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無償的盛宴 真心的準備
Brunswick Monogrammist (fl. between 1525 and 1545 ) 《Parable of the Great Banquet》(circa 1525) 館藏:National Museum in Warsaw。 |
根據部分學者的見解,今天禮儀選為讀經一的單元(依25:6-10上)是一首為了慶祝天主為王的盛宴而作的聖詩。然而,按聖詩作者所言,準備這盛宴的正正是上主自己,來讓祂的子民飽飫宴飲。在上一章,依撒意亞先知已經宣告了上主的勝利(見:24:23)。現在,行文進入慶祝這次勝利的盛宴。按《依》所描繪,上主君王的勝利有別於任何人類君王的勝利。一般來說,一個已消滅了敵軍的君王所慶祝,是他以武力來殘暴地輾碎敵人的能力。因此,每個看到他力量巨大,有君臨天下之勢,因而心生畏懼。這其實是用來確保他的統治不受內部武裝挑戰——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加強管治威信——的慣用手法。
那可不是上主做事的方式。以色列的天主慶祝勝利的做法,卻是為祂的子民準備盛宴,而且不單單只是為了祂的選民,而是為天下萬民。上主並沒有炫耀祂作為戰士的力量。相反,祂看起來更似是一位大廚,為來到祂餐桌前的所有人準備美酒佳餚。更重要的是,參加這次宴會的條件,並不在於血緣和種族。只要一個人願意接受天主的恩寵,便可滿心喜悅地參加這場『任飲任食的放題』盛宴。
雖然乍聽之下我們未必會意識到,但其實今天的答唱詠(詠23:1-3上、3下-4、5、6;重句:6下)也呼應著禮儀『盛宴』的主題。我們常說語境影響著一個人如何閱讀出一段文字的意思,聖詠第廿三篇即為一例。一方面,這篇聖詠是常用於安所彌撒的。在那語境下,禮儀所強調的是聖詠當中所帶出的,天主對人的恆久關顧和保護。另一方面,在今天的禮儀主題下,即在順著《依》的思路來閱讀的話,就更強調出『盛宴』的主題。例如:「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1上);尤見於答唱詠第三段:「在我敵人面前,祢為我擺設筵席;在我頭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滿溢」(5節)。由於《依》今天的主旨是天主盛宴是為所有人——不論種族——而設的,因此,在與《依》並讀的情況,今天的答唱詠邀請我們反問自己:我們願意與誰(又不願意與誰)一起共享天主的這場食之不盡、飲之不竭的盛會?在心底深處,我們其實是否想把某些天主邀請來參與盛宴的人排拒在外?
今天的福音選讀取自瑪22:1-14(長式;短式:1-10節)。這段福音已迫近《瑪竇福音》敘事的高峰。讀者們——我們——也愈來愈感受到一份催迫感,彷彿世界的終結快將來到一般。【初期教會許多人都以為,時間所剩無幾,基督的再來已迫在眉睫,隨時發生,好像今晚午夜或明早黎明都可能發生一樣。《瑪》透過今天這個比喻所表達的正是這份迫切感:盛宴已預備好,時間現在就是。
比喻中最初獲邀的客人——代表著以色列民,尤其宗教領袖——對於宴會的邀請不屑一顧。他們以為,與君王兒子的婚宴比起來,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這樣的態度,根本就與拒絕君王本身無異。如果我們細心留意的話,這首批獲邀——然而拒絕應約——的客人,根本連對君王的敵意也沒有。他們所表達出來的,是全然的漠視,不聞不問。別的人則把他們的拒絕訴諸暴力,凌辱並殺害君王的僕人——他們代表著天主一直在以色列古史期間所派遣的先知們。一次又一次,拒絕天主的使者最後只會為以色列子民帶來災難。
接著,在這比喻的第一幕下半部分,君王派遣他的僕人們——好像耶穌的門徒們一樣——去把願意來參與婚宴的任何人,「不論好人壞人」(10節),帶來參加盛宴。這一群『來歷不明、龍蛇混集的人』,大概就像之前耶穌所說的關於天主的比喻一樣,包括「稅吏和娼妓」(21:32)這一類一般猶太人認為『罪人』但卻回應了耶穌呼召的人。這群人,也就代表著早期的基督徒——至少《瑪》是以他們來代表他自己的團體。
最後,來到比喻的第二幕,君王遇到了這群後來隨街邀請而來的人之中的一個。此人並沒有穿上合乎參與婚宴相關的穿著。這似乎代表著那些只想濫竽充數、順便取得免費飲食,卻又不願為了好好參與婚宴得作出應有的改變——悔改——的人。
在這個比喻中,我們分別看到了那些最初有幸獲天主揀選的人卻對君王的邀請不感興趣,以及那些本來是社會棄兒的人滿心喜悅地應邀赴宴,並作出了相應的改變。原來,參與天國盛宴的唯一要求,就是願意滿懷感恩地接受君王所賜予的一切。無論是讀經一的《依》、答唱詠的〈詠廿三〉,還是《瑪》中的這比喻都提醒我們,天主一直在等待著我們來參與祂為我們所預備的盛宴。而我們唯一需要做的,不過是把這份邀請視為頭等大事,並願意主動與其他獲邀的人同歡共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