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苦難聖枝主日
被天主捨棄的天主子
Christ Crucified. By: 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 In: Museo del Prado, Madrid. |
雖然很困難和使人疲累,但如果大家能夠集中注意力仔細留意今天所有讀經的話,不難發現《馬爾谷福音》的耶穌受難敘述中,有一個趨勢:耶穌一步步地被負賣、被拋棄,直到只剩下祂自己。問題是,究竟事態何以發展至此?尤其當我們把耶穌的下場與祂在榮進耶京時的畫面相比較,就特別明顯。
在榮進耶京時,耶穌確確實實是備受萬民簇擁,「賀三納」這歡呼之聲不絕於耳。「賀三納」是甚麼意思?它被教會禮儀保存在彌撒固定禱詞—《聖聖聖》(或稱:歡呼曲)—中。在外文(如:拉丁、葡、英)中,它是直接音譯過來。在中文裏,卻只簡譯為「歡呼之聲」。其實,「賀三納」是音譯自:「hôšî’â-nā’」,意思是:「請祢拯救!」。從此時群眾高呼「求祢拯救」,來看耶穌在十架上時路過的人搖頭辱罵—「救救你自己罷!」—以及司祭長和經師的譏笑—「他救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這轉變是何等諷刺。
何以群眾的狂熱支持,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化為唾棄?《谷》在受難敘述中說,是司祭長煽動的。這當然很有可能,但無風不起浪,要煽動得起來,總得群眾本身就已對耶穌有所動搖。至於動搖的種子,也許就在榮進耶京一幕。
群眾狂熱地高呼的,並不只是「賀三納」。他們歡呼「因上主之名而來的,應受讚頌!」的下一句,就是「那要來的我們祖先達味之國,應受讚頌!」。換言之,他們視耶穌為政治上的解放者(從羅馬帝國及其附庸的角度就是造反者)。因此,當他們知道耶穌被羅馬人逮捕之後,對祂再無信心,政治解放無望而反唇相譏,也是意料之內。
反觀耶穌自己。在猶太公議會的審判中,祂完全沒有發言,不作反駁。唯一令祂說話的,是大司祭的這道問題:「你是默西亞,那應受讚頌者的兒子嗎?」。可以說,權貴仍然單從政治角度來理解「默西亞」。不過,耶穌這唯一的回答卻強調出祂的超性(transcendent)身份:「我是,並且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邊,乘著天上的雲彩降來」。
按《谷》所言,耶穌被捕時,門徒四散。原因大概與群眾無異。畢竟,在耶穌榮進耶京前,雅各伯和若望—除伯多祿外與耶穌最親密的門徒—就曾要求類似左右丞相般的地位。伯多祿反而值得細味。在耶穌被捕的當下,他逃走了。但如果他就此遠去,回家鄉當漁夫,耶穌的預言就沒可能成真。伯多祿之所以會三次否認耶穌,就是他在遠遠尾隨耶穌,不想離開卻又害怕承認。這內心的矛盾,直到第二次的雞啼聲,使伯多祿回想起耶穌預言時的那一幕,終於使他崩潰,嚎淘大哭。也從這一刻起,在《谷》的受難敘述中,再沒有他的身影。
自從比拉多宣佈裁決之後,耶穌一直沒有再說話。無論是被鞭打、羞辱戲弄、背著沉重木柱遊街,甚至在行刑時釘子穿過祂的手腳,在十架上被譏笑辱罵時,按《谷》所載,耶穌都沉默無語。耶穌在十架上挨了三個小時,祂知道父一直看著十架上的祂,但父一直沒有出手干涉。耶穌能夠忍受人施加在祂身上的一切,但天主父的『袖手旁觀』,祂承受不了。在《谷》的耶穌受難敘述中,耶穌在十架上唯一的一句話,就是:「Eloi, Eloi, lema sabachthani?」(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甚麼捨棄了我?)。
不少人指出,以這句來開首的詠廿二篇,雖然首半部分一直只在描述聖詠作者自己的慘況,但尤其在後半部分卻對上主充滿信心,並指出上主已經拯救了聖詠作者;因此,耶穌口中的詠22:1[2],是對上主充滿信德的祈禱,而不是感到被拋棄的抱怨。
我不知道。早在耶穌的公開傳教生活中,祂早知自己要受苦,以及後來的光榮。所以,我完全同意耶穌並沒有對父失去信心。不過,也許,這並不排除耶穌感到被拋棄的可能性。相反,假若《谷》要強調耶穌的信德,是完全可以擴充引用詠廿二篇後半部分的某一句。《谷》記述耶穌在十架上的唯一一句說話,就是「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甚麼捨棄了我?」,我相信,是有其用意的。
在這句話後不久,耶穌就斷了氣。此時,唯一在十架下方,望著祂斷氣的,是個百夫長。他,是唯一一個仰望著十架,親眼看著耶穌一無所有地從生到死的懸在其上,而能夠說—「這人真是天主子」—的人。是甚麼令他能夠作出這樣莊嚴的信仰宣認呢?
我沒有答案。一個人拋棄、背叛,總要有個理由(或藉口)。但信仰,很多時候是難以言喻的。《谷》在這沉重的兩章中,讓我們經驗到,感受到在這段過程中各人的心路歷程,他們的掙扎和矛盾。最終,作者讓我們每個人身處加爾額略山上,站在百夫長的位置,仰望著這空前絕後的一幕。至於如何回應,這就是每個人的靈修功課。
插圖:Christ Crucified. By: 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 In: Museo del Prado, Madri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