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復活期第二主日
噓氣・更新・站起來
在上兩文中,我們已知道,從整個禮儀年的脈絡來看,聖週星期四、五、六(復活守夜)以及復活主日並不只是各自為重要的禮儀慶典,這數天合起來是同一個偉大的慶節,慶祝由耶穌基督的愛的誡命和自我交付、死亡,以及復活所組成的同一個逾越奧蹟。主的復活,作為整個基督信仰的最重要核心,其慶典不只在一天完成。因此,梵二後的禮儀曆為同一件基督事件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道成肉身和死而復活—各保留了的一個八日慶期(參《1969年禮儀年總論》,12段)。而復活八日慶期的完成,就在這一天:復活期第二主日。
八日慶期,是其所慶祝的奧蹟的延伸(參:同上)。在某種意義上,分在八天舉行的禮儀合成一個整體。這一點,在復活節八日慶期尤其明顯。在這八天內,禮儀都讓我們在感恩祭中聆聽耶穌復活的敘述,包括空墳和基督的復活顯現。可以說,禮儀希望我們在八天內都集中心思回顧、默想基督復活的那一天所發生的事。這八日,在禮儀上,是同一日(的延伸)。誠如先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五年的復活期第二主日三鐘經講道中所言:「整個八日慶期都是同一天,就是那新的一天,萬物更新的那一天」(Tutta l'Ottava è come un unico giorno, il giorno nuovo, il giorno della nuova creazione.)。
因此,有些神學主題是貫穿逾越節三日慶典和復活節八日慶期的。當中我們在今天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新生/重生。這首先見於讀經二。被流放帕得摩的一位若望,在熱切的祈禱和默想中看見已復活的基督,並聽到祂這樣自我介紹:「我曾死過,可是,請看,我還活著,直到永世」。耶穌的死亡而又重獲新生,乃是我們這十一天而來的禮儀慶典的核心,更是我們信仰的基石。
但我們不單只是在如參禮儀為他人的復活而高興而已。基督的復活,為整個人類帶來了生命。這一點,《若》藉描述復活當天的基督藉著向門徒(代表著得救的人類)噓氣而讓人類得而領受聖神。現在,讓我們記起,在復活守夜當晚讀經一(天主創世〔重點:人類〕;見《創》一章)後的答唱詠重句就是:「上主,請遣發你的神,更新大地面貌」(拙譯自:Emitte spiritum tuum, Domine, et renova faciem terrrae.)。基督向人類噓氣,並不只是派遣聖神到人類之中,同時也是使整個人類得以重生。
「重生/更新」的主題貫穿今天的禮儀禱文。首先,禮儀藉所選的〈進堂詠〉,開宗明義的以「初生嬰兒」的具體圖像來描寫整個基督徒團體的新生:「你們要像初生的嬰兒,渴求靈性的純奶,好能藉此成長,獲得救恩」(伯前2:2)。在〈獻禮經〉中,禮儀也把今天奉獻的因由聚焦於「上主使〔祂〕的子民藉信德與洗禮獲得新生」。更令人注目的是,禮儀藉〈集禱經〉讓整個基督徒團體祈求:「求〔上主〕祢廣施恩寵,使我們更深入地領悟,我們如何藉聖洗而淨化,由聖神而重生、靠基督寶血而獲得救贖的奧蹟」。
基督的死而復活所帶來的「新生」並不只會在「末世」才生效。已復活的基督在此世就已為人類帶來重獲新生的機會。讀經一所截選的《宗》第五章要帶出的正是這一點。留意《路—宗》作者在文中的措辭細節。那些被帶到門徒們跟前的病人,他們是被「放在床上或墊褥上」的。換言之,他們已沒有能力(或氣力)站起來走路了,只能軟癱癱地倒卧著。而「復活」一詞的希臘原文「ἀνάστασις」(音:anástasis),本義是「站起來」(= up - standing)【拉丁語系的「resurrection」也同義】。言則,讓這些人能夠有力量重新再站起來,有能力再繼續好好地走他們的人生路,對他們來說,何嘗又不是某種意義上的死而復生?
使人從社會邊緣中站起來,從被唾棄的「廢人」生活中重新站起來,乃上主的作為。這早在《舊約》中就有所載。「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一句,初期基督徒傳統(及至現在)都有將之應用在基督身上的做法。這是很合理的,因為耶穌就是被祂當時的猶太人唾棄,卻在上主的救恩計劃中扮演著那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這句話其實來自舊約中的詠118:22(見今天答唱詠)。當中,聖詠作者正被所有人視為仇敵。他說:「人雖然推撞我,叫我跌倒,然而上主卻扶持了我」(13節)。
然而,基督徒並不純粹是被動地接受來自上主的更新。在福音中,已復活的耶穌對門徒們說:「一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耶穌被父派遣,來為世界帶來了那一次而永恆的末世更新;耶穌派遣祂門徒—我們,一方面藉著宣講,但同時也藉著在日常生活中因著彼此相愛而互相扶持,來使人們相信並期待這最終的更新。這是個艱難的挑戰,路途上我們自己也有跌倒的可能。正正因此,耶穌讓聖神在基督徒團體中間,讓寬恕—更新/重生—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