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聖言啟般】 丙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 天國臨近・平安在心

聖言啟般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天國臨近・平安在心




梵高:《The Red Vineyard》。
現藏於:俄羅斯莫斯科 Pushkin Museum of Fine Arts

在上主日,耶穌以(我們乍聽之下)相當高的要求來對待那些自告奮勇地追隨祂的人:不許他們回家與父母拜別;不許他們先回去安葬父母。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終於明白耶穌何以如此嚴苛。這既是因為祂馬上就要派遣門徒往各城各鄉去傳佈福音,而且已經時間無多了:「天主的國已臨近你們了」。

耶穌何故如此急趕呢?從《路》整本書的結構我們可窺探一二。今天的福音選讀,是截取自《路》第十章;而只是上一章的後半部分中,旁述便如是說:「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衪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換言之,耶穌已開始走上祂的『最後一程』,面對快將在耶路撒冷發生苦難死亡復活升天。由此看來,耶穌之所以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是因為祂收成的季節已到,而且只要來不及收割,已成熟了的莊稼便會慢慢腐爛。正正因此,「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衪的莊稼」。

所以,耶穌馬上「選定了七十二人⋯⋯在衪前面,到衪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在傳教時與別人的互動方面,耶穌對門徒們的指示,首先:「不論進入誰家,先說:祝這家平安!」。「不論誰家」,換言之,無論對方最後是否接待門徒們,門徒們都應先祝別人一家平安。但假若最後對方拒絕接待的話,這豈不是很『蝕底』?耶穌明白人的想法,於是馬上補充:「那裡若住有和平之子,你們的平安便停留在他身上;否則,仍歸於你們」。【這裏的「和平之子」,意思大概是「和善的人」(參葡:um homen de paz)】。

除了「祝對方的家平安」之外,被派遣去傳教(missionary)的門徒們還要:「醫治城中病人,且對他們說:『天主的國已臨近你們了』」。但被派遣傳教的這項使命(mission),並不只專屬於十二宗徒。耶穌派遣的,是祂的七十二門徒。在《谷》中,耶穌兩兩派遣的,是十二宗徒(見6:6-13)。這代表著向以色列(十二支派)傳佈救恩。而《路》中的門徒人數有七十二,這數字會使得當時的猶太人聯想到諾厄方舟之後各自成族立國的諾厄七十子孫(見《創》十章)。這顯然呼應《路》的普世神學觀:天主的救恩雖然是從猶太人的信仰中心—耶路撒冷—開始發放光芒,但這光並不僅僅停留在猶太民族之內;相反,救恩最終將遠達地極,讓普世萬民都能同沾無窮無盡的生命。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福音的普世性所帶來雙重效應:一方面,領受福音傳佈的人,先成了福音的接受者;另一方面,由於福音並非個人專屬獨享,必需/須與人分享,因此福音的接受者同時又成為傳佈者。正如先教宗聖保祿六世在《在新世界中傳福音》中寫道:「凡接受福音及聚集成為一個得救團體的人,都能傳播這福音,也必須傳播福音」(13)。

但這福音〔=好消息〕(Good News)的內容到底是甚麼?正正就是「天主的國」。特別值得我們留意的是,按耶穌的指示,願意接待門徒們的人,門徒們自然要向他們宣講:「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但即使是那些拒紀接待的人,門徒們在拂去腳上塵土的同時,也要向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了」。

可是,「天主的國」的特質又是甚麼?今天禮儀的讀經安排已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平安(或:和平;peace)。抽象來說,平安是人與天主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且向《依》六十六章(讀經一)如何具體地描述這屬天的平安:人生不再有匱乏;每個人將好像一個幸福的嬰孩一樣得到天主如慈母般的撫慰;整個人好像重獲新生般,生命力得以恢復,永如壯年。最重要的是,得到屬天平安的人,將有上主的手常隨,保守一生。

回過頭來說,怎麼耶穌會覺得祂的傳教事業是如何急迫呢?從我們自己的經驗都可得知,這不僅是平安的喜訊(好消息/福音)是很多人所渴望的,尤其是當我們在經歷人生的低潮,失去方向之時。更甚者,在人生開始失去方向時,有些人更會愈走愈遠,終致誤信騙局、虛假的所謂幸福保證、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競爭,甚至彼此消滅。

由此可見,福傳—或:宣講福音/喜訊/好消息—其實是傳揚那人從心底深處所追求的人生問題的終極解答,那最終能使人心安樂憩息的,也就是:天主。按保祿所言,要成為這福音的傳訊者,要先成為「新造的人」(new creation)。那「舊的人」已同基督一起被釘死在十架之上。這「新造的人」的首先者升起時,有如太陽,以天主的平安與慈悲光照人間。是故,保祿在《迦》的結尾如是寫道:「願平安與憐憫降在一切遵從這原則的人身上,也降在天主的新以色列民身上」。

讓我們致力負上「工人」的責任,協助「收割」的任務: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太陽,光照溫暖他們人生黑暗的一頁,並把他們引領到天主的平安與慈悲之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