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正義與和平必常興盛
「將臨期」既然是禮儀讓我們為期待紀念耶穌首次來到人世間的節期,「希望」自然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題。今天的禮儀選讀,可以說,讓我們明白到,「許多猶太人,甚至一些懷有與他們共同期望的其他民族,在耶穌身上看到了天主許諾給以色列的默西亞、『達味之子』的基本特徵」(參:《天主教教理》439)。讓我們先看讀經一。
由他的弟子所紀錄的先知言行集錄的第十一章中,依撒意亞描繪著世界的一個可能性,一個藉公義和忠信所管治的世界,一個智慧與和睦的精神可以扎根發展的世界。依撒意亞先知啟示他的以色列民同胞,以春天萬物立刻—好像快鏡一樣—發芽繁茂的意象來構樣這樣的一個美麗新世界。在之前的一章,依撒意亞借用了大自然的圖象來描寫不信實的以色列—猶大君王的覆滅:「看啊!吾主,萬軍的上主將用斧鉞砍伐枝幹:高出的要削去,聳出的要砍低。他將用鐵斧砍伐叢林,黎巴嫩和她的壯麗必被伐倒」(依10:33-34)。然後,在本章,依撒意亞栩栩如生地描述一個君王應有的特質,並展示出在這樣的一個君王治下的世界將會如何。先知所刻劃的我們所渴望的理想新世界,其實與伊甸樂園十分相近。
雖然,依撒意亞先知時代的人們所(錯誤地)期待的,是一個能夠實現天主國度的政治上的君王;然而,以色列信心的依靠,應當是上主本身,只有祂才能夠選立出遠超他們想像的默西亞。由此,基督信徒,透過耶穌基督的來臨,便可從這段章節中找到更深層的啟示。耶穌基督(基督=默西亞),作為天主對祂子民那份信實忠誠的記號,就是依撒意亞先知這段說話的圓滿實現。
作為對讀經一的回應,今天禮儀為我們選了聖詠第七十二篇。聖詠所描繪的,是一個充滿公義、和平,而且物質充裕豐饒而全無匱乏的世界。可以說,這世界完美得令人難以置信。在這篇聖詠所構想的世界裏,所有的人,尤其是貧窮的人、受苦的人、低下的人,都得到拯救。所有人都將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一無所缺,正正因此,「正義與和平必常興盛」(詠72:7)。
這篇聖詠本是為默西亞【=受了傅油的】的君王未來的統治祈福的。在這個(理想)新世界中,君王作為天主的代表既要照顧那些社會中較弱小的成員,同時也要公義地治理人民,並使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上主的祝福。可惜的是,人間的君王總是無法百分百完成這職責。而當以色列—猶大的君主統治在主前第六世紀沒落以後,天主子民仍然盼望著這樣的世界。他們始終相信一個滿載公義與和平的天主國度仍然可能,並以對一位默西亞的來臨的盼望來表達出這份信念。在將臨期內,我們也應為充滿正義與和平的天主國度早日臨現而祈禱,並在祈禱的同時讓自己準備好,為建構這樣的美好世界出一己之力。「對貧窮匱乏的人的特別關愛,以及由之而作的決定,不得不包括數目眾多的飢餓者,有需要者,無家可歸者,沒有醫療照顧者,尤其是那些看不見未來的絕望者」(參:若望保祿二世,《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1987年),第42號)。1971年主教會議的最終文件甚至認為:「為公義而作出行動,以及參與改變世界,乃宣講福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更好說,乃教會為人類救贖以及從各種壓迫中解救人類的使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參:Justitia in Mundo, 6)。
但當我們一聽到福音選讀,我們也許不禁會問,《瑪竇福音》為何花了那麼多時間去描述若翰洗者那異於常人的穿著和飲食習慣。其實,《瑪》提到若翰駱駝毛製的衣物和獸皮製的腰帶,就是要把他與古時的先知們連結起來,例如:厄里亞和撒慕爾。他們都曾指斥不公義,並呼籲社會改善。由此,我們自然可見,若翰所宣講的,也就是正義國度的即將來臨以及人需要改變自己的人生與內心。悔改乃洗禮的必要部分,而結出好果實就是有著一顆悔改的心的最佳證明。
按《路加福音》所載的若翰宣講,洗者是對群眾說話的;但按《瑪》的說法,若翰則是針對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當時的宗教領袖們—說話的。若翰似乎是要質問他們:你們憑甚麼以為自己可以避免「結出好果實」的這個要求呢?他們斷不能夠因為自己的宗教地位較高就宣稱自己可以免去悔改的必要部分。
在將臨期內,或者我們也應以這問題來做反省。在天主的台前,我們並不能宣稱我們有甚麼權利免於審判,除了呈上我們如何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如何培育我們對默西亞的信德,以及如何協助在地上建構天主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