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祂升了天 祂依舊在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耶穌升天節

祂升了天 祂依舊在

            某程度上,今天是耶穌與他的同伴們真正生離死別的日子。這本應值得悲傷。不過,今天的禮儀不單沒有半點傷感,而且從這角度看,讀經更顯得有點不近人情。先有答唱詠的:「你們要鼓掌」和《路》的「就在此時,祂離開了他們。他們便高興地回到耶路撒冷」;後有《宗》中兩位使者這樣(反)問注視著他離開的同伴們:「你們為甚麼還站著望天呢?」。這些措詞,似乎並不符合生離死別的時候。為甚麼禮儀要選用它們呢?當中能帶出耶穌『升天』的甚麼訊息嗎?

            答唱詠較好處理。聖詠第四七篇的原本用途,相信是上主(YHWH)登基儀式:在聖殿建成後,遊行隊伍護送約櫃進入聖殿,迎進至聖所內。這儀式象徵上主已克勝邪惡和混沌的力量,確認上主乃以色列的永恆君王。可見,禮儀明顯要強調後『升天』的耶穌,彰顯神性,消失於時空之中,同時超越了時空的局限,勝過一切此世的力量(也就是讀經二中保祿徒弟所謂的):「一切率領者、掌權者、異能者、宰制者」。

            可是,福音前詠馬上藉耶穌在《瑪》中所說的話來提醒我們:「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然而,《路》作者卻清楚寫道:「就在此時,祂離開了他們」;在《宗》中他更重覆了一次:「這位耶穌,已離開你們了」。那麼,耶穌如何在『離開了我們』的同時,又『同我們天天在一起』呢?

            雖然說來矛盾,但耶穌的確如此。這『離開而又同在』的矛盾,大概是來自一個更大的矛盾:他既神又人的身份。作為人,他也許必須離開。畢竟,作為人的他,能夠做的,他都已做了:他教導了人,他為人死了,天主使他復活了,他向同伴們證明了自己真實的、有肉軀的活著。

            然而,作為不受時空所限的神,耶穌卻總有辦法與我們一起。我猜,這就是聖神在三篇讀經中有扮演著相當角色的原因。在聖神內,我們祈禱之時耶穌臨在於我們中間;藉著聖神,我們可在各聖事中與耶穌相遇。有聖神的陪同,我們向世界為耶穌的大愛、耶穌的慈悲作證。

            換言之,透過聖神,耶穌以不同的方式,雖然離開了卻又同我們在一起。而耶穌又透過獲得了聖神德能的我們臨在於世界之中。保祿的徒弟在讀經二中寫道:「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耶穌的軀體隱沒於宗徒們的視野之中,但與此同時,基督的身體──教會──同世界在一起。

   當然,有人仍可質疑:『耶穌為何一定要離開?假若他一直長留至今,我們就不必遭受痛楚,也毋須花力氣說服別人』。的確,我沒資格確切回答這問題。只有耶穌有這資格。但讓我提出一個解讀。

            首先,容我斗膽指出,使者這句話不是對當時在場的人說的。畢竟,在十一宗徒的有生之年,都沒有見過耶穌降來(否則末日早已過了)。換言之,這番話是對歷代讀者(包括我們)說的。其次,雖然《路》和《宗》出自同一人手筆,但兩者在細節上矛盾不少。舉一例,按《路》,耶穌早在復活當天就升天了;按《宗》,耶穌復活了四十多天後才升天。把升天押後,據《宗》說法,是為證明自己生活如舊,並講論天主國。簡言之,《宗》側重的,不在細節,而在意義。

            耶穌完成了救贖工程,讓人再次有機會成為天主的子女,分享神性(天主性;見伯後1:4)。有神學家這樣解讀:「天主的獨生子,為了要使我們分享祂的天主性,便取了我們的人性,為的是成了人之後的祂,能使人成為天主」(教理460)。但我們也知道,耶穌同時是人和天主。《宗》中使者的那句話,就暗示著,即使耶穌隱沒於現世,進入永恆之中,他的人性並不會溶解於神性中而歸於虛無。相反,天主的第二位把人性完好無缺地提升到永恆之中:納匝肋人耶穌永遠坐在天主的右邊。

            耶穌的『升天』大概是個永遠也參不透的奧蹟。但至少當中有些訊息是肯定的,耶穌擺脫了時空的枷鎖;藉聖神臨在我們中,藉我們臨在世界內;並彰顯了對人類最偉大的愛。


原載於:澳門號角報2016年5月5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