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寓末世於此生
基督信仰包含著矛盾和張力,當中包括:此世與末世、今生與來生。假若我們只著眼於此世,或只重視來生的話,基督徒的生活就會失去平衡。當然,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為在現世生存而奔波勞碌,但現世的終結──末世──卻是基督信仰的希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容忽視。
聖經中的末世思想,來自當中的默示文體(apocalyptic literature)。默示文體在先知時代末期開始冒起,由於猶大國仍然淪為大國(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的附庸。因此,對猶太民族得救(復興)的渴望,日漸產生了強烈的敵我心態,並認為這已是超越一般(猶太)人的能力,必須由一位得到上主提拔(傅油)的人──默西亞──發起一場連大自然也參與其中的巨大戰爭來完成。這種默示心理,直到耶穌(羅馬)時代仍然蓬勃。
雖然要把這末世思想與今天廿一世紀的世界觀銜接起來非常困難,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可把末世棄如敝屣。原因很簡單,因為耶穌沒有那樣做。在四福音中,耶穌都以震懾人心卻又令人困惑的言辭來描述此世的終結。
在福音中,耶穌說:「當你們聽到戰爭或叛亂的消息時,不用慌張,這些事必然發生在先,但尚未到結局。民族要起來互相攻擊,國家也彼此敵對,將會有大地震,並且,饑荒瘟疫隨處蔓延;天上還出現可怖的異像和巨大的凶兆」。事實上,這類事件在歷史中屢見不鮮,問題是,我們是否要在這類事件每次發生時,都就所謂的異像和凶兆解讀詮釋一番,繼而猜度計算末世是否要來。
也許,最好的做法是,我們一方面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末世,無論此世會否在我們有生之年終結;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緊記,我們如何善度此生是相當重要的。行不義之事,對有需要的弱小置之不顧,這些事情絕對逃不過那要完成一切的天主的法眼。
上主藉瑪拉基亞先知向我們指出祂要如何完成一切:「那日子就快來到,它熾熱有如洪爐;所有驕狂者和惡人都有如禾草;到了那日,必將他們燒盡滅絕」,但祂同時許諾:「你們是敬畏我名號的人,正義的太陽將為你們升起」。把這段話的訊息從默示文體『翻譯』成今天的說法,即:末世就是天主將具決定性地行動,使我們所有人都渴望的完全正義臨現於世的時刻。
就基督信仰而言,由默示文體寫成的章節,都有關天主如何藉克勝邪惡使天主的國度實現的行動。答唱詠說:「[上主]要親自審判大地乾坤,以正義審判普世人群,以公平治理天下萬民」。這場要來的審判,並非毀滅,而是一個希望的承諾,希望人類成為正義的,遠離邪惡。教會以至所有基督徒的任務,並非因為邪惡而散播絕望,而是以尋常的行動來傳播希望。這就是為何《得後》作者,會在描述會發生在末世之前的可怕事件後(1:5-12),轉而談及一些看似平常不過的事。他提醒得撒洛尼人,他、息爾瓦諾及弟茂德在與他們一起時也辛勤工作,「從沒有游手好閒」。他要求得撒洛尼教會「效法」他。他所指的並非慈悲善工、傳教,或其他宗教活動,而是日常的工作。
有些得撒洛尼人,以為末世已經來到或者快將來到,因而認定他們應該放棄日常生活(2:1-3)。由此可見,《得後》作者所講的:「誰若不肯工作,便不該吃飯」,並不可以用來針對現代的社會福利機制,反而是斥責那些認為等待末世較以基督徒的身份全情投入日常生活更為重要的人。
《得後》作者勸勉得城的基督徒要「潛心工作,自食其力」。日復一日的勞碌工作,確實較撤手工作來計算猜度末世來得沉悶沒趣,但我們基督徒的召叫之一,就是透過喜樂地投身於每日工作、與身邊的人的關係,以及建立與天主的關係,為他人立下善度人生的表樣。為末世、來生作好準備的最佳方法,正正在於在今生、在當下心懷善願的做好每件事,為他人成為世界終結──末世來臨──全義的天主國的實現──的標記。到了那一天,天主的美善將充滿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