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 放下自我・才背得起十字架向前走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放下自我・才背得起十字架向前走


今天的福音選讀,與丙年常年期第十二主日(因聖體聖血節移至上主日舉行從略)的相互呼應。在十二主日的福音選讀中,耶穌宣告了祂作為默西亞,作為追隨祂的基督徒的領袖的方式,同時也是對祂追隨者的要求:每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今天,我們就聽到耶穌向著自己的苦難邁步,向耶路撒冷起行,「因為〔祂〕被接升天的日期快到」(今天福音)。這句話,驟看之下,在《路》的脈絡裏頗為突兀,但其實這是《路》把耶穌與厄里亞對比的手法之一(另特見:路7:11-17 -> 列上17:17-24)。耶穌是厄里亞的完全版。厄里亞最後是被上主接升天的,耶穌也將會一樣(《路-宗》作者甚至兩度記錄耶穌的被接升天。一次在《路》的結束,另一次在《宗》的開首)。

先談,厄里亞的被接升天。在他得知自己離開之前,厄里亞先找了自己的繼任人—厄里叟,並且要他馬上開始工作。但厄里亞容許厄里叟先「回去同父母吻別」(列上十九章;見今天讀經一)。耶穌也在繼續召集門徒,但祂卻更為嚴格:祂並沒有批准那位準門徒回去埋葬父親(這在猶太信仰中相當重要;如見《多俾亞傳》),也沒有讓另一位先回去拜別仍然在生的父母。此外,耶穌在今天的一幕中的最後一句:「扶著犁而後顧者,不適於天主的國」,似乎意在讓讀者聯想到厄里叟。厄里叟在離開厄里亞,回去跟父母拜別的同時,「厄里叟轉身回去,牽出一對牛宰殺了,用耕具生火煮熟,然後分給眾人吃」(列上19:21;見讀經一)。這裏的「耕具」(《思高》作:駕馭牛的用具),就是「犁」(見附圖)。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耶穌在各方面都較厄里亞更進取,但有一點祂卻是全然相反的:暴力(或至少:武力)。先看厄里亞。話說北國以色列的阿哈齊雅因意外而一病不起,遂而問別的神的旨意。厄里亞聞而訓斥。阿哈齊雅便派人『命令』厄里亞面聖。然後,厄里亞兩度遣天火把來『邀請』他回去的五十活活燒死(見:列下1:10, 12)。讓我們再來看耶穌。今天福音提到,耶穌一行人路經一個撒瑪黎雅人的村莊,但他們卻拒絕接待耶穌一行人留宿。按《路》所述:祂的門徒雅各伯和若望,見到這情景,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命火從天而降,把他們全部燒燬嗎?』。假若耶穌只是按厄里亞的方式行事,祂想必會馬上執行這提議。不過,耶穌沒有這樣做。《路》接著記述:「耶穌轉身責斥了他們。一行人隨即轉到另一村莊去了」。【當然,撒瑪黎雅人的拒絕,某程度上並不是蠻不講理的。畢竟耶穌一行人要去的,是耶路撒冷聖殿。那可是猶太信仰的中心。而當時的猶太宗教領袖,偏偏又是最積極打壓撒瑪黎雅人的。而且,在接下來的數章中,《路》多次明示暗示,其實撒瑪黎雅人並非心地歹毒之輩(如:10:29-36);《宗》甚至花了整整一章來描寫初生教會如何成功紮根於撒瑪黎亞(宗八章)】。

其實,追隨耶穌的真正先決條件是,徹底地拋棄一切的羈絆。任何人際關係之間的責任,人倫的孝道,本身當然是很有價值。與父母道別,甚至安葬父母,當然是天經地義。問題是,如果這些成了我們跟隨耶穌的障礙—或更好說當我們利用它們作為延遲成為基督徒的藉口—時,它們就是問題了。耶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誰若願意跟隨我,應該捨棄自我,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路九章;見十二主日)。這裏的「天天」很重要。跟隨耶穌,並不是英雄式的引頸成一快,剎那間的壯烈犧牲【當然,很極端的情況下除外】。然而,更多的時候,基督徒要面對,是如何在平平無奇的日常生活中,在處理芝麻綠豆、雞毛蒜皮的小事中,仍然以難以起眼的方式來逐點逐點地修德,散發出微量的基督徒溫暖來讓世界感覺到天主慈悲之愛一直臨在人間,從未離棄。

從今天禮儀的角度來看,耶穌所要求的「徹底地拋棄一切的羈絆」,就是保祿宗徒在《迦》中所提到的「自由」。當然,我們不能無視保祿提到「自由」的上文下理(迦五章)。保祿之所以會提到「自由」,是因為當時有些人仍然以為要成為基督徒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成為猶太人;並因而要求所有基督徒嚴守猶太律法(參:迦三至四章)。換言之,保祿所講的「自由」,指的是基督把天主(新)選民從猶太律法中解放出來而得到的自由。

從保祿的措辭看來,猶太律法不僅單靠人身體表面上的東西(割損禮)、或只憑可見的儀式(潔與不潔)來把人區分開來。尤甚者,被區分的各群人不得往來。它的致命弱點在於,被分隔的各群人不得往來。因此,保祿說:「〔我們〕們蒙召,原是為得自由;但不要以此為藉口,放縱情慾,而應以愛德互相服務」(迦5:13)。

回到了常年期,讓我們學習在平凡中活出不平凡,日復一日地背著自己十架,而冄學習跨越不必要的隔閡彼此關心愛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