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 天恩:白白得來,白白分施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天恩:白白得來,白白分施




The Ten Lepers by John Steel

厄里叟與納阿曼的故事,是今天讀經一的主題。但禮儀由於牧民的需要而只能把這故事截段,所以大家若有時間,最好應翻開聖經,把這故事細讀一番。為了更好地了解這段敘述,讓我先說明一下在納阿曼在走到約但河浸入河水之前所發生的事:究竟何以這個外邦人會想到去求見這位以色列民的先知,尤其是何以他會贈送一大批貴重的禮物(列下5:5)。納阿曼希望厄里叟單單用說話去醫好他,但厄里叟卻要求他在約但河中浸浴。雖然文中沒有明言,但厄里叟的用意明顯就是要表明,把人治好的,並不是厄里叟他自己,而是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透過約但河水把人治好(見7節)。納阿曼這位軍官,儘管氣上心頭,卻慢慢學會了聽從。既得治癒,致謝的時間自然到了:納阿曼再次向厄里叟奉獻有如獻給皇家的禮品。然而,厄里叟卻斷言謝絕,因為出手醫治的其實並不是他自己,而是天主本尊。不過,這段落最觸動人心的結尾還有後頭:得到醫治的,不單只是他的皮膚病(癩病),還有他在軍事力量上的自大。納阿曼在康復後,謝別厄里叟之前,請求要帶一些以色列土地的泥土回到敘利亞,好能在他自己的家鄉—敘利亞—朝拜上主,以色列的天主。此外,納阿曼提前致歉在先,因為他身為國家軍官,他有些時候不得不要去朝拜敘利亞神—黎孟;厄里叟於是回答他說:「你放心去罷!」。換言之,於此,厄里叟體諒他的困難,天主會看得清他的真心。

我們可以從這故事中學到的很多。首先,這段敘述告訴我們,天主從不要求償金或報酬的,祂的行動是無償、免費、大方的:無論是貴重的珍寶或狂妄的命令都無法驅使天主做或者不做任何事;天主所看到的,是這位納阿曼軍官在其武力狂熱背後有如稚子般的信德。其次,我們應學習厄里叟先知的謙卑,他只想把一切歸功於天主,自己一如本份般低調便可。接著,我們看到這位赤誠而又富人性情懷的敘利亞軍官的感恩之心。還有,先知厄里叟對於納阿曼不得不滿全自己國家的宗教要求的開明心態。最後,其實更出乎意料的是,由於納阿曼本身是外邦人,(按《舊約》的思考方式推論)天主原本根本沒必要去理睬這位敘利亞軍官,然而,因著他的主動尋求和堅強信德,天主決定出手,把他治好。

今天的福音選讀以不同的方式使我們想到厄里叟與納阿曼的這個故事。首先,是癩病。十個癩病人得到耶穌的醫治。不過醫治並不是馬上發生(與納阿曼情況相似),而是要以他們的信德為開始,在仍有病在身的時候就往聖殿走去向司祭們展示『康復』了的狀況。至於感恩的問題,福音的記述令我們感到意外,十個被治好的人之中,只有一個回來向耶穌致謝。而且,這還要是個外邦人—撒瑪黎雅人。看來,最懂得如何領受天主恩寵的,是從未認識天主的陌生人。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更感受到天主是額外的賜予他們,因為他們並不會感到天主是應份給予他們甚麼的。相反,對於那些已經與天主成為一家人的人來說,他們更容易會以為他們所領受一切都是「權利」,都是應得的,所以他們無須心懷任何謝意。他們忘記了,一切都是恩典。他們以為,在他們向司祭們展示他們已康復的皮膚之後,他們已滿全了法律的責任,已經『貨銀兩訖』。他們已經被自己的世界觀所吞併。這正正就是為甚麼那些生活與教會最接近的基督徒,很容易會成為最差勁的基督徒:因為他們把救恩視為自己的擁有物(是他們靠著滿全教會所定的條件而換來的),因而忘記了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大方慷慨的,祂毫無要求回報。

在今天的讀經二中,我們聽到保祿最高純度的信仰證詞。保祿對他的事工伙伴弟茂德說明他所傳的福音,他所宣講的就是基督的復活;而只要我們堅定地相信的話,祂的復活就確保了我們的復活。這段讀經的最後數句很可能是初期教會的一首詩歌(見弟後2:11-13):「人若共其死,亦必共其生。人若共其辱,亦當共其榮。人若不認主,主亦無從認。人若無信義,彼則仍有信。至誠無妄者,安能違其性?」(吳經熊譯)。

天主的行動是不講求先決條件的,祂所做的一切都是無償的:事事皆恩典(grace)。這當是今天默想反思的主題。正如整個教會在〈集禱經〉中所求的:天主,願祢的恩寵常在我們左右〔原文字義:前後〕,使我們能夠一直專注去做美好的事!(拙譯自:Tua nos, quǽsumus, Dómine, grátia semper et prævéniat et sequátur, ac bonis opéribus iúgiter præstet esse inténto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