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耶穌門徒的挑戰

聖言啟航
丙年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耶穌門徒的挑戰


載於:澳門號角報2016930   
梁展熙

人通常在困境中,才會出口求救。今天讀經一和福音的開首,都是呼救聲,但兩者所遇的難關卻截然不同。

先知哈巴谷之所以向上主求救,是因為他所面對的,是在主前第七世紀末日益壯大的巴比倫帝國,他們正準備南下攻取南國猶大及其首都耶路撒冷。巴比倫軍隊的殘暴,哈巴谷知得太清楚,以致在禮儀略去的他的第二次向上主抱怨中,他說道:「[=上主竟把人當作海裏的魚,當作沒有主宰的爬蟲!難道因此他們[=巴比倫軍就可無情地屠殺萬民?」(1:14,17)。

讀經一以上主回答哈巴谷來結束,而該回答的末句是:「看,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卻因他的信實[希伯來:ʾĕmûnâ;見Difusora Bíblica: fidelidade而生活」(2:14)。事實上,及至《哈》的結束,上主都沒有說明這裏的「信實」確實是指甚麼;然而,往後整篇《哈》第二章,都在訴說以民一直以來如何「心術不正」,以致上主不得不借助「加色丁人[=巴比倫人──那殘暴凶猛的民族」(1:6;同樣被禮儀略去了)來懲誡以民:聚歛他人財物(6-8節)、收取暴利(粵俚:大耳窿、放貴利;9-11節)、屠殺敵城(12-14節)、殘暴不仁(15-17節),以及製造偶像以供膜拜(18-20節)。簡言之,之所以說這些人「心術不正」,以致上主不得不除之而後快,是因為他們不只是不愛近人,更破壞了與上主所立的唯尊一神之約。反過來說,上主要求的「信實」,不過也就是愛主愛人而已。

不過,在《路加福音》中,宗徒們之所以要對主求說:「請加增我們的信德!」,是因為他們面對著另一種挑戰。其實,今天福音選讀中耶穌的兩段話──信德如芥菜子+辦妥事的僕人比喻(17:5-10──只是耶穌有一次對門徒們所說的四段話(1-10節)的後兩段。換言之,禮儀略去了兩段(1-4節)。然而,看來這兩段話才是宗徒們感到挑戰之所在:

耶穌對門徒說:「使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但是,使人跌倒的人是有禍的。把一塊磨石套在他的頸上,投入海中,比讓他引這些小子中的一個跌倒,為他更好。你們要謹慎!如果你的兄弟犯了罪,你就得規勸他;他如果後悔了,你就得寬恕他。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轉向你說:我後悔了,你也得寬恕他」(路17:1-4

由此看來,耶穌對門徒們提出的要求,與上主在《哈》中對以民提出的信實要求近似:愛近人──彼此相愛。唯一不同的是,《哈》側重於社會和平公義,而《路》中耶穌則著眼於由他的追隨者所組成的團體。

的確,在信仰團體中,總有兩個難題是揮之不去的。其一,是有些人總會做錯事。未必是明知故犯地殺人放火姦淫擄掠,但有時無心之失的日常小錯誤累積起來是可以令人很惱火的(相信談了長期戀愛或結了婚的人會特別明白的)。但耶穌於此彷彿對犯錯的人,無論有心抑或無意,只要他的悔意,他的門徒就要原諒他。其二,團體中總有一些小子(=容易跌倒的人? / 被領導的人?)。但是,在耶穌眼中,跌倒不是問題,使他人跌倒卻是大問題。問題是,即使是團體中的大人(=不容易跌倒的人? / 團體中的領導者?),也難免自己一生永遠不會使任何一個人跌倒,無論有心還是無意。由此可見,對於耶穌的追隨者來說,他的這兩項要求不比面對敵軍容易,也因此,他們不得不向耶穌懇求更多的信德。

把桑樹連根拔起,與把桑樹種在海中一樣,都是不可能的事(前者力量上,後者生物學上)。其實,耶穌是這兩個人類不可能的行動來比擬他上述的兩項要求。這兩項要求,只靠人的力量斷不能成事,但只要有信德便可。


耶穌最後的比喻,乍聽之下略嫌生硬,甚至有點不近人情。但放在這脈絡中,我們可以知道,耶穌完全不是在談主人與奴隸制度的具體;他的真正用意在於,有信德的人大概是可能成就上述要求,但畢竟這要求只是本份,即便完成了也不必(甚至不可)自吹自擂。這樣的挑戰,需要求信德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