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無』止境的等待

聖言啟航
甲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無』止境的等待


梁展熙

「等(期)待」,是人生最熟悉不過的經驗之一。我們會等車、等船、等飛機、等成績表、等人、等儀式開始,等等。一般來說,要等上述人、事、物,都大概有個時間、人物、地點。簡言之,這份等待要有意義,就是最終要等的人、事、物,都依時依地出現、發生、實現。然而,歷代基督徒一直在等待的那個人,情況卻有點不同。

「將臨期」(英:Advent;葡:Advento)來自拉丁語Adventus(=ad + venio=來到)。在聖經拉丁譯本的新約部分,「adventus」一字多用來翻譯希臘語「παρουσία」(音:parousia)。作為神學術語,「parousia」一字指的是耶穌基督的再度來臨。

耶穌只宣佈祂必定會再來,但祂將於何時再來,祂並沒有透露。換言之,基督徒的等待與一般的等待有些不同之處。其一,我們是在等一個定必會來,但不知何時會來的人物。其二,也更為重要的是,祂不只是來與我們每個人會面,祂的到來更是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天主國的臨現。

讀經一引述了依撒意亞先知所描繪的「那要來的日子」,是沒有戰爭、沒有武力的世界:「大眾要把刀劍鑄成鋤頭,把槍矛製成鎌刀。各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也不再整軍備戰」。對依撒意亞那一代以色列人來說,這就是上主的統治──理想的國度。

為甚麼依氏一代人會憧憬這樣的世界呢?這與當時當地所發生的事有很大關係。依撒意亞先知書所涵蓋的時期,從亞述帝國的興起(主前745年)開始直到亞述王散乃黑黎布圍攻耶路撒冷(主前701年)屬《依》一至卅九章;後有巴比倫帝國興起,充軍流徙於巴比倫(主前587-537年),在上主的「受傅者」(音:默西亞;45:1)波斯王居魯士治下回鄉屬《依》四十至五十五章;最後期待著有一天萬國將湧往熙雍朝拜上主屬《依》五十六至六十六章。雖然《依》的成書歷程橫跨三個世紀,但由處身較我們時代動盪得多的、來自耶路撒冷的依撒意亞(撰寫《依》一至卅九章者,又稱第一依撒意亞)所確立的神學主題,貫穿整部著作。由此看來,希冀一個太平盛世、萬國來朝的國度,也是理所當然。

然而,這充滿和平幸福的一幕,與耶穌在《瑪》中的描述相比,差距很大。耶穌較早前提到戰爭、饑荒、瘟疫、地震(24:7),甚至宇宙大災難(21節),日月失光、星宿殞落(29節)。當然,這樣繪聲繪影的說法,與當時盛行的默啟思潮不無關係【見兩週前本欄】;另一方面,也更直接地顯示出上主最終干涉此世時所帶來的斷裂,一切有新的開始。這一天來臨,將會是在大眾以為又是平平無奇的日子之中,驟然而至。

在耶穌的說話中,這種突兀感一直遞增:「那時,兩人在田間,一個將被接去,另一個被遺下;兩個婦人推磨,一個被接去,另一個被遺下」。(看似)正在做同一件事的、屬於同一階層、身為同一性別的人,結局卻完全相反。為何有此分別呢?當然,在往後的篇章,《瑪》作者交代了分別之所在:如何發展自己的天賦,尤其是如何對待和關心別人(24:45-51; 25:14-30;尤見25:31-46)。

的確,我們不只是在等人或等車,這段等待的時間可能佔據了我們一生,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像等人或等車一般,只是站著甚麼也不做,或者只在聽聽耳機中的音樂或玩玩手機。更好說,我們的人生就是這份等待。因此,既然我們在等待基督的來臨,以及隨之而來的永恆太平之世,我們在今生就不能反其道而行,不可傷己害人。所以保祿勸勉我們:「不可狂宴豪飲或淫亂放蕩,也不可爭鬥妒恨」;反而要透過我們的言行舉止來向別人宣示,將要來的國度是如何美好:「要生活得光明磊落,如同在光天化日行走」。

這樣的生活也許並不容易,但我們要記得基督徒的等待與一般的等待尚有一處不同:我們正在等待的祂,其實曾經來過,而且一直與我們在一起。因此,保祿才會說:「黑夜即將過去,白日快要來臨」。願將現的星光指引我們,畢竟:現在天空已非全黑,曙光快將出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