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同一顆心 同一條命

聖言啟航
乙年復活期第二主日

同一顆心 同一條命


梁展熙

  禮儀年三年循環中的復活期第二主日,福音都是讀疑而不信的多默(若20:19-31)。不過,這並不代表三年的復活期第二主日訊息相同,畢竟讀經一和二是三年不同的。乙年禮儀想我們領略到,也許是聖神在基督徒團體中的作用。

  《若望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在祂復活的那一天,就顯現給因為怕猶太人而緊閉門窗的宗徒團體。祂顯現時,向他們噓了一口聖神之氣,就把聖神賜給他們。《若》以呼應《創世紀》中天主以泥捏出人形後向之噓氣以造人的一幕(創2:7),來描寫耶穌如何創造祂的教會──一個雖由不同的人組成卻呼吸同一口聖神的、跟隨基督的團體。

  《若》的教會觀,與讀經一中《宗徒大事錄》的教會觀不謀而合。不少人在讀今天的讀經一時,只集中於初生教會中某程度的共產制的生活方式。這很好,並沒有問題。但我們可再深入一點,那就要問:他們為何取這種生活方式?原因很簡單,由跟隨基督的人聚集而成的團體,是是「一心一意」的(宗4:32)。「一心一意」這四個字,卻無法完全譯出原文的精髓。

  「一心一意」中,事有蹊蹺的就是個「意」字。這字的原文是「ψυχὴ」(psychē),既可譯「靈魂」,又可譯「生命」。而且,你想的沒錯,這也是心理學(psychology)一字的字源。其實,這字是來自動詞「ψύχω」(psychō),本義是「噓氣」、「呼吸」。換言之,這由信仰基督的人所組成的團體,不單是『一條心』的,更是『呼吸同一口氣』的,活的是『同一條性命』。這就是初生教會的成員為何已毫不計較地與團體中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多出的財富的原因。因為如果團體中任何人受苦,任何人有需要、有匱乏,就是整個團體中每個人都在受苦,都有需要,都有所匱乏。

  細心地閱讀讀經一的讀者會發現,宗徒們分配財產的做法,似乎不完全符合今天社會要求平等的呼聲。宗徒們把較富裕的成員變賣所得分配的原則,並非人人均等,而是使團體中的人不再匱乏。換言之,需要愈大者,獲分配的也愈多。當然,這原則除了讓團體中的各成員都可好好生活之外,令團體中不會彼此計較得到多少的原因,是「愛」。這原則盡見於若望傳統中的另一著作,今天的讀經二:《若望一書》。父,和父所派遣的子,以及父和子與信仰子的人之間的關係,《若一》用來描寫這關係的關鍵字,是「愛」。是因為愛,所以基督徒彼此之間不計較、不樂見任何人受苦、不要讓團體中任何人有所匱乏。這份愛,並不只是兩心相印,而是只有一個心的。


  因此,禮儀安排我們在答唱詠中齊聲:「請你們讚頌上主,因為他是美善寬仁,他的仁慈永遠常存」(詠118:1)。不過,禮儀並不是要我們翹起雙手來等待上主的美善寬仁,而是要我們主動地去活出祂的美善寬仁。因為,祂那份永遠常存的仁慈,就在我們上星期所紀念的子的死亡與復活中,一次而永恆地展現給了我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