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風火連天

聖言啟航
丙年聖神降臨節

風火連天


梁展熙

有說,教會的生日,就在今天。雖然讀經一和福音選讀來源不同(分別是《宗》和《若》),敘述細節迥異,所用的圖像、比喻也不盡相同。但兩者似乎都透視出各自作者對基督信仰團體的本質的看法。

先談《宗》中的,是最為人所熟悉的:類似舌頭形狀的一團火。事情發生的時候,耶穌已經離開。在離開前,祂要門徒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應許,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若翰是用水施洗,但再過不多幾天,你們就要受聖神的洗」(1:4-5)。其實,記性好的人,大概在此時就已預料到,要來的是『火』。因為在耶穌受洗之前,若翰就曾這樣宣講過:「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那位比我更有能力的要來;他要用聖神與火給你們施洗」(路3:15)。

不過,敘述中有些細節,是有可能被忽略的。首先,火舌降來的時候,在場的不只十二宗徒。澳門教區主日彌撒書中的翻譯:「眾門徒」,大概仍譯自脫利騰彌撒經書的讀經:erant omnes discípuli pariter in eódem loco(=所有門徒都同聚一處)。但梵二後的彌撒經書,已決定依照《拉丁通行本》,改回:erant omnes pariter in eodem loco(=所有[人]都同聚一處)。簡單來說,就是刪去了「discípuli」(=門徒們)。總言之,當時在場的,除了十二宗徒外,應該還有「一些婦女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並他的兄弟」(見宗1:14)。其次,在火舌降來前的一剎,有好似暴風的聲響

當然,有一點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雖然在場的人口中所說的,不過是加里肋亞地區用的亞拉美文,但在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耳中,卻聽到他們在說自己的母語。所以,雖然這段敘述元素多且密,但要點出其中心思想,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就夠了:「怎麼他們用我們的語言,去宣講天主的偉業?」(11節)。

再談《若》。其實這段福音,我們在復活期第二主日就已讀過了,所以只談重點。這裏聖神的形態很不一樣:噓氣。耶穌在噓這口氣之前,先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派遣了我,我也怎樣派遣你們」。然後接著說:「你們要領受聖神!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保留誰的罪,誰的罪就保留了」(20:21-22)。

稍稍看了這兩段讀經,我們已可以得出一些結論。首先,雖然聖神是天父的所許的,但聖神並不是純粹為了應驗而來。領受聖神,是一次終身的委派和任命。所以在《若》中,耶穌才會(一)用命令語氣來說話,(二)馬上委給他們赦罪之職。所以在《宗》中,他們才會衝出去,貌似近乎喝醉了(見2:13)的來宣講。換言之,聖神透過耶穌的追隨者,來影響其他人。領受聖神並不只是為了儀式,為了成為完整教友的例行公事,更是為領受一生的使命。

其次,聖神行事,總出乎人的意料。除了首次聖神降臨時其實有其他婦女(包括瑪利亞)和其他人之外,在《宗》往後的記述中,聖神更在外邦人受洗之前(遑論割損)就已降在他們身上了(見第十章),並藉此引導耶路撒冷會議結果放寬規範,毋須外邦人先成為猶太人(見第十五章)。可以說,聖神降臨,為教會導向普世化。聖神行事,誰敢說不有如『暴風』來襲。防風措施,反而可能阻擋了聖神的工作。

最後,聖神降臨,總發生在團體中。無論《宗》《若》,沒有人可獨自領受聖神的。聖神的力量,也非為一己之私。在《宗》中,剛領受聖神的所有人(包括婦女和一群無名氏)馬上出去宣講;在《若》中,領受聖神是為行赦罪之職。聖神不單擴展這團體,也堅固這團體,不會分裂。因此,一方面,保祿肯定,只要能夠說出「耶穌是主」的,都受了聖神感動;但他同時強調,聖神在每人身上的表現[=神恩]雖不盡同,卻是為大家共同的益處(cf. Difusora Bíblica: para proveito comum;但思高和澳門彌撒書譯:全是為人的好處)。


看來,聖神降臨所捲起的暴風:以聽者的語言來宣講、接納不同的人、不分階級肯定各人所懷神恩、視不同基督宗派者如手足並走向合一,還待聖神燃著我們心中之火來逐步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