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廿一日,羅馬電影節上映了一齣名為《Francesco》(方濟各)的紀錄片。雖然這齣紀錄片主要講述教宗如何接近和陪伴在社會邊緣的弱小者的關注,包括:教宗在2017年出訪孟加拉時所遇到的自緬甸因受迫害而流離失所的羅興亞人、教宗在2016年安排從希臘萊斯沃斯島來到羅馬居住的十二位穆斯林難民,以及教宗在2018年出訪智利時認為教會做得不足的兒時曾被神職人員性侵的受害者等。紀錄片也有觸及教宗重視的其他議題,包括:氣候變化、貧富懸殊、女性在社會和教會中的位置等。紀錄片的預告片也帶出了這些重點:
https://youtu.be/ocXc_SpmI48
然而,獲得媒體最廣泛報導的,是紀錄片中播出一段教宗在接受訪問時所表達的就有關同性伴侶的民事結合的話:「Las personas homosexuales tienen derecho a estar en familia; son hijos de Dios, tienen derecho a una familia. No se puede echar de la familia a nadie ni hacerle la vida imposible por eso. lo que tenemos que hacer es una ley de convivencia civil; tienen derecho a estar cubiertos legalmente. Yo defendí eso.」(=同性傾向人士有權活在一個家庭中。他們〔也〕是天主的子女,〔也〕有擁有家庭的權利。沒有人應該被拋棄在外,或因此而無法生活。我們要做的,是〔制定〕民事結合的法律。他們有權利得到法律的保障。我支持這一點【按阿根廷民法,convivencia civil 與 unión civil 意義相同;見:https://www.aciprensa.com/amp/noticias/convivencia-y-union-civil-son-lo-mismo-para-el-papa-explica-arzobispo-asesor-de-francisco-20110?__twitter_impression=true】)。影片截錄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9aVWcy4Fs
由於有部分菲律賓信友未能明白理解教宗的這段話,甚或因此而引起誤會。菲律賓天主教主教團就此發出了一份聲明。這份聲明對華語教會似乎也有相當參考價值,現試譯如下:
——————————————————————
教宗的初心
Where the Pope is Coming from
致主內的弟兄姊妹,並致所有心懷善願的人:
最近,教宗方濟各據報就「(同性伴侶)的民事結合」表達了看法,有很多人希望就這議題尋求澄清。容許我們與大家分享我們就此議題的一些想法,定題為:「教宗的初心」(Where the Pope is Coming From)。
教宗主要是以牧者的身份來說話的;牧人,就是要為了尋找那一隻(迷路了的羊)願意留下餘下的那九十九隻的。僅僅因為牠走失了,這並不意味著牠已經不再屬於這羊棧。他就像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單純就是不願意放棄他子女之中的任何一個。僅僅因為他們的行為有所不同,或者他們生活的方式並不為教宗自己所贊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再是他的子女。
教宗對於實踐納匝肋人耶穌的徹底的愛是始終如一的;他甚至稱主耶穌為慈悲天主的人間臉孔。要拯救好人和守法的人是再容易不過的; 但選擇連罪人和違法的人也拯救,純粹只是因為他們也是天主的子女,因為他也受託去照顧他們,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耶穌自己的時代,祂也被誤會,甚至被判有罪,只是因為祂與在猶太社會中名聲有問題的人來往:稅吏、妓女、痳瘋病人、羅馬士兵、叛亂之徒、撒瑪黎雅人等,所有傳統猶太社會視之為「罪人」的人。
耶穌做了些甚麼?祂既沒有迴避他們;祂也沒有告訴他們:他們所做的是對的。不論是嫖妓,或是使用暴力來達到公義,或是與羅馬政權合作,祂並沒有公開贊同。祂也沒有公開地說祂贊同撒瑪黎雅人的宗教生活,或羅馬人的政治操作。祂只是寬仁慈悲地對待他們,就好像祂對待每個人一樣;而祂,就因此而被判有罪。
耶穌拒絕去判處那被捉姦在床的婦女,儘管祂也沒說她所做的是對的。祂只是認為,為了使人回頭,判處他們或論斷他們並不是對的做法。
耶穌並不是藉判處人來使他們回頭,而是藉愛他們、關心他們,憐憫他們。祂從不認為那些作不好的事的人應被當作不好的人來看待。祂厭惡罪惡,但卻繼續去愛罪人。
耶穌也不曾贊同祂時代的那些(自視為)在保衛道德和正統的人的行徑。祂並不認為建構天主國的關鍵是在於教訓人有關正當的教義和道德規範。祂建構天主國的方式,是藉著空虛自己,藉著把自己完全浸沒在人的處境之中。
