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棄』權之君 『不忍人』的王者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基督君王節

『棄』權之君 『不忍人』的王者



在世界各國都在政制上走向民主(至少君主立憲)的今天,談及以至慶祝君主統治並不容易。然而,無論近東[以色列地區]或遠東[中華大地],在由君主專權統治的古代,都曾就理想的君王有所描寫。

《論語》談政的篇章一開首,就載有孔子說:「為政以德」〈為政第二〉,即以自身的德行來帶領和開導百姓。換言之,為君者必須具備高尚的德行。兩代之後,孟子藉推廣之法,讓孔子的德政進化為仁政。事實上,現在大家倒背如流的《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後面還有一句:「天下可運於掌」。在另一處:「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這裏的「不忍人之心」,意思是不忍心害人也不忍心別人受害之心,即所謂的惻隱之心,也就是仁心。換言之,為君者必須懷有仁心。簡言之,就是「內聖外王」。意思是:人的內在──包括道德、見識──都達到(幾乎)完美境界時,則可於外在世界運行權力、管治百姓。

當然,這是理想。事實是,歷史上大部分的君王都達不到以上表述,甚至有不少是暴君。中華先賢對此早有經驗。所以,當有人問孟子,為人臣者(周武王)可否起義弒君(商紂王)時,他答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下〉(這裏的『一夫』,並非一位男人,而是「殘害仁義者」的意思)。換言之,一個人的君王身份,不在於權位本身,而在於他是否有德行之,有否行仁義之政。

在《聖經》中,當以民要求要像其他外邦國家一樣,不只有民長,而要有君王。當然,君主集權有其優點。有一個皇朝體制,則國家的領導和權力會長期持續,在百姓時常有人馬首是瞻時,也不易常招外族來犯。另外,一個集大權於一身的人,能夠高效率地推行他的決策。但是,尤其後者,是有風險的,就是當君王視一自私利(欲)高於百姓利益之時。正如撒慕爾曾提醒以民:「那要統治你們的君王的制度是:他要徵用你們的兒子,去充當車夫馬夫……也要徵用你們的女兒為他配製香料,烹調食物;要拿你們最好的莊田、葡萄園和橄欖林,賜給他的臣僕;徵收你們莊田和葡萄園出產的十分之一,賜給他的宦官和臣僕;使用你們的僕婢和你們最好的牛驢,替他作工;徵收你們的羊群十分之一;至於你們自己,還要作他的奴隸。到那一天,你們必要因你們所選的君王發出哀號」(撒上8:11-18)。

無論如何,上主妥協了,對達味說:「你應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作以色列的領袖」。然而,縱然他有文治武功,以色列民族也世代記著他與人妻通姦,並以權謀殺其夫。至於撒羅滿,因為加諸以色列民苦役,他的兒子猶甚(列上12:4),最終成了國家分裂的原因之一。

既然人間帝制弊多於利,我們為何仍慶祝基督『君王』節呢?原因主要在於,在耶穌所帶來的國度,祂縱居首位,但祂以自己的行動──登上十架──證明了祂的君權並不建基於武力,他的國度也不講求要國民為國家(其實是君王自己)犧牲自己的財產、血汗,以至生命。他並沒有以自己君王的身份而『超然』於他人,相反,即使他「從未做過任何壞事」,他也願意「受同樣刑罰」。因此,透過祂,「我們得了救贖,獲得了罪赦」。並由此,天主「藉著祂在十字架傾流的血,建立了和平,使天上人間的一切,都與天主重歸於好」。

這就是我們何以要慶祝我們順服於耶穌的帶領和引導。祂是富慈悲(不忍人)之心、祂德行和睿智都無人能及。祂既是至聖,也必然皇極。問題是,基督君王節的重點,更在於讓普世的人,尤其執掌現世政權的人,能夠明白這種君王,不只適用於來世,也是現世中最好的君王。因為這樣的統治,最能為世界帶來和平。事實上,已故教宗庇護十一世於1925年定立基督君王節,原因之一,就是希望世界能夠維持和平(Quas Primas通諭,1,8,9,19,20,22,2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