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不可欠缺苦難的聖枝

聖言啟航
乙年四旬期苦難聖枝主日


不可欠缺苦難的聖枝


梁展熙

  粵俚有云:「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禮儀慶日都一樣。我們習慣把這主日稱為「聖枝主日」,再加上這主日獨有的聖枝遊行,因此教友們有意無意只把注意力集中於今天禮儀的開始部分。又再加上十分長的福音誦讀,使教友們除了記得他們讀的是耶穌受難史外,大概記不了多少受難史的內容。也許,如果我們棄用上述的簡稱,而重新起用這主日的全名──苦難聖枝主日,我們就會記得,禮儀要我們在這一小時內重溫耶穌在耶京中大約一週(即我們的聖週)的如坐過山車般的經歷,在屈指數天之內,從被萬民擁戴到被全民唾棄。

  當然,如果這般被萬民擁戴的盛況發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許被沖昏頭腦的他們斷不會想到他們快要迎來人生低潮。不過,耶穌的情況有點不一樣。那可是逾越節時期。幾乎所有有足夠的旅費和行動能力的猶太人都聚滿耶路撒冷。這可是乘亂起義推翻羅馬統治的最好時機。在這政治上如此敏感的一週,耶穌竟然被人以王者的禮遇歡迎進京,這與被黃袍加身無異:不成功,便成仁。

  一直為怕人誤會自己為政治上的革命份子而禁止人們稱他為默西亞的耶穌,不單大方接受了這種禮遇,而且他似乎是有意要造就這一幕的。畢竟,早在進京之前,他就要門徒們去找隻驢讓他騎著進城。由於在希伯來傳統中,驢不單是王者的象徵,也是勝利者的象徵。那麼,有意讓自己以王者身份示人的耶穌,究竟在想甚麼?

  今天的禮儀只讓我們讀了故事的頭和尾。頭者,耶穌榮進耶京;尾者,耶穌受難死亡。究竟中間發生了甚麼?聖殿領袖們謀害耶穌的動機是甚麼?

  其實,聖枝遊行禮中的福音選讀截去了故事的最後一節:「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到聖殿裏,周圍察看了一切,時辰已晚, 遂同十二門徒出來,往伯達尼去了」(谷11:11)。換言之,耶穌一進耶京,第一件事就是去視察聖殿。接著發生甚麼事?當然就是著名的耶穌「潔淨」聖殿(11:15-19)。而按《谷》作者自己的旁述:「司祭長和經師聽說了[這件事」,就設法要怎樣除掉他」(18節)。換言之,至少按《谷》所截,聖殿領袖之所以要置耶穌於死地,是因為耶穌在聖殿中驅逐商人。

  耶穌破壞了耶路撒冷的政治經濟宗教勾當,因而惹上殺身之禍。老實說,這點我並不驚奇。反而令我驚訝的是,人心是如此的現實。粵俚又有云:樹倒猢猻散。耶穌一旦成了階下囚,之前整個耶路撒冷還向著祂高聲歡呼「賀三納!」(hōšīʿā-nāʾplease save [us]!=請你救救[我們]吧!),卻在轉眼間圍在比拉多府前高叫「釘死他!」。而按《谷》所載,甚至連所有門徒(包括十二宗徒),以至所有人(包括耶穌的母親),都離他而去。他就悽愴地死在十字架上。他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厄羅依,厄羅依,肋瑪,撒巴黑塔尼?」=「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谷15:34)。


  然而,正正在這孤獨的悽愴絕望之中,本是外邦人的百夫長竟然可以說:「這人真是天主子!」(15:39)。就讓我們在這聖週中,分享耶穌的天主子光榮的同時,也分擔祂的悽愴絕望。如果人可在絕望中看到希望,我相信福音[=好消息]就離人不遠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