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頹廢有得救 無罪有排受

聖言啟航
梁展熙
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頹廢有得救 無罪有排受

            曾經,有個含著金鎖匙出世、在王族豪門家中長大的青年。一天,他路見不平,腎上腺素突然旺盛,殺了『邪惡』的外族監工。淪為殺人犯的他,畏罪潛逃,出走塞外。有多遠?很遠!他從埃及一股作氣逃到米德揚(地圖:米甸曠野)。然後,他娶了一位當地祭司的女兒為妻,以替他的岳父看羊為業。如此人到中年,還要靠外家養的男人,按今天勢利社會的標準,即使不宣之於口,相信也有不少人會在心裏視此人為『窩囊廢』。有一天,此人一如日常,替岳父趕羊,從米德揚(=米甸)趕到曷勒布山(地圖:何烈山)。

            相信大家都猜得到,「曷勒布」是音譯,譯自希伯來語「ḥorēb」。這字其實是動詞「ḥ-r-b」(to be in ruin=在荒廢的狀態)的分詞式(participle)。換言之,要意譯的話,譯作「荒山」,也不為過。那麼,當『窩囊廢』加上「荒山」,會發生甚麼事?

        其實,接下來所發生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一株有火燒不盡的荊棘吸引了他走近。然後,「荒山」成了聖地。上主在火中對他說話,不單把自己的名字啟示了給他,還召叫了他,使『窩囊廢』成為自己民族的大英雄,成為當時神人之間的交接點。沒錯,這位『窩囊廢』,就是傳頌千古的希伯來人梅瑟。

            不過,保祿卻在讀經二中發表他的以民史觀,認為出谷的以民最終因觸怒上主龍顏招致殺身之禍,整個世代悉數斃命。至於福音選讀中,則有耶穌高聲宣告:若不悔改,必致滅亡。他更輔以砍失收果樹的比喻作結。一切又看似與讀經一中化腐朽為神奇,既仁慈又大方的天主有天淵之別。但是,事實又是否如此?

            事實上,耶穌並非在作抽象的神學理論陳述,他從未這樣做過。當時,他是在回應別人的說話。從他的回應看來,對方的心態大概是:那些突然遭受飛來橫禍──被比拉多所殺或因建築物倒塌罹難──死於非命的人,都是因曾做過甚麼大奸大惡之事而應有此報。如此說來,耶穌的回答,是在回應這種禍必有因的心態。換言之,耶穌的意思是:『你們別以為,因為尚未有災禍降臨到你們頭上,就可以心安理得,自以為毫無罪過』。他之所以透過上述的嚴辭來警告,是因為當人自視為好人,自己並無過錯可言,便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沒有甚麼需要懺悔、需要改正。但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熟能無過?因此,那些只會看著他人受災蒙難然後還批評他們應有此報,並且同時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最終只會愈來愈錯,積重難返。一以貫之,耶穌要針對的,就是這種心態。

            其實,姑勿論保祿對出谷史的看法是否客觀,他想要強調的,不也是與耶穌的一樣嗎?:「所以,凡自以為站得穩的人,務須小心,以免終於跌倒」(格前10:12)。

            我們最後要處理的,是耶穌的失收果樹比喻。比喻中園主只給無花果樹一年的機會──【對人來說,給予一年時間改過當算大方;但近東的無花果樹一年最多只結兩次果。換言之,對它來說,機會只有兩次。】──確實略嫌苛刻。不過,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在其餘兩部對觀福音中,耶穌是如何對待不結果的無花果樹的話,我們也許會別有一番體會:他詛咒那不結果的無花果樹,使之枯死(見谷11:12-14;瑪21:18-20)。

            更重要的是,細想一下,果樹能否單靠自己,就能從失收變成豐改?我看不能。因此,在比喻中,為改變而努力──鬆土施肥──的,是園丁。那麼,換個角度看,那顆樹願意顯露出自身的問題──結不了果,不是比自欺欺人──結無用的果,更有意義嗎?(或者可以類比逾越頌中的felix culpahappy/blessed fault=[帶來]福樂的罪咎)

            的確,世上誰人無過?梅瑟有、格林多人有、我有、你有,連樹木也許都不能倖免。只見人罪而無視己過的,不過自欺欺人。相反,只有人願意坦承自己的過失,才有空間讓天主的慈悲與德能展現於人世。我想,這才是基督徒──無論四旬期與否──的畢生課業。


載於:澳門號角報2016年2月26日

沒有留言: