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無量慈悲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無量慈悲



        根據民間智慧,要知道一個人的稟性,就要看看此人多與何許人為伴。這種心態,於耶穌時代尤甚。因此,當「稅吏和罪人都樂於和耶穌接近」時,耶穌自然會惹來非議。有見及此,耶穌一次過講了三個比喻(禮儀中只包括首兩個比喻,只有長式才包括第三個比喻,因為禮儀已選在四旬期第四主日誦讀了)。這三個比喻,分別是:失羊的比喻、失幣的比喻、蕩子的比喻。

            一般對這三個比喻的解讀,是:由於天父慈悲無限,只要罪人悔改,天父必會歡迎。此解讀便進一步作為要罪人悔改的呼籲。然而,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作為蕩子比喻前奏的失羊比喻和失幣比喻,可能會讓我們更進一步看清耶穌訊息──福音──具有何等革命性。

            首先,是失羊的比喻:「你們當中,誰有一百隻羊,若走失了其中一隻,他豈不是會把這九十九隻留在曠野,而去尋找走失了的那隻,直到找到為止?找到以後,就高興地把牠背在肩上,回到家中,把友好及鄰居請來,對他們說:『請與我一同歡樂吧!因為那隻走失了的羊我已找到了』」。

            在這個比喻中,一直在行動只有羊的主人。他留下了沒走失的羊──牠們佔絕大部分──,親自去找那隻走失了的。留意!羊沒有主動尋找主人(當然,羊沒有這樣的能力)。因此,羊主廣邀親鄰一同歡樂的理由是:「因為那隻走失了的羊我已找到了」;而不是:因為那隻走失了的羊已經回來了。

            如果說,耶穌的比喻旨在點出天父的慈悲的話,則天父只是醉心於親自去找那些迷失了的人(罪人?)。至於那些人究竟有沒有悔改呢?也許天父根本不計較。

            當然,如果我們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來看待這比喻,則尚可把亡羊擬人化,認為牠會有主動回到主人身邊的可能。但下一個比喻,則是無可辯駁的了。

        耶穌接下來講,是失幣的比喻:「有那個婦人,有十個銀元,若遺失了一個,她豈不會點上燈,打掃房屋,細心尋找,直到找到為止?既找到了,就邀請友好鄰居,說:『請分享我的歡樂吧!因為那個失去了的銀元,已經找回了』」。

            也許,以男性的羊主(或牧人)形象來描寫好像在曠野外的、粗枝大葉式的尋找不足以描寫天父找人的行動,所以耶穌之後補上一個以婦女為形象來描寫好像在室內的、細心地作地氈式(甚至翻箱倒籠式)的搜索。順帶一提,這也是聖經中唯一一個以女性角色來描寫上主的比喻。

            更重要的是,羊尚且可能在曠野中回應主人的呼聲,換言之,羊主的失而復得仍勉強可歸因一小部分於羊的行動,但銀幣是沒可能作任何反應的。婦人之所以能尋回那個遺失了的銀幣,是全靠她自己的。因此,作為蕩子比喻前導的這兩個比喻,重點似乎全在於羊主和婦人(=>>天父)的全心尋找,而毫不在意被尋者(=>>罪人)的行動(=悔改)。

            這一點,可從蕩子的比喻中得到印證。首先,蕩子之所以『悔改』,並不是因為他突然『良心發現』,而是因為他想到:「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裏反要餓死!」。可以說,蕩子的悔改,是為生計(=為兩餐)而作的盤算。所以他才要事先綵排他在父親面前要說的『懺悔說話』:「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罷!」。

            然而,父親在遠處看到蕩子回家,根本是甚麼也不管,就已經「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在蕩子尚未把他事先綵排好的整段話說完之前,父親就「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

            一位不計較罪人是否(真心)悔改的天父是否慈悲得太過份?我不懂得判斷。畢竟,耶穌這三個比喻是講給那些過份計較耶穌與罪人交往的法利塞人和經師聽的。但當我們太過計較天主對別人慈悲、寬大的時候,這三個比喻,就是最好的提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