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聖言啟航】 無疆界的國度 求人心的君王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乙年基督君王節

無疆界的國度  求人心的君王


刊於:澳門《號角報》2018年11月23日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圖書館戰前原貌與戰時被毀的對比
圖片來源

每年十一月十一日,在我正在深造的比利時,是國家法定假日,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armistice)。當年,德軍為了實施他們的戰略而『取道』(=蹂躪)原本中立的比利時,造成超過四萬二千名士兵陣亡,兩萬三千七百名平民喪生。德軍也刻意破壞路過的地方,包括把當時已創校近五百年的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圖書館梵燬,約三十萬份中世紀手稿化成灰燼,二百四十八名居民罹難,魯汶全市居民被德軍驅逐,流離失所。

上述的人為悲劇與今天的慶節看似沒有關係,但其實不無關連。吾主耶穌基督君王節(festus D. N. Iesu Christi Regis),是先教宗庇護十一世在慶祝1925年禧年結束時所定立,並以通諭《Quas Primas》頒行。這也是一戰結束後的首個禧年。通諭中提到「和平」合共十七次。通諭開首就提到:「人類必須在基督的國度中尋找基督的和平」。教宗更明言:耶穌基督就是「締造和平的君王」(Rex pacificus)。可以說,一方面,一戰既是教宗定立基督君王節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和平(=終結戰爭)是基督君王節的用意之一。

一戰固然有其導火線,但背後未嘗不是參戰國的各自盤算。德意志帝國為了取代大英帝國,成為海上霸主;法國為報普法戰爭之仇。這最終奪去了過千萬條人命。即使是戰事的結束,也是充滿邪惡。為了迫使德國接受協約國嚴苛的和約條款,他們在停戰後仍然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嚴限食物和藥物等物資進口,導致超過數十萬平民因饑荒和疾病而死亡。

在耶穌在大地上步行的二千年後,人類仍然以弱肉強食來建立國度,追求威震天下、臣服眾生。到頭來,只是為別人甚至自己帶來無盡的災難。提及「君王」,人只會想到「權」;想到「權」,就是要人人俯首,要絕對的(甚至盲目的)服從;甚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今天福音選讀中耶穌的做法,卻展現出完全相反的君王面貌,完全顛倒世人的權力觀。

今天的福音選讀,取自《若》中耶穌在比拉多前受審的一幕。在《若》中,人們誤以為耶穌要搞政治革命,以為祂要成為猶大國的君王,並以此為罪名起訴祂。但在比拉多與耶穌對答中,耶穌明言:「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換言之,耶穌的『國度』,並不是我們用此世的『國家』觀念就能夠理解的。

尤其在古代,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官吏士紳,侍奉帝王是他們的責任,在君王面前俯首跪拜是必須的禮儀。國度的建立,靠的是武力。即使所謂的和平,也是靠弱國向強國割地賠款來維持的。一切的權,是從上而來往下壓的。可是,耶穌要建構的世界完全相反。祂雖然是有權威的師傅,祂卻跪在祂的門徒面前,為他們洗腳。祂雖然是天主子,是萬有的主宰,但祂卻對我們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我稱你們為朋友」(若15:15)。祂要我們履行祂的這項吩咐,並不是要我們服侍祂,而是要我們彼此服侍,以培養我們對彼此的關愛。這一點,教宗庇護十一世在建立基督君王節的通諭中總結得相當好:「祂來使萬有重修舊好;祂來不是為受人服侍而是為服侍人;雖然祂是萬有之主,卻為我們作了謙卑的楷模」。

在比拉多審判耶穌時,耶穌對他說:「我是君王,我為給真理作證而生,也為此而到世界上,凡屬於真理的,都聽從我的聲音」。耶穌不單以言傳把真理揭示世人,祂也要活出這真理。無論環境是順是逆,祂都願意付出所需的代價來活出這真理(truth),以身作證。相反,即使比拉多心裏大概知道真相(truth):耶穌是無辜的,但他卻礙於眼前困難,最終做了一個與真理相違背的決定。

由此可見,基督要建構的國度,是真理的國度。但比拉多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甚麼是真理?」(若18:38),一直追隨著耶穌的我們能夠回答:「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5:12)。凡是感受到基督的愛,並願意以彼此相愛來回報祂的愛的人,就自動成為了祂國度的一份子。換言之,基督的國度,是彼此相愛的國度。就如庇護十一世在解釋基督的君王身份時所言:「因著基督那超越一切知識的愛德,祂也是人心的君王(Cordium Rex)。祂的慈悲與仁愛吸引萬民歸向祂,因為祂對世人的愛情之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意譯)。也許因此,先教宗良十三世早在1900年聖年時已把普世人類奉獻給耶穌聖心。

的確,只有每個人都願意膺服真理,都願意以心體心,彼此相愛,成為基督愛的國度的一員,方能讓人類避免如一戰般慘痛的人禍之中。也這也就是上主使基督將和平與團結賜予天下萬民之不二法門(見獻禮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