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上主救恩的顯現 活在黑暗中的曙光

【聖言啟航】

上主救恩的顯現 活在黑暗中的曙光

  
甲年聖誕期主顯節
梁展熙



La adoración de los magos, (1655 - 1660).
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1617–1682). Toledo Museum of Art, Ohio.

提到主顯節,相信不少人會首先想到「三王來朝」。《瑪》第二章提到有些異國訪客遠道而來尋找這位新生的猶大人(的)君王。當時正在位的黑落德王認為這個嬰孩將威脅到他的權力,於是嘗試找出他的所在地,除之而後快。靠著(舊約)聖經和異星的幫助,這群異國訪客來到伯利恆(或譯:白冷),朝覲嬰孩之後便打道回府。黑落德的奸計最終未能得呈。


這個三王來朝的故事迷住了各個世代的人。基於所呈獻的禮物有「三」份,後來傳統上也逐漸有「三」位賢士的說法。後來,他們更成為不同民族的代表。但這三位賢士絕不僅僅是異國訪客這麼簡單。他們其實蘊含著更深層的神學意涵:這名叫耶穌的嬰孩所具有的意義,超越猶太一族,廣及普世。這三位來自東方的賢士,顯然不是猶太人。無論他們是波斯祭司、巴比倫天象術士,抑或阿拉伯香料商人,整件事的關鍵在於這些非猶太人都來到以色列土地,向嬰孩耶穌致意。及至《瑪》結書時,一切卻將倒過來,復活的耶穌將派遣他的門徒往萬國去。事實上,《瑪》的基督徒團體也一直陷入應否接受異邦基督徒的掙扎(如見10:6; 15:24)。然而,在《瑪》最終成書時,卻讓上主救恩的顯現成了首尾呼應的結構。

這一點,《致厄弗所人書》的作者也有所強調:「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外邦人與猶太人同為承繼者,同屬一個身體,分享同一恩許」。

在世界各地都落入因異己(自己人vs.非我族類)的問題而引致的人道悲劇和政治動盪的今天,禮儀讓我們知道,基督徒是沒有排他的選擇。基督徒本質上就是包容的(inclusive),不排擠任何看起來跟自己不一樣的群體的。

禮儀今天所選的舊約讀經,大概也是因為當中提到非猶太人攜禮朝覲以色列的天主。《依》第六十章讚美那從耶路撒冷散發出來的神聖光輝,並預視了萬國不但將承證這光輝,並願意藉其帶領而行走。《詠》第七二篇的選段期盼著各國都朝拜以色列的天主的那一天。簡言之,這些文字所期望著的,是天主向普世──不分種族地向所有的人──顯現的時刻。

另外,由於禮儀曆安排的緣故,主顯節的福音選讀(瑪2:1-12)並未包括接下來的黑落德屠殺伯利恆嬰孩(2:13-18;見1228 日諸聖嬰孩瞻禮)。一方面,除《瑪》之外,這次屠殺並沒有任何其它歷史紀綠。但另一方面,黑落德王曾為保王位而殺了自己三個兒子和一位妃子,可見他曾下令屠殺也不無可能

但更重要的是,這體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統治方式,不同的王者風範。一種是在感受到威脅時,就為保權力而找機會抵制、遏止、扼殺、破壞、摧毀;另一種以軟弱的姿態出現,卻為世界帶來生命、帶來希望,帶來愛。

《瑪》的主顯──三王來朝──情節是十分吸引的,當中元素包括有來自異國的訪客、一個邪惡的君王、宮廷陰謀、一顆神秘的星、珍貴的禮物以及一個新生嬰孩。但這些饒富藝術的成份可能會讓我們忽略了當中的更重要的細節:耶穌所面對的敵意、被這份敵意所牽連而受到無妄之災的人。與《路》相比,《瑪》的耶穌誕生敘述是充滿混亂、危險和痛苦的。

隨著代代相傳而慢慢被浪漫化了的故事,也有可能麻木了我們的心思,讓我們再感受不同當中的挑戰。其一,雖然基督信仰已經克服了去接受種族的不同,但其他的不同似乎仍使異己之線的顏色歷久未褪。我們究竟有多接納團體中的窮人?弱勢社群?以及在其他層面上與我們不同或在所謂邊緣中掙扎著生活的人?其二,即使本身是多麼美好的事,都有可能牽連其他人,我們如何可使別人少受無辜之苦?其三,我們能以甚麼方式確保身在領導之位的人(包括我們自己)仿效耶穌,為身邊的人帶來生機、希望和愛,而非為戀棧權位而找機會抵制、遏止、扼殺、破壞、摧毀?


但願在今天,所有人,尤其在受苦和在受壓迫的人,(特別從基督徒身上)能感受到上主救恩和愛的顯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