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不成熟中的成熟
今天的福音選讀,首先令我想到與讀經方法有關一個問題:就聖經中用字的意思而言,我們應該多快就從字面(literal)就跳到寓意(allegorical)、比喻(figurative)甚或靈性層面(spiritual)的意思?當然,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在閱讀聖經的時候,有時字面意思就是靈性上的意思,有時靈性的意思或寓意則以字面意思為基礎,甚或有時字面意思與比喻的意思同時共存。就像今天耶穌在《瑪》中所說的:「你把這些事瞞住了聰明博學之士,卻啟示給小孩子」。希臘語名詞「nēpios」,字面意思是:孩童(infant, babe),卻又可用來比喻「低微、微不足道者」(如見Difusora Bíblica: pequenino、NAB: little one)。那麼,該如何理解呢?
古時猶太人和基督徒都相信,在詮釋天主聖言時,聖經中每個字都舉足輕重。因此,既然我們是小心翼翼地解讀聖經,我們就必須判斷,耶穌是否字面地意指「小孩子」,抑或以比喻的方式來指身為天主子女的我們,甚或暗地裏指出我們該如何生活的方式。譬如,我們可以問:為甚麼天主會「把這些事瞞住了聰明博學之士,卻啟示給小孩子」?耶穌是否視所有的大人都是「聰明博學」的人?這句話是否意指「聰明博學之士」會被拒諸天主國門外?「nēpios」一字只能夠意指「小孩子」,抑或也可指所有心地簡單和社會地位卑微的人?是甚麼使得「小孩子」堪當領受天主的啟示?
乍看之下,一般耶穌用「nēpios」一字時似乎並非依字面意思地指「小孩子」。唯一的例外,是祂在瑪19:14中指示門徒們:「你們讓小孩子來吧!不要阻止他們到我跟前來,因為天國正是屬於這樣的人」。很明顯,這一節中所指的就是「孩童」。假若孩童就是天主國的預設接受者,那麼耶穌又的確有可能認為孩童才是天主啟示的領受者。
然而,在瑪18:3,耶穌又教導說:「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決不能進天國」。換言之,雖然字面意思上的「小孩子」是最理想的門徒,但已為大人的耶穌追隨者仍能「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以求進入天國。
那麼,在耶穌眼中,小孩子有的但聰明博學之士沒有的,究竟是甚麼呢?我們知道,小孩子是易受傷害的、心胸寬大的、容易信人的、依靠別人的、弱小的、地位較低的,並且必須依賴那些有能力的人來保護和照顧的。正正是這份依賴,使小孩子能夠擁抱耶穌的啟示。耶穌之所以啟示給「小孩子」,是因為他們展示出基督徒必需的那份對耶穌所啟示的天主父的信任、倚靠和依賴。已成大人的耶穌追隨者如果要「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就必須展示出這份依賴。
人生在世,確實是需要學習如何面對社會、面對世界,成為「大人」。但作為天主的受造物,人的成熟,並不是相信人定勝天;而是學會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猶太信仰相信,他們的選民身份,是建基於他們遵守合共613條誡命。因此,時至今天,皈依猶太信仰的過程之一,就是接受「誡命之軛」(kabbalat ol ha’mitzvot)。由此看來,背起耶穌的軛,也就是指依照祂對梅瑟律法的詮釋來看活。但耶穌的軛之所以輕,並不因為祂的詮釋特別鬆。相反,祂認為只是守法律條文並不足夠;祂要門徒們多走一步,去找回上主頒佈的梅瑟律法背後的原意。舉例,雖然梅瑟律法規定可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肋24:20),但耶穌卻要求門徒們必須盡力消除暴力和恨意,甚至要愛仇敵和為他們祈禱(見瑪5:38-48)。
背起耶穌的軛,並不是要我們過受束縛的和沉重的生活,相反地,是要我們的生活得到解放;這軛減輕了人世間彼此壓迫的重負。耶穌時代的其他宗教領袖(=聰明博學之士)卻完全相反:「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瑪23:4)。
真正成熟的基督徒,並不是自以為可靠自己克服一切,並把自己的尺隨便加諸別人上。相反,耶穌眼中的理想門徒,是事事盡力之後,懂得依靠上主而把一切交付,並自視小子而不輕慢他人。或者,這也呼應著孟子的「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