耶穌讓自己浸沒在大眾的不同人間處境之中,包括罪人的和(被標簽為)不正常的人處境。祂並沒有伸手指摘他們,相反,祂願意接近他們,與他們同行,聆聽他們,與他們一起擘餅【即:一起祈禱用餐】。是的,即便祂這樣做會讓自己被誤會、被誤判、被排擠,甚至被拒絕。
正因為耶穌連罪人都愛,祂才願意為了他們下地獄。祂把每個人都視為是一起受苦的人。祂並不想增加他們的負擔。相反,祂努力嘗試了解他們的過去,他們何以成為現在這樣,他們又為何做他們正在做的事。
這就是我們如何理解教宗方濟各正在做的事。他並非試圖破壞我們的道德觀和正統性。他只是想做耶穌曾做過的事。與成為對的和正義的人相比,他更重視成為善良仁慈和有憐憫之心的人(He valued being kind and compassionate more than being right and righteous.)。
當教宗方濟各讀到一封信,信中一位正在與他的同性伴侶共合撫養三個小孩的男子表示渴望成為一個堂區團體的一份子,但因為他明白他的生活方式未曾被教會所贊同而害怕。教宗卻對他說:「總之,就去加入那堂區吧!」
教宗並沒有說:『先遵守教會的法律,然後你才去加入那堂區團體』。然而,他也沒有公開直接地說他贊同他的同性關係以及他想藉收養三個孩子並嘗試把他們撫養成得體的人來過一個類似家庭的生活方式。
教宗方濟各對他的教宗格言「MISERANDO ATQUE ELIGENDO」(〔儘管〕可憐但仍被揀選*)始終如一。既然天主連他一個這麼可憐的人祂也揀選,更何況其他人呢?既然天主即使連在我們做了不少傻事的時候也不論斷我們,我們又為何去論斷這些人呢?既然祂那較我們懂得這人更多,卻仍沒有論斷他們,「我又憑甚麼論斷〔他們〕呢?」(WHO AM I TO JUDGE?)
教宗方濟各很清楚不少同性傾向人士會經歷到的欺凌、排斥,甚至拒絕的嚴重程度。他親身認識到這問題,是因為當他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時,他就曾敢於向像他們這樣的人伸手,提供牧民關懷。當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運動在阿根廷獲得大量群眾支持時,雖然他十分同情同性傾向人士,但他仍堅持教會的立場。後來,在2018年4月23日,在他接受法國社會學家華頓(Dominique Wolton)時,他回顧這件事,並說:
「對兩個相同性別的人的婚姻的想法是甚麼?『婚姻』(marriage)一字有其歷史。自此字出現起,無論在人類文明還是在教會內,它都總是一男一女之間的。沒有人能夠改變;這就是事物的本質。它們就是如此」。因此他提議:『讓我們稱之為「民事結合」吧!我們不要玩弄真理』」。
要留意的是,教宗方濟各是以牧者的身份來說這話的,他並沒有要就教會有關婚姻和家庭的理解作妥協。他只是一如以往地拒絕排斥那些因為他們人生的狀況而無法步入婚姻和建立家庭的人而已。
因此,教宗方濟各最近在他的通諭《所有弟兄姊妹》(Fratelli Tutti)中寫下這些話來提醒我們:「今天,我們有很好的機會來表達出在我們內的那份手足之情,去成為那背負起他人所受的苦的良善撒瑪黎雅人,而不是去挑起更大的仇恨和怨憤。就像比喻中那碰巧出現的〔撒瑪黎雅〕過客一樣,我們只需要單純地渴望去成為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社群,並恆久不懈地努力包容別人,又融入別人,並扶起那些跌倒了的人」(《所有弟兄姊妹》77;試譯)。
代表菲律賓天主教主教團:
+達巴布羅閣下(MOST REV. PABLO VIRGILIO S. DAVID, D.D.)
加洛坎教區主教
菲律賓天主教主教團代團長(Acting CBCP President)
2020年10月26日
——————————————————————————
【*教宗方濟各的格言的一般中譯是「因仁愛而被揀選」,但這句的拉丁原文「miserando atque eligendo」的解法其實不只一個。根據《羅馬觀察報》在2013年3月18日的一篇題為「Lo Stemma di Papa Francesco」的報導,教宗當年晉牧時,是從9月21日聖瑪竇瞻禮日課經中選用的一篇聖貝德(St. Bede)的講道中為自己選取格言的。聖貝德當時是就《瑪竇福音》中稅吏瑪竇蒙耶穌召叫一幕講道。聖比德說:「Vidit ergo lesus publicanum et quia miserando atque eligendo vidit, ait illi 'Sequere me'.」(Om. 21; CCL 122, 149-151)。簡言之,一方面,如果視「miserando」(=以憐憫某人的方式)和「eligendo」(=以揀選某人的方式)為動名詞(gerund),則這兩個字修飾的是動詞「vidit」(=〔耶穌〕看了〔瑪竇〕),指耶穌在「看」瑪竇時的心情和心思;另一方面,若視上述兩字為分詞(participle),修飾的則是瑪竇,指瑪竇雖然可憐(to be pitied)但仍獲耶穌揀選(to be chosen)。一般的解讀傾向取前者,包括教宗自己(見他所著的《Il nome di Dio è Misericordia》);然而,後者,至少單從拉丁文來看,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