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厄瑪烏 陌生人

聖言啟航
梁展熙
甲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厄瑪烏 陌生人


The Supper at Emmaus(1648)
Rembrandt(1606–1669)
現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

人們常說,人生如旅程。既然是透過旅程來理解人生,那麼人們對旅程的體驗很可能會影響他們對人生的看法。現代的旅行團,一切有專人打點,行程安排嚴謹。路上些許出錯,足以讓旅客、導遊以及領隊都心急氣躁。相反,在古時,旅行是自由自在的,同時也是無法具體安排的。人們無法說得定每天的行程。可以說,當時的旅行,並沒有去錯地方這回事;路上走過看過的,都是值得以後回味,甚至寫詩入文的良辰美景。

今天的福音選讀,也是一趟小旅程。雖然我們是以他們的目的地來稱呼兩位主角的:厄瑪烏二徒,但我們在處理這趟旅程時,卻習慣把重心放在他們在旅程中與復活的耶穌之間的互動。當然,這是相當正確的。不過,他們的目的地本身卻也內藏乾坤。

一般習慣只有主日彌撒聽聖經的人大概對厄瑪烏城相當陌生,但如果是從頭閱讀聖經的話,就已遇過它一次了。話說在主前166年,又名瑪加伯的猶大帶領以色列民在形勢險峻的情況下戰勝希臘王安提約古王軍隊的地點,就是厄瑪烏(見加上3:57)。這次起義的目的,是為潔淨和復興聖殿,最終並建立了獻殿節(Hanukkah;有誤譯為重建節)。不過,達到這目的的手段,卻是打仗。當中攸關的是以猶太人的身份來生活和祭祀的自由。而在出師之前,猶大瑪加伯就說:「現在我們要呼籲上天,希望他憐憫我們,記起他與我們祖先立的盟約,今天在我們面前粉碎這支軍隊,使萬民知道,有一位解救(希臘語:lutroō)以色列的」(加上4:10-11)。

這段話,尤其最後一句,是否有點耳熟呢?在往厄瑪烏路上,二人回答陌生人(=復活了的耶穌)的話中,就有:「我們原指望他就是要解救(希臘語:lutroō)以色列的那位」。假若《路》真的有心呼應《加上》的話,那麼,基於他們對耶穌的原本的想像和由此而生的期望:以帶領猶太人打仗大勝羅馬軍隊來復興達味皇室政權,他們的確無法理解耶穌的被釘致死。與瑪加伯起義的光榮凱旋相比,懸在十架上卑賤的死亡又怎會是「要解救以色列的那位」的證明?所以,雖然他們已經知悉有人匯報耶穌復活,但他們仍認不出眼前的『陌生人』就是耶穌,並不是因為復活了的耶穌外貌改變了,而是祂與他們所想像的、所期待的並不相符。

此時,陌生人反駁說:「糊塗人啊!你們的心靈竟這麼遲於相信!」,然後解釋默西亞的受苦在(舊約)聖經中早有預言。到了黃昏,祂作狀要繼續前行,他們卻力邀祂留下,並款待祂一頓晚餐。以一種暗示著初期基督徒感恩祭的措辭,《路》記述祂「拿起餅,祝福了,擘開,分給他們」。他們在擘餅儀式中認出了祂,並回到他們希望破滅的地方,成為復活了的那位的傳訊者。

值得留意的是,此二徒從踏上往厄瑪烏的路上開始,就是對耶穌失望而離開。然而,正正在他們對自己絕望時,耶穌在他們離開自己的路上主動與他們相遇,聆聽他們的失望,並透過說話和擘餅來讓他們重燃希望,重返耶京。儘管追隨自己的人現在心神萎靡不振,耶穌仍不會離棄那些對自己失望的人,並嘗試進入他們的人生,轉化他們。可以說,歷代基督徒都在重覆此二徒的道路,不單是指我們每週(或每天)在感恩祭中透過聖言和擘餅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也是指耶穌這份不離不棄的陪伴與同行,是我們回望自己的人生時才會覺察到的經驗。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形容教會為「旅途中的天主子民」(見《教會憲章》6, 9, 48-51)。旅途中總會有混亂和失序的時候。就好像在往厄瑪烏旅途了的二徒,我們在基督內的生命也是一趟尋找天上的家──與天主的良好關係、與祂同在的永遠生命──的旅途。但天主子民中或許有不少成員,在旅途中曾在心中說過:「我原希望…」。今天的福音讓我們知道,天主總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我們當時全不察覺的方式與我們同行,把我們內心的恐懼和失望轉化為心中熱火,使我們發放著已復活的那位的力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