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難能可貴的愛(下)

神學展望:《愛的喜樂》系列 

難能可貴的愛(下)


梁展熙


請容我在這裏談談去年10月主教會議的一次經驗:就我所知,十三個「語言小組」中有兩個是以各與會者先談自己的家庭背景來開始的。不久,「語言小組」中所有主教和其他與會者就把自己的家庭情況與我們在大會中討論的「不合常規」情況(irregolarità)比較,發現我們一直談及的都太抽象。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如實」去談自己的家庭情況。而這就是整個主教會議旅程以及教宗方濟各所承接的偉大之處:「如實」地討論家庭情況,發現與我們所謂的理想其實相差不遠!相反,在兩次主教會議期間的工作之中,教宗方濟各成功地呈現出家庭的正面觀點,對家庭充滿希望。但這就家庭議題鼓舞人心的觀點,需要《福音的喜樂》所提到的「牧民上的轉變改善」(conversione pastorale)。以下就是《愛的喜樂》對這「牧民轉變」的描寫: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一度相信只要強調教義、生物倫理和道德問題,無需鼓勵人們對恩寵敞開心懷,我們就足以支持所有家庭、堅固婚姻約束,並使他們的共同生活充滿意義。我們覺得,把婚姻表述為一段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動態路程,遠較將之表述為一份要終生背負的負擔來得困難。我們也難以給予信友的良心空間,但他們常常盡己之所能在他們的眾多局限中最好地回應福音,並常常能夠在打破一切框架的不同處境面前實現他們個人的辨別結果。我們是獲召去培育人們的良心,而不是企圖去取代它們」(AL 37)。

教宗方濟各是出自對人心的全然信任和對人的思念而說話的。這在他對教育的詳細闡述中表露無遺。於此,我們可感受到培養人要負起自己責任的偉大耶穌會教育傳統。他提到危及這傳統的兩大危險:放任不管和執迷於事事控制甚至支配。一方面,「家庭不能放棄成為一個支持、陪伴和引導的地方……看管總是需要的,疏忽永遠都不會有好處」(AL 260)。

但看管也可能會變得太誇張:「執迷於看管無助教育。畢竟,我們根本無可能控制一個小孩會遇到的所有情況[]。如果父母只是執迷於總要知道子女身在何方和控制子女的一舉一動,那不過只是嘗試支配子女的生活空間。這方式教育不了、堅固不了,也準備不了子女去面對各種挑戰。重要的是以帶著愛的方式,在子女心中開展他或她自由的成熟、準備面對挑戰、全人成長,以及培養真正自主的過程」(AL 261)。我覺得,把這有關教育的想法與教會的牧民實踐連繫起來,是十分有啟發性的。的確,在這層意義上,教宗方濟各經常重覆提到對信友良心的信任:「我們是獲召去培育人們的良心,而不是企圖去取代它們」(AL 37)。那更重要的問題當然是:良心是如何被培育的?我們應如何實行這份大文件的關鍵概念,即那要正確地理解教宗方濟各的用意的關鍵:「個人辨別」(il discernimento personale),尤其是在困難和複雜的處境之中?「辨別」是依納爵神操中的重要概念。的確,這應該可幫助我們在具體的人生處境中辨別天主的旨意。就是這「辨別」使人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而基督徒之道就是為幫助人達到這個性的成熟而設:不是為培育只是受制於外在命令、被人遙遠控制的機械人,而是為培育在與基督的友情中成熟的人。只有在個人層面的「辨別」已經成熟的情況下,才有能力進行「牧民辨別」。「牧民辨別」在「面對那些並不完全呼應主所提倡的情況」(AL 6)時,尤為重要。第八章所探討的就是這「牧民辨別」。這一章大概會引起教會的公共意見,以及各大傳媒的關注。

然而,我必須提到,教宗方濟各把第四和第五章形容為中心,並不只是因為它們的位置(按:全文共九章),也是因為它們的內容。「如果我們不去提倡婚姻和家庭之愛的成長、堅固和深化,我們就不能鼓勵人們走一條忠信而又彼此交付的路」(AL 89)。有些人也許會跳過《愛的喜樂》的這兩章,直接跳到那些所謂「燙手山芋」,那些所謂重點那裏。作為一位教育方面的專家,教宗方濟各深知,與愛的正面經驗相比,世上沒有其他東西更吸引人,更鼓舞人心。「談到愛」(AL 89),這顯然帶給教宗方濟各很大的喜樂,而他也活潑地、易懂地、引人共鳴地談論愛。第四章就是格林多人前書第13章「致愛德歌」的長篇評注。我推薦所有人去默思這一章。這一章鼓勵我們相信愛(見若一4:6)並信靠愛的力量。就是在這一章,成長(crescere)──《愛的喜樂》的另一關鍵字──找到主場:整份文件中「成長」表現得最出色的,並無別處。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愛可能會成長,也可能會冷卻。我只能夠邀請大家去閱讀和享愛這輕快的一章。我只想指出一點:教宗方濟各在這裏,以罕見的清晰口吻,談及「passiones」──熱情、情緒、情慾、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教宗方濟各重新呼應聖多瑪斯‧亞奎那,絕非偶然。聖多瑪斯認為「passiones」的角色舉足輕重,反而現代社會,有時帶著清心寡欲的心態,一度質疑和漠視「passiones」。

教宗這份勸諭的標題在這裏得以完滿表達:愛的喜樂!於此我們明白到何以成功地發現「婚姻的價值和豐碩」(AL 205)。但這裏讀者也能沉痛地看到,愛的傷口能傷人有多深,關係失敗的經驗有如錐心之痛。無怪乎第八章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事實上,教會如何處理這些傷口,如何處理愛的失敗,已經成為教會是否人們確實能夠經驗到天主慈悲的地方的試題。

這一章應歸功於兩次主教會議會期的密集工作,以及在大眾意見和教會之內的廣泛討論。於此我們可看到教宗方濟各所取用的方法的成果。他曾公開地表示,希望就在如何向身處複雜處境的人提供牧民陪伴有一場公開的討論,他更能夠大程度上建基於這兩場主教會議所呈的文件來撰寫他的勸諭,而主教會議的文件已提到我們如何能夠「陪伴、辨別,並使脆弱者融入其中」(AL 291)。

教宗方濟各清楚表達出他對兩場主教會議上呈給他的意見的看法:「與會教父們大概達致了一致的意見,我也支持這意見」(AL 297)。至於那些離了婚並已循民法途徑再婚的人,他說:「我歡迎許多與會教父的意見,他們想重申[]讓所有人都融入(integrazione)的想法是向他們提供牧民照顧的關鍵。…他們需要感到他們不是被教會驅逐了(scomunicati;舊譯:絕罰)的成員,相反,他們能夠以活在教會內的成員身份生活和成長,並應感受到教會就像一位永遠接納他們的母親…」(AL 299)。

但在具體情況下,這是甚麼意思?許多人都在問這問題,這也是合理的。最具決定性的答案就在《愛的喜樂》第300段。這些答案當然為將來的討論提供了不少材料,但它們也就前進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澄清和指示:「只要我們考慮到具體情況的種類多不勝數…我們就能明白到,我們不能期望這次主教會議或這份勸諭能提供一套新的、可應用於所有情況的教會法律條文」。許多人期望這樣的標準。他們會失望而回。我們可以做甚麼呢?教宗十分清楚地交代了:「唯一可行的,就是重新提倡就各個別情況在個人和牧民層面做負責任的辨別」。

這個人和牧民的辨別能夠如何又應該如何進行,就是《愛的喜樂》300-312段整個部分的主題。在2015年主教會議報告中,德語小組把辨別以及良心省察的路程規劃(Itinerarium)放在附錄中,教宗方濟各也取用了。

這是有關陪伴和辨別的路程規劃,這路程引導信友意識到他們在天主面前的情況如何」。但教宗方濟各也提醒我們:「這辨別總不能置教會所提倡的、福音的真理與愛德的要求於不顧」(AL 300)。

教宗方濟各提到兩個錯誤的立場。其一是過度嚴苛:「一位牧者不能滿足於只是把倫理法律應用在那些活在各種『不合常規』處境之中的人,彷彿倫理法律是用來擲向別人人生的石頭。這就是封閉了的心,他們往往躲在教會訓導後面」(AL 305)。另一方面,教會當然永遠不可「放棄提倡婚姻的完滿理想,偉大的天主計劃的全部」(AL 307)。

這自然地帶出另一條問題:教宗就活在「不合常規的不同情況」中的人領受七件聖事有何說法?教宗本篤已經說過,「簡單的處方」並不存在(AL 298, note 333)。而教宗方濟各就重申好好地辨別不同情況的需要,這是緊隨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家庭團體》(84段)的思路:「辨別必須幫助我們找到可行的方法來回應天主並成長,跨越各種局限。相信凡事非黑即白的話,我們有時會封閉了恩寵和成長之路,並阻欄了光榮天主的各條成聖之路」(AL 305)。教宗方濟各也提醒我們一句他在《福音的喜樂》(44段)中已寫過的說話:「與生命中無需面對重大困難的人能夠在客觀上活出正確的人生相比,在巨大的人性局限之中的一小步,更能中悅天主」(AL 304)。在這「via caritatis」(愛德之路;AL 306)的意義上,教宗以一種謙虛而又簡單的方式,在一個註腳(305)中確認,「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給予各聖事的幫助。但說到底,他也沒有給予我們一個個案研習,或者一些處方,反而簡單地用他兩句著名的說話來提醒我們:「司鐸們要緊記,告解亭不應成為酷刑室,而應該成為天主慈悲的地方」(EG 44)以及感恩祭「並不是為完美無瑕的人而設的獎賞,而是為軟弱者而設的大方藥物和食糧」(EG 44)。

假若不去更準確嚴謹地規管「不同情況的辨別」,這對各位牧者、神師,以及對各個基督徒團體來說,不會是個太過份的挑戰嗎?教宗方濟各知道有這憂慮:「我明白有些人傾向更嚴謹的、不留任何混淆空間的牧民方針」(AL 308)。然而,他並不認同:「我們為慈悲設下這麼多的條件,到頭來反而挖空了慈悲的具體意義和實際重要性。這確是最差劣的沖淡福音的方法」(AL 311)。


教宗方濟各相信「愛的喜樂」。愛知道如何找到出路。愛就是指南針。愛既是目的地,也是道路本身,因為天主是愛,而且愛來自天主。世上沒有其它東西比愛更高要求。愛豈能廉價!這就是為甚麼沒有人應該害怕教宗方濟各在《愛的喜樂》中所作的邀請。這條路不易走,但它充滿喜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