵諺也說:人比人,比死人。不過,要學會這一課,似乎又是人的一生功課。

今天的舊約讀經,取材創18:1-10。三位旅客路過亞巴郎的帳幕,亞巴郎極盡地主之誼。由於經文寥寥幾節,所以也許給人一種三人乘涼一會,匆匆吃喝,又再起行的感覺。但,果真如此?非也。亞巴郎替他們洗腳,讓他們乘涼,又要撒辣用「三斗麵粉」造餅。一斗是多少?一斗是大約今天的七公升容量。換言之,為了三位人客,撒辣用了廿一公升麵粉造餅。另外,他還要僕人把頭又肥又嫩的小公牛弄好。先不說三個人吃廿一公升麵粉製的餅和一頭小公牛,份量是否多得過份,單單為準備好的這一切,所花時間想必不短。正正因為亞巴郎的大方款待(hospitality),他得到盟約的保證、後裔的祝福。而大方款待路過旅客,也是《五書》時常提出的要求。

在福音中另有一位正在上路的人:耶穌。他來到一對姐妹家中。瑪利亞坐在耶穌膝下聽講;瑪爾大為了「διακονία」(diakoniaservice, ministry;澳門彌撒書:招呼;思高:伺候)而忙個不停。未幾,瑪爾大向耶穌投訴說:「主,我的妹妹任由我一個人在照料,你不著意麼?請叫她來幫幫我吧!」。耶穌卻答道:「瑪爾大,瑪爾大,你為這許多事操心勞碌,其實,真正需要的只有一件,瑪利亞已選擇了最好的一份,無人能把它奪去」。

乍看之下,這件事的訊息再清楚不過。瑪利亞,是耶穌說話(=聖言)的聆聽者,以按當時文化的門徒姿勢坐著聽講,用今天的講法就是默觀(contemplation)聖言者。瑪爾大,是為大小事務而操心煩惱者,她甚至因此而忘記了耶穌,用今天的講法就是行動派(Action)。而傳統上,耶穌為瑪利亞辯護,就成了默觀生活(修道生活,尤其隱修)勝於操心勞碌(世俗生活)的論據(尤見聖多瑪斯,S.T. II-II. q. 182, arts. 1-2.)。

問題是,細心款待人客一直是猶太傳統。如上所見,亞巴郎得子,他款待天外來客或多或少也是原因。再者,耶穌在到這對姐妹的家之前,才剛講過盡力照顧有需要者的良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那麼,耶穌真是意在把默觀與行動比個高低嗎?

《梵蒂岡抄本》:ΟΛΙΓΩΝ ΔΕ ΧΡΕΙΑ ΕΣΤΙΝ Η ΈΝΟΣ
要處理這問題,就要回到耶穌答瑪爾大的那句話。其一,各中譯本裏耶穌所說:「真正需要的只有一件」一句,指的是我們只需聆聽而毋須做事嗎?事實上,我們不太清楚耶穌原本意思是甚麼。畢竟,不少抄本,包括現存於梵蒂岡的第四世紀的《梵蒂岡抄本》,都作:ὀλίγων δέ χρεία ἐστιν ἢ ἑνόςbut a few is necessary or only one)=但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些或一件(見圖)。這是指瑪爾大準備了太多食物嗎?還是指她掛慮太多?我們也不清楚。

另外,澳門彌撒書稱「瑪利亞已選擇了『最好(思高:更好)的一份』」,希臘原文不過說:τὴν ἀγαθὴν μερίδαthe good share/part)=那好的一份。希臘語沒有說『更好』,遑論『最好』【註一】。

因此,我相信耶穌出口替瑪利亞辯護,並不是因為他認為瑪利亞選了『更好』的,而瑪爾大卻選了『相對之下不那麼好』的。說到底,她們姐妹二人都在款待耶穌:瑪爾大打點一切、忙個不停,瑪利亞伴隨在側、聽他說話。真正的問題在於:瑪爾大認為自己做的才是對的;因此,當只有她一個人在忙而好像處理不了時,她認為瑪利亞必須來幫她的忙。可以說,瑪爾大以為自己所選的,就是『最好(更好)的一份』。換言之,自以為更好(最好),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那麼,反過來,我們把另一方視為『最好(更好)的一份』,不正是犯了瑪爾大同樣的錯誤嗎?

諷刺的是,人總偏愛比較,喜好高低之別。因此,在傳統上,以至翻譯時,常有比較誰高誰低,而忘記了她們二人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以她們各自認為最好的方式,來款待耶穌。畢竟,在耶穌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中,這是他們三人最後一次碰面的機會。這是他們最後一次傾談,而吃的也就是最後一餐了。


【註一】:當然,彌撒書必須根據拉丁通行本來翻譯:(Maria optimam partem elegitMaria chose the best part),那又是另一問題。詳見本人早前所撰的〈天主(不)「甘飴」嗎?──淺談聖經翻譯與禮儀翻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