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容得下莠子的麥田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容得下莠子的麥田


今天福音選讀中講的,是麥子與莠子的比喻。故名思義,麥子,是好的植物;莠子,是壞的植物。根據《瑪》中耶穌的講解,麥子所代表的義人最後可在天國中發熱發亮,莠子所代表的惡徒則只有在火窯中哀號切齒。乍看之下,這比喻並不難懂,世上只有好人壞人、黑白分明,而且善惡到頭終有報;甚至推而廣之,我們應該找出我們中間的『莠子』,及早斬草除根,將之拒諸門外,免除後患。問題是,假若耶穌的訊息真的如此簡單,祂又何必要用比喻來說教?抑或,以上的說法忽略了耶穌比喻中的一些東西?


首要處理的問題是,既然比喻中要把麥子(wheat)和莠子(darnel)區分出來,那麼究竟它們是長怎樣的呢?大家能夠在附圖中的左右兩種植物中,認出它們來嗎?讓我先開估,是左麥右莠。但大家有否發現,其實它們看起來甚為相似。如果它們是混生在同一片土地裏,我相信,即使是專業農夫,也沒有絕對把握可以完全清除所有莠子之餘,而沒有誤除一株麥子。因此,在比喻中,家主才會這樣對僕人說:「你們拔莠子時會連麥子也拔起來」。可以說,能夠有這把握的,除了洞悉人心的天主之外,又還有誰呢?

其次,儘管耶穌明言,莠子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東西,而且一旦農夫最後決定一株植物是莠子以後,它必須被毀滅;不過,比喻更清楚的是,這麥莠分辨之日,就是在世末之日,由人子及祂的天使在收割時決定。換言之,麥莠之分,熟去誰留,決定之日不在當下,任何人亦不應自行判斷。

到此,大家也許會問:那麼,這比喻到底是否指出,人的得救與否,在出生之日早已命定?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問題本身,忽視了比喻這種文體本身的隱喻(metaphor)本質。說到底,植物是植物,人是人。耶穌比喻想說的,並不是有些人生而為惡,壞在骨子裏;而是教會──以至世界──就是由罪人和善人所同時組成的所謂「corpus mixtum」(混合體)。無論誰都無法絕對而確切地知道誰代表麥子又誰代表莠子。在天主的審判之前,人去嘗試就自行──甚至有意無意間僭越了天主的審判之位──去判斷誰是莠子的話,注定會出差錯,因為我們人類的識見和判斷,本身就是有限的。

再推論多一步的話,這比喻可能不只是在要求我們,對於那些我們直覺上認為要指責批判的人,有多點的耐心和包容。這比喻甚至是在提醒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corpus mixtum」(混合體),雖然生而為善,但仍然每人有著各自的弱點而犯過過失,傷過別人也傷過自己。假若沒有天主幫助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成為麥子,因此我們也不應過份倉促草率地去追求一個所謂純潔的團體,排斥那些會犯我們所不會犯的過錯的人,或思想與我們不同的人。相反,我們必須有耐心地讓天主在我們內工作,讓我們為世末的那一天慢慢作好準備。

這正正呼應著《智慧篇》中所說的:天主「雖管治萬物,卻以寬仁對待萬物」……祢「雖大權在握,但施行審判,卻很溫和,治理我們,極其寬大」。更重要的是結束前的一句:「這是為教訓祢的子民,公義之人亦要以慈愛待人;也是為使祢的子女滿懷希望,因為在人犯罪之後,祢仍常賜予他懺悔的機會」。正因如此,聖詠作者能夠這樣稱呼天主說:「上主,祢實在良善寬仁!」

當然,這並不是說沒有審判。《瑪》中耶穌清楚說了,有些人最後要「哀號和切齒」,以及「義人在他們天父的國裏,光輝四射似太陽」。不過,說到底,我們並無所有的、絕對的認知來定奪誰是麥子誰是莠子。此外,要指出的是,《瑪》中耶穌並沒有指出莠子具體代表那些人或者社群。人類本質上確實有劃下界線去分異己、定正邪的傾向。但今天的讀經卻挑戰我們這些既有惡習。耶穌說:讓他們一同生長吧!。

而事實上,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比喻畢竟只是比喻。我們並不是植物,我們是人。人與植物的不同之處是,我們能夠成長,逐漸成為天主心目中的我們,並為天主國服務,結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果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