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求則得 得咗?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求則得 得咗?


在今天福音中,耶穌說:「求則得,覓則獲,叩則為爾開」(見路11:9)。這聽起來比鄰埠的黃大仙還要靈。這不其然令我想起多年前,獲邀參與一次某教區的修女培育,有多於一組修女在福傳培育部分的匯報時,說甚麼信了基督,則頻臨破產的生意也能蒸蒸日上,連末期癌症都可煙消雲散。其實,在當下,我差點忍不住,把自己的補習學生,一家人本都算是虔誠教友中的一員,在未成年之前就先後兩度癌症爆發,最終尚未嘗過無悔青春,就被病魔強行擄走的事說了出來。她的親朋好友沒求過甚麼嗎?我想不大可能。那麼,求,則得嗎?

按教會禮儀曆,今年主日福音主要讀取自《路加福音》的章節。唯獨《路》中耶穌在要做重大決定之前,都必會祈禱。這是《路》享有『祈禱福音』(the Gospel of Prayer[s])美譽的原因之一。耶穌,這位基督信仰祈禱傳統的先師,在人生最無助時所作的祈求:「父啊!請給我免去這杯吧!」(見22:42)。最終,我們當然知道,他的這祈求也落空了。那麼,求,則得嗎?

細心的你也許會馬上看出,耶穌最無助時的祈求,完整版好像不是這樣的吧!沒錯,完整版是:「父啊!你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我認為,要好好理解耶穌在今天福音選讀中所點出的祈禱內容和方式,這耶穌人生最重要的祈求是關鍵之一。

首先,是祈禱的內容。今天耶穌在《路》中所教的,是〈天主經〉。但我們較為熟悉的版本,是禮儀傳統所取用的是《瑪》中較豐富的版本。兩者對比如表所示。

《瑪》
《路》
我們在天的父!
父啊!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願你的國來臨,
願你的國來臨,
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
如在天上一樣!

我們的日用糧,
求你今天賜給我們;
我們的日用糧,
求你天天賜給我們,
寬免我們的罪債,
如同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
寬免我們的罪過,
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
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在《路》的五項祈求中,只有「日用糧」與身體上的健康有關。最後兩項的「免過」和「免誘」,可以說是與祈禱者自身能否無瑕可指地站在上主面前悠關,某程度上也是「父名為聖」和「父國來臨」體現的一種。其實,把「日用糧」視為此兩者的體現也不為過。此外,即使《路》版本的〈天主經〉沒有「旨意承行」一求,但《路》中耶穌的絕地祈求明顯體現出這一點。

此外,〈天主經〉中唯一與個人福祉有關的祈求,只是「日用糧」,而不是趨吉避凶、生意興隆、橫財就手,甚至不是長命百歲。更何況,想仔細些,針對人的後三求,並不是求了然後守株待兔便可。「日用糧」,即使無風無浪,仍是靠勞碌賺取的。「寬免罪過」,仍得看我們有否寬免虧欠我們的人。「免陷誘惑」,無論他人(或物)有否主動誘使,最終還看自身是否把持得住。簡言之,〈天主經〉的祈求,並非不勞而獲的。

在〈天主經〉後,耶穌緊接講了個比喻,當中快將就寢的者,最終答應請求者,《澳門彌撒書》翻譯說是「因他切切哀求」,《思高》翻譯說是「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原文是:「διά γε τὴν ἀναίδειαν αὐτοῦ」=「至少因為他的ἀναίδεια」。「ἀναίδεια」由ἀν-without=沒有、不要=)和αἰδώςshame=羞愧)組成。可見,這裏「切切哀求」與完全無關。

學界認為這句可以有兩解。如果這句對象是請求者的話,「ἀναίδεια」就是不顧羞愧(shamelessness)的意思,指他不惜冒昧半夜打攪,擾人清夢;但如果是指就寢者的話,「ἀναίδεια」就是不要帶來羞愧(avoidance of shame)。畢竟,在猶太文化,有訪客至,家主(以致家主的同村)有責任招呼接待,不可怠慢。如果讓他人得知有訪客遭待慢全因他的怕麻煩或吝嗇,確會帶來羞愧。

耶穌的立論就是,即使人,再不情願,無論如何也可求得,上主怎不會應允呢?然而,不要忘記,比喻中無論求者或是施者,都是因為要招待離鄉別井的旅客,而非為一己之利。
我猜,這就是何以耶穌最後會說,天父會向凡求者施予「聖神」。在《路-宗》中,一直驅動耶穌和初生教會行動,以承行上主旨意的,是聖神。聖神並不是趨吉避凶的法寶,也不是帶來橫財的風水,更不是延年益壽的仙丹。聖神是催迫耶穌喝下他求父免去的苦杯的那號人物;而父所應允的,並非使耶穌免去苦難,而是面對苦難後的勝